作为东西方的交汇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有彪形大汉的蒙古人,也有长着鹰钩鼻的白种人,但是大家绝对想不到,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还散落着一些坚持中国传统习俗,说着带有浓重西北口音汉语的中国村。他们被中亚人民称之为“东干人”。
东干俄罗斯称谓是东边来的人。他们就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甘肃(当时的甘肃包括青海、宁夏)、陕西等地迁徙而来的回民。从中国西北到中亚地区需要穿戈壁、翻雪山,即使现在边境通了公路,来回一趟也非易事,当年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要排除万难来到此地呢?
他们是去避难的。中亚的东干人来源分主要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十八世纪末期,中国人口暴增,乾隆皇帝为了巩固边防,将伊犁河谷附近的居民迁徙到中亚屯田戍边。不过东干人的主要构成是清朝同治年间逃难而来的陕甘回民。
这里就不得不提同治回乱。左宗棠在剿灭捻军叛乱后,进剿陕甘回。“虎元帅”白彦虎不得已率众进入新疆,与分裂势力阿古柏结盟。白彦虎的起义军在新疆很快被清军击溃,一路逃到新疆的喀什地区。为了斩草除根,清廷又派左宗棠前去消灭白彦虎。
年初,清军攻至喀什,白彦虎奋力抵抗,仍不能抵挡,只得选择突围,逃向沙俄控制下的布鲁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在逃亡过程中,白彦虎的兄长白彦龙被清军击毙,但白彦虎却以贿赂俄方守军的方式,顺利地逃到了出去。
当清军追至边境地区时,却被俄方告知,前方为俄国境内,中国军队不得擅自进入!清军将领与俄方官员多次交涉无果后,遂放弃对白彦虎的追捕。
没过多久,白彦虎就客死异乡,白彦虎将军去世前,难以瞑目,他思念着魂牵梦绕的故乡,并一再叮嘱后人:若有一天,你们回家乡,一定要到西安府的西城门,把城门使劲地叩响,让我听,那时,我就和你们一起回到了家乡!”
但是随他出逃的回民兄弟们却一直留在了中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国人社区,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们被正式承认为一个民族。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这些西北回民仍旧坚持说汉话,顽强地保持着自己原有的生活习俗。改革开放后,很多西北人来到中亚做生意,他们都惊讶地发现很多在内地早已失传的民俗文化,却在这里随处可见。东干人结婚时,新郎戴礼帽、穿马褂,胸前挂着十字交叉的大红花;新娘则是对襟绣花大红袄,就像今天戏剧里的扮相一样。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有个很有名的大集市,叫做奥什巴扎。旅居在此的中国人,对这个集市都感觉很亲切。因为在这里可以买到一些中国特有的蔬菜,而且卖菜的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但买卖双方却能够用汉语交流。因为卖菜的基本都是“东干”族人。
东干语中的有大量的古汉语,例如:“衙门”、“大人”、“衙役”、“学堂”、“使唤”、“路数”、“营生”,这是东干人每天都要说的词。在语词上,他们仍保留清朝时的古老说法。他们称总统、主席为“皇上”或“皇帝”,称商店为“铺子”,称银行为“钱庄子”,称货币为“贴子”,称朋友为“联手”,称理发师为“待诏”,把“签名”叫“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等。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内地人可以轻易听懂东干人所说的陕甘方言,但他们却很难理解咱们。因为长时间的地理隔绝,汉语中涌现很多新词和新事物他们无法知晓。比如说内地人说饼干,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但他们说这个叫“甜馍馍”,咱们却能立刻知晓什么意思。
因为继承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勤劳的东干人从苏联时期开始,一直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但他们心里却一直想念祖国。对于这种地理隔绝而造成的语言隔绝现象,东干人也是很担心,一位东干老人曾这样说:我们已经丢掉了文字,再丢掉汉语的话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为此他们每年都选派几十个学生到西安的高校学习汉语,而更多的东干人则投入到蓬勃的国际贸易中来,将中国商品带到中亚各地。他们已然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最大纽带。
如果觉得不错,点屏幕右上角的"…"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