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13世纪蒙古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与元代相比,明代回族人已没有了优待身份,兴盛发达时期已过,明朝廷对回族的政策是高压,比如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人本族通婚,采取强迫同化政策。
到了清代,回族社会政治地位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时期。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杜文秀的云南起义和白彦虎等人的陕甘西北起义影响最为深远,对清朝的打击最为沉重,同时回族社会的损失也最为巨大。
明清以来回族的巩固和发展
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时期。此时伊斯兰教已经彻底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回族已不是昔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西域人或被迫东迁的回回人,也不是归附了回回的汉人、蒙古人,而成为了一个有别于汉族,但又产生于汉文化圈之内,有着异域风格的新型民族共同体。
明代初年的回族,与元代初年的回回人已有较大的不同。
首先,这时的回族已在使用夹杂着大量经堂语词汇的汉语。其次,原有军垦的回回兵士已长期固定在了全国各地,而长期经商的回国人也开始有了长期稳定的居住区域,常常在一个或几个村子,一条或几条街道“聚寺而居”。这里的聚寺而居,道出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即要有共同的居住区域。
再次,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且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最后,有了基于共同文化(核心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主体的伊斯兰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以宗教感情为基础和纽带,以弱小民族生存的现状为可能而形成的),“回回见面三分亲”、“党护族类”、“行费居送,千里不持粮”、“同类相遇则亲厚”、“固守其俗终不肯变”等等传统,至今不衰。
这其中,16世纪经堂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经堂教育起源于阿拉伯,但经堂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却是回族社会发展的必然。
由于明代是回族发展、壮大、定型的时代,所以这一时期仍有大量的非回族人士融入回族。
一是归附回回,包括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回回,其中包括少量维吾尔族,比如英宗就曾先后迁移肃州“归属回回”(实为维吾尔人)人于浙江。而且今天在河南、湖南等许多地方,都有当年的维吾尔人后裔,有的成了回族。
二是寄住回回,是指侨居的外国穆斯林,他们往往以“贡使”形式进入中国,使团成员多达数百,有的贡事完毕返归本国,有的则侨居或定居中国。比如永乐间苏禄国东王病逝山东德州,其子守坟,成为德州北营回民的先祖。
此外,还有许多因婚姻原因而成为回族的汉族人;这时的开封犹太人也因不食猪肉与回族习俗相似,已有一部分开始融入回族。
尽管对回族管束较多,明代仍是与回族人关系比较密切的朝代。这不仅仅因为回族民间有“十回保一朱”的传说,认为明朝江山是回回打下来的,而且有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流传下来,再加上明皇室确有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员的谕旨。另外,武宗还禁止百姓养猪,并在评论诸教时也对伊斯兰教评价颇高。
再依据其他许多史料,有的中外学者甚至认为,朱元璋本人就是回族,明王室信仰伊斯兰教。笔者认为,说朱元璋是回族,明王室信仰伊斯兰教,似乎很难站住脚,但说朱元璋和明王室与回族关系密切,却是可以使人相信的。
因为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回族,而武宗也曾纳回回女为妃,在回人遍天下的时代,回族人在皇宫内院的估计也不会只有一两人,因而皇室家族个别人是否会在某些方面保留一些回族习俗甚至信仰伊斯兰教,似乎也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可以回答明史上的许多史料疑点,同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伊斯兰教和回族人在明代社会,尤其是明皇室中确有较大影响。
在明代,许多杰出的回族人物脱颖而出。
开国功臣有胡大海、冯国用、冯胜、常遇春、沐英、蓝玉、丁德兴等人,并出现了回族历史上第一个反侵略的英雄麻英——他曾在日本入侵朝鲜时赴朝作战,西北战场上则有抗击蒙古的达云等戌边名将。
有明一代,最知名的当推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反封建礼教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回族官员除海瑞以外,还有任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和清官孙继鲁。文化名人还有丁鹤年、马自强、金大车、金大舆、马继龙、闪继迪、马上捷、马锦等。
值得一提的是,回族杰出的伊斯兰学者在这时涌现。陕西咸阳的胡登洲,早年研习儒学,后又朝觐麦加,成为了经汉兼通的伊斯兰教学者,是经堂教育的创始人。此外还有以汉文译著闻名的王岱舆、张中、伍遵契等人。
在科技方面,回国历仍然是明代主要历法,与大统历参用,陈友、赵荣先后主持过京城一些建筑项目,回回炮则演变成“金眼回回”,并被封为“大将军”号。
由于明代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早在明代初年,在肃州就出现过回族反抗明王朝的起义;正德年间,陕西回族曾举行过三次反抗斗争;嘉靖年间,甘肃会宁回族也给明政府以打击。尤其是明朝末年,陕北绥德回族马守应,成为李自成起义军“革左五营”主力之一,被李自成授予“永辅营英武将军”的称号。
到了清代,回族的发展呈现出大拐点,即清末以前的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清代末年的大面积损失。
在明代的基础上,回族人民在全国各地扎根、分布(清代进入西藏),其中尤以西北陕甘宁青和云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回族人口最为稠密。
清代的回族经济与明代一样,具有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回族农业已十分成熟,农业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农耕方式与周围汉族相差无几。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手工业以屠宰、制革、农产品加工、刺乡等为主,一些地方的回族还开发矿藏,发展矿业。
商业作为回族的传统经济部门,这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回族商人的足迹遍及乡村和城市、内地和边疆,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回族商业集团,开辟了许多新的长途交通线(包括“西南丝绸之路”)。其经营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以皮毛业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出现了许多皮毛集散地。
在政治舞台上,虽然回回官员也不乏其人,但就其职位和影响而言,在回族史上,已有每况愈下之势,其中以抗击侵朝日军而战死朝鲜的爱国将领左宝贵最为著名;在鸦片战争中,有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定海三总兵”之一郑国鸿和被誉为“奇男”的其子郑鼎臣;在八国联军人侵中国时,有抗击侵略军的总兵马福禄。
文化上,汉文译著活动还在继续延伸,经堂教育在全国普及,并出现了陕西、山东、云南三大学派。著名的回族学者有:马注、刘智、马德新、马联元等人。
另外,库不忍耶(一说产生于明初)、嘎德忍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四大门宦及其支派,相继正式产生并在西北获得广泛传播,一批宗教领袖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虽然回族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还是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作家、诗人、学者,如丁拱辰、蒲松龄、马世俊、丁澎、孙鹏、蒋湘南、改菇。
清代回族所遭受的巨大民族灾难
有清一代,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以来,清政府已日益腐败,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官吏任用等各方面,都对回族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无理歧视。
如法律规定,回民犯法,处罚较其他民族为重。在犯法回民头上刺以“回贼”字样,以示侮辱。官方文件中屡将回族之回加上反犬旁,以示回族“不伴于人类”。
清朝地方官吏对回族人民横征暴敛外,还常常挑起回族内部各教派之间、回汉之间相互的争斗,以图达到以汉压回、以回治国的险恶目的。有的地方(如云南、陕西)官吏甚至亲自布置和参加屠杀回民的活动,使回族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受到极大威胁,因而必然遭到回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这其中,未刺印、了国栋的甘州起义是反清运动的开始,苏四十三的循化起义和田五的石峰堡起义是反清运动的继续,还有贵州张凌翔、马河图、四川蓝朝鼎、蓝朝柱等人的起义。
云南是回族较集中的地区。自元代以来,回族人民为云南的开发作出了杰出贡献。但道光之后,欺凌、侮辱回民事件时时发生,而清政府往往处理不公,造成回汉仇杀。醒悟过来的回汉人民终于举起了义旗,把反抗矛头对准清政府。
于是,由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人民为主,联合汉、彝、白、傣、纳西、景颇、傈僳等族人民的武装起义,终于在咸丰初年爆发,建立了大理政权,废除了清朝年号,制定了“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和“联合回汉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的革命纲领,规定了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并设文武职官,各司其职,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云南起义整整18年之后,才被残酷镇压了下去。清军夺取大理后,仍对大理城内及近郊起义军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仅此一次回民被杀者就达10万余众,然后再把死者的耳朵和手剁下,装上几十大筐,送到昆明去夸功。所以有人估计,长期战斗中死人总数在万以上(据白寿彝先生文章,笔者估计这个数字也包括非回族死亡人数)。
起义失败后,回族大量的财产被充公或被军官们占为己有,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云南回族遭到了空前浩劫。一些回族子遗便纷纷逃出省外,有的还逃到傣族、彝族、白族地区定居,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维回、彝回、白回;有的回族还逃到境外,其后裔至今还生活在东南亚各地。
在西北,回民起义首先是在陕西爆发的,而西北回民起义的爆发则揭开了西北近代史的序幕。
陕西在同治起义之前是“汉七回三”,广大回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关中平原和陕北的一些肥沃之地,“回族居住较他省为多”,“人口最为稠密”,自古就有“关中八百里秦川是回回开垦出来”的说法,可见回族人民对陕西这块沃土的历史贡献。
年,回民起义首先在渭南、大荔等地爆发,接着反清烈火迅速燃遍了八百里秦川,起义军组成了十八大营,退至董志原,并燃起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民起义的浓浓烈火,回、汉、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等西北各民族人民纷纷加入,几乎完全摧毁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使河州、肃州、金积堡、西宁成为当时回民起义的四大根据地。
最后,在左宗棠洋枪洋炮的剿杀和诱降下,轰轰烈烈的西北回民起义失败了。在这次起义中,陕甘回民起义从华州起义到肃州被屠历时12年,宁夏地区回民反清斗争坚持了9年,新疆回民起义也历时12年,涌现出了陕西白彦虎、孙玉宝、崔伟,甘肃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新疆妥得鳞、索焕章等起义领袖。
这次西北回民大起义,时间上虽然没有云南长,但回族人口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都比云南惨重得多。
仅就陕西而言,除了极少数逃至西安城内和秦岭深山的近千回民外,几乎所有的回族都被屠杀或被驱赶,个别的还被迫反教,使昔日里清真寺遍布的八百里秦川竟无一清真寺幸存(除西安城内外);陕北一些地方本是回民重要的聚居区,但经过起义之后,回族人口已荡然无存。甘肃的回民由于有马占鳖的投降,可以说是保存回民最多的省份。而过去丝绸古道上的一片片回回村庄,经过“左屠户”的屠杀也无一幸免,其惨状由此可见一斑。
在镇压回民起义中,陕西回族有“十不存一”之说,清军改变甚至抹杀了回回民族在西北繁茂的人口分布,其倾族驱赶回族人民,专门把劫后余生之回民,由原来的关中平原、银川平原等富庶之地,强制安插在甘肃平凉、静宁、会宁、定西,以及宁夏西海固和径原、隆德等山区贫瘠之处的安置策略,直接影响到了今天西北回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由于西北绝大多数回族人民或亡或逃(有的还逃到其他省份甚至外蒙),因而清政府便不论青红皂白和是否参与了起义,统统把回族的土地、宅院、财产以“叛产”处置。昔日回回聚居之肥沃之地或日益荒凉了(如陕北南泥湾),或把外地(如山东)农民再重新迁人,分予“叛产”(如陕西三原等地至今人们的口语仍有山东味,与秦人不一样)。
所以说,西北回民大起义的失败,尽管历史意义极为巨大,但回族人民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其结果对回族而言是空前浩劫,一切财产被掠夺,绝大多数人口被屠杀或在迁徙中身亡。
为了生存,白彦虎等人被迫把一支陕甘义军的后代带到了沙俄境内,从而才有了今天独联体的10万东干族。白彦虎被东干族尊为“东干民族之父”。
近现代以来回族的出色表现
尽管回族在清末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近现代以来回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丝毫不逊色。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回族始终冲在最前列,以牺牲精神赢得了孙中山的高度评价。
从影响上讲,近现代史上回族军阀及其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于西北举足轻重。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间,回族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回族人民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在西北建立回回国的阴谋,各界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同时,回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在“五四”以后的30年间,得到了充分发扬和传播,回族学逐渐兴起,中国共产党也率先在延安正式承认回族为一个民族,从而为以后回族在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回族已被国家正式确认为跨国界民族。
值得指出的是,元代初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完成。而目前中国回族社会中新建的清真寺,又开始以阿拉伯式为主。
?本文缩编自华夏经纬网《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历史渊源》一文
猜你还想看:
1、历史书上出现的回族中央领导及英雄你知道多少?
2、天方:小王爷能把沙特引向何方?
3、中国民族报
警惕极端无神论妖魔化伊斯兰教
4、马明良:请不要把正常的宗教活动说成极端主义
5、难到他们没有思维吗?这些你是否想过?
6、罕见的科学家的证词!
7、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清真的味道》第1、2、3集(全)
8、孔德军:当代中国穆斯林面临的五大问题!
9、马明良:当代中国阿訇们不能不思考的五个关键问题
10、李佩伦:以教门救心,以文化救族!
11、《看着我的眼睛》——一个巴勒斯坦小女孩的诗,
看看谁才是真正的恐怖主义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