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er
抹茶君·第Ⅹ期
啊,我是跪求死神小学生完结的抹茶君。
今天带来第二篇警察专题的推送。
相比《白夜行》——
来自瑞典的《大笑的警察》非常好笑;
如果说前者适合在昏暗的台灯下听着帕格尼尼满心悲伤地阅读,那么后者也许更适合在颠簸漫长而无聊的长途车上抱着杀时间的心态阅读,最好听一点摇滚,电音也行。
通俗小说,是这样了,它们不需要你恭恭敬敬地从神坛上请下来,无论是谁,都能读懂这些故事。
毕竟是《大笑的警察》,
只要你笑出声来,它就成功了。
或者——
如果你实在是笑不出来,它就更成功了。
《大笑的警察》新星出版社
这是一群警察,还有一个警察的故事。
一个警察,名叫,他的出场方式令人措手不及:马丁警探接到来自报案中心的转接电话,然后在凶案现场发现了他手下,也就是斯滕斯特伦的尸体。
斯滕斯特伦死于斯德哥尔摩第一起集体谋杀案,也是瑞典第一起集体谋杀案。
关键在于,这也是他们接手的第一起集体谋杀案。
一个警察的部分看似结束了。
接下来,一群警察闪亮登场。
“瞧啊瞧啊,真是一群精英好榜样……!”
这是一首美国老歌的歌词,歌名就叫《大笑的警察》。
歌词意在讽刺那些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条子”(警察)。
不过,以主角马丁警探为首的办案警察们,的确都是一等一的精英。他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现场调查,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就穷追不舍;有的擅长取证,愣是能从快死的人嘴里撬出最后一句话;有的专好蛮干,直接砸门冲进他所认为的嫌疑人家里,顺便把几个大毒贩抓了;有的专攻犯罪心理学,三句话不离术语;
某个家伙虽说什么也不擅长,人多了还会迷路,执着于找到有香味的牙签,但他破了案……破了案……
至于主角马丁警探,他是这个集体的带头人,他冷静,他沉稳,具有足够的领导能力,是整个团队的核心。面对暴躁的同僚,他有办法应付;团队内部出现负面情绪,他会想办法调解;如果没有他的存在,这个团队根本无法凝聚成一个团队,只会成为一盘散沙。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调查团队并没能发挥好团队内成员各自的能力。
先说警局外头,是虎视眈眈的记者,如同追逐着杀人案的腥臭而来的绿头苍蝇,嗡嗡嗡响个不停。他们对于侦破案件没有任何正面作用,只想着如何利用死人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好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即使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他们也会用自己的笔,生生地扭曲事实;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从背后捅一刀,利用警方的些许失误大做文章,给原本就难以侦破的案件额外增加了一重舆论的压力;
警局内部也好不到哪里去,上有十足政客嘴脸的顶头上司,明明只抽调了寥寥几个警察前来增援,却在媒体面前打肿了脸充胖子,对外号称“”史上规模最大的警察团队将会接手此案”;下有两个不带脑子的基层巡警,最早发现凶案现场的他们,愣是把现场大部分的痕迹和可能的证物都破坏了个一干二净;
团队外阻力何其多,团队内也好不到哪里去。办案之初,这帮人还勉强有个团队的样;到了后面,每个人都陷在各自的思路当中:
有人对死者最后两句神秘的短语咬住不放,每天都能研究出一种新的花样,以致于几乎成了密码专家;有人追着案件中的另一位死者的黑社会关系,一步步往下排查;马丁警探和科尔贝里执着于斯滕斯特伦死前的行动,他在调查的案件,他的女朋友,他的一切……
至于那位只是想要找到带味道的牙签(他还真的找到了)的蒙松,他什么思路也没有,但是他破案了……
这是一群警察的形象。
那么一个警察,斯滕斯特伦,又是怎么样的呢?
虽然他一开始就死了,但他活在马丁警探、科尔贝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同僚的记忆当中。他并非一开始就是精英,无论在哪一方面,总有人比他强一点。但他胜在爱学习,能吃苦,并且韧性很足。在马丁警探身边的五年,他学到了绝大多数的调查方法,思考能力也大大提升,虽然到最后他还没有学会进门前先敲门,但他已经证明他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即使他无法在任何一方面强于他的前辈们,但他却是综合素质最高的那一个。他是警察的希望。
只可惜,命运给他安排的是最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局。
再往下说就会剧透了,所以,到此为止。
这个故事,是对警察制度一次看似戏谑,实则严肃的思考;
就像书中人物梅兰德所说的那样,做警察的人,需要有顶尖的智慧和出众的心理、生理和道德品质,即,需要精英;
然而,把精英放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精英的团队了吗?
1+1<2是一般现象,更多的时候甚至是1+1<1。
顺带一提,以下是我觉得最好笑的情节——
圣诞节,女儿送给马丁的礼物是:一张“大笑的警察”唱片。
试想一下,在集体杀人案距离侦破仍然遥遥无期的时候收到这样一份礼物,马丁会想什么呢?
应该是,想,笑,吧。
故事的结局当然也很欢乐。
我不剧透,总之非常欢乐;
只不过到那时,你是笑不出来的。
你对我怀有期待吗——
扫一扫,期待更好的抹茶蛋糕
马泗洪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xs/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