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点击上面LAYPomelo订阅我的哟
我的阅读量不算大,大概算了一下,读了三十五本书左右,一个月差不多能读三本书。经过我的总结,挑出来八本书和大家分享。
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吧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第一次听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认为“追风筝的人”书名总是透露着一股矫情味,就没有翻开。年2月一个巧合的机会,我又在闺蜜的同事那里看到这本书,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看了两页就停不下来,才发现这本书是在讲阿富汗的故事,我当下就被阿富汗所吸引。看完之后,我就觉得如果是我高中读完这本书,一定不会有现在这么深刻的感触。书和音乐就像人一样,总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机遇,在你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你再去看一本书或者听一首歌,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投稿给出版商,他只是想写完之后放在自己的阁楼里,可是当作者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美国发生了事件,作者的妻子罗雅就建议他向出版社投稿,让世界看到阿富汗的另一面,阿富汗不是只有塔利班、本·拉登和反恐战争。作者再三考虑之后就开始投稿,随后就收到出版社的回信。在年6月出版后,作者就收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来信,有想给阿富汗捐钱的,也有想收养阿富汗孤儿的。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文学的力量,如果作者没有写出这样的故事,不会有这么多人到阿富汗,或者说到的是只有塔利班和反恐战争的阿富汗。阿富汗在我心里就像伊拉克那些国家一样,是具有神秘色彩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了解阿富汗。
我被这本书所吸引的并不是作者的措辞和写作思路,反而是它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每一遍都热泪盈眶,可以说它是我年最爱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如果有朋友让我推荐一本书,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一起出生、一起长大,是喝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在书中11页有这样一段描写: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而哈桑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作者的语言虽然都是很平淡的,但所表达的感情又特别强烈。这本书所塑造出来的哈桑那种无条件的善良,和阿米尔的敏感、缺乏安全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阿富汗国内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哈桑和阿米尔就像是这两种矛盾对立面的缩影。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其实更像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这本书的文字用词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故事情节又特别精炼,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和心理刻画也极其细腻。书中对哈桑和阿米尔人物关系有这样一段描写:二十年后阿米尔展开哈桑用法尔西语写给他的信,没有漏写的标点,没有遗忘的笔画,没有模糊的字词,字迹整洁的近乎孩子气。哈桑给阿米尔写这封写的开头是“以最仁慈最悲悯的安拉之名,我最尊敬的阿米尔少爷”,当时我仅仅是看到这样一个开头,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他的落款只有哈桑,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没有“爱你的哈桑”之类的言辞。从这封信的开头,你就可以看出哈桑对阿米尔的那种爱、那种尊敬。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反复复看的书。
《白夜行》[日]东野圭吾南海出版公司
东野圭吾的书我读过十几本左右,有《新参者》《湖畔》《雪国之耻》《假面饭店》《解忧杂货店》等等。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白夜行》,我用了三天的下午就读完了这本书,因为它的情节真的是环环相扣,用词考究,你不得不细心谨慎的去阅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设,所有的伏笔都不是毫无缘由的,但是却让你猜不中他的用意,对人物事件的描述都是细致入微的。
东野圭吾的书看似是推理小说,但是到最后怎么看都像是纯爱小说。对于《白夜行》我不知道怎么样从内容上来给你们推荐,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小剧情的透露,都会影响你读这本书对整个事件的判断。他从人物的衣着颜色到事件的环环相扣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你需要去认真地阅读书里的每一个细节。
但相反,我对《解忧杂货店》没有太多的好感,我不是认为这本书不好,可能对于东野圭吾的书来说,他的《解忧杂货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从我读第一章节,就能猜到故事最后的结局。但是像《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书不读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故事的结尾是什么,你读的时候自己心里会有判断,等你继续往下读的时候,会推翻你的判断,然后你又有判断又推翻,这样反反复复,读起来就特别精彩,会抓着你想一直读下去,因为你会想知道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件事的结尾到底是什么。
《白夜行》也是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如果当时我读的第一本书不是《白夜行》,而是《解忧杂货店》,我可能不会继续读东野圭吾其他的书。《解忧杂货店》虽然很温暖,但是我觉得东野圭吾更适合写有一些阴暗、有一些变态的感情纠葛,所以我更推荐《白夜行》还有《嫌疑人X的献身》,这两本是我目前读下来,最喜的两本书。我手里还有《放学后》《梦幻花》《十一字杀人》《禁忌魔术》《绑架游戏》,我最期待《放学后》,因为这本书获得了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也是因为写完这本书,东野圭吾成为职业作家。
再多说一点《嫌疑人X的献身》,这本书是电影快要上映的时候我才去看的。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又找到了读《白夜行》的那种感觉,读的过程中一直在瞠目结舌,读的过程中特别投入,看到结尾又会被那种纯爱所感动,怎么会有这种爱情存在。
《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树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快四十岁的时候写的,他改变了以往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也没有卡夫卡式的隐喻,就是平铺直叙的娓娓道来,讲述了已逝的青春。它算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恋爱小说,但是村上本人是不认同这种理解的,他认为自己这本书就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书中对性和死亡的描写,都是基于客观事实描写的。描写道死亡的时候,村上用了这样一句话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本书描写了渡边和他第一个恋人直子的感情纠葛,直子之前也是他高中好哥们木月的女友,自从木月去世之后,渡边一直在照顾直子。直子患有精神病,在20岁生日和渡边发生性关系之后,就住进深山里的疗养院,几个月之后才写信告诉渡边她的去向,渡边去探望直子说永远等她康复。这期间,在一家小餐馆渡边认识了和他一同上《戏剧史》课程的绿子,绿子这个人物其实是村上妻子阳子的原型。
绿子是我在这本书里面最最喜欢的人物,相比和直子在一起的渡边,我也更喜欢和绿子在一起的渡边。书中在描写绿子第一次见渡边,绿子问渡边:“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一个人吃饭?喜欢上课时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渡边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显得失落。”绿子用含含糊糊的声音学着渡边:“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然后转向渡边说:“如果你写自传的话,可别忘了这句对白。”绿子又问渡边:“可喜欢绿色?”“怎么?”绿子回答:“你身上的半袖是绿色的呀,所以才问你是不是喜欢。”渡边紧接着说:“也不是特别喜欢,什么都无所谓。”绿子又学起了渡边的话。
可是渡边的这种说话方式在别人眼里看着书平淡无奇,甚至是无趣,但是在绿子眼里,她认为渡边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不管是说话方式还是用词,都深得她心。在直子和木月以外的人看来,都觉得渡边死板、孤僻,也难怪渡边说木月是他有且仅有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的说话方式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
因为我觉得直子对渡边的爱有一些成分是把对木月的感情转移到渡边身上,我特别喜欢直子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她对渡边的感情特别的纯粹。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渡边问绿子:“完美无缺的爱?”绿子说:“不不,就算我再怎么样也不敢那么追求,我所求的只是容许我任性,百分之百的任性。比方说,我现在对你说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什么也不顾地跑去买,气喘吁吁地跑回来递给我,说:‘喏,绿子,这就是草莓蛋糕。‘可我又说:‘我已经懒得吃这玩艺儿了!’说着‘砰’一声从窗口扔出,这就是我追求的。”这段对话可能很多男生觉得很作,我倒觉得是因为绿子对感情纯粹的要求。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南海出版公司
这本书也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一本书,他说:“如果没有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许也许什么都不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翻译成日语之后,无论是否出于译者本意,都会有很多美妙之处受到损伤,就如同上好的葡萄酒经过长途运输一样,独特的芬芳和微妙的口感难免会有损伤。”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立刻去看了电影,主人公盖茨比白手起家,但却依然保有最初的那种真诚,尽管他宴请宾客,夜夜笙歌。他出身于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家缠万贯,却没有贵族身上的那种虚伪。他纯真勇敢,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很多人说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有可能读到有关爱情的,有关美国梦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
菲茨杰拉德说这本书是建立在幻想破灭之上的,有爱情的幻灭,有事业的幻灭,有美国梦的幻灭,仿佛一切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特别虚无。美国梦对一战后期那十年,对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有特殊的影响,在纸醉金迷的爵士乐时代,好像所有的财富都会导致美国梦的破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塌。很多人说读了一些温暖的书,建立起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建立起来的乐观都毁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亦含游撃文化
17年5月初我在微博看到林亦含的采访,看完采访之后就立刻托朋友从台湾帮我带回来的,这个朋友是我在狼人杀游戏里认识的,因为我们俩都喜欢阅读,就一见如故。我推荐这本书给她,她二话不说立刻托朋友帮我们带回来,虚拟世界认识的朋友却如此温暖。
说回这本书,很多人看这本书会有不适的感觉,或者说特别难过特别丧,看不下去,我倒没有这种感觉。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十三岁少女爱上诱奸犯的故事,全书分乐园、失乐园和复乐园三个部分来描写,有一个老师常年用他老师的职权来诱导强奸女学生。
根据书中的描写,女主人公房思琪对诱奸她的老师李国华是有爱存在的。房思琪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真相,可能是因为当她在饭桌上跟妈妈聊起性教育的时候,她妈妈说:“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性教育不就是这样子吗?”也可能是因为当她和她的闺蜜怡婷说她和李老师在一起了,怡婷说:“你真的好恶心,离我远一点。”从这些对话你就会发现,人对他人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房思琪可能让自己爱上诱奸她的人,她才能活得下去,她才能迎合得了这个社会,才觉得自己不那么轻贱。
在书中页,在她和她邻居的姐姐伊玟对话中这样描写,她对姐姐说:“我现在读小说,如果到赏善罚恶的好结果我就会哭,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可是姐姐,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吗?我宁愿我是一个媚俗的人,我宁愿无知,也不想要看过世界的背面。”这段话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绝望,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伤害才会有这种感悟。
作者本人林亦含以小说的形式写了八年前的真实经历,但是在这个小说出版后两个月,却选择了自杀。正如作者在那段采访中所说的一样,比越战比集中营比核爆更大规模的屠杀,其实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强暴是社会性的谋杀,比施暴者更可怕的是旁观者,对他人痛苦的冷漠、无动于衷,这足以加速还处于悬而未决的一切怨恨和厌倦而走上绝路。
这本书里对于她经历之后所得到的结论,我真的很认同,对于感同身受这件事,很多人都很难做到,尤其对他人的痛苦,所以,在你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最起码应该给别人以绝对的尊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白俄]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花城出版社
这本书我没有经过任何人的推荐,也没有翻阅到任何人的书评或者说买书浏览到这本书,在翻阅读书的时候偶然翻到这本书,吸引我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名,同时害我差点错过这本书也是因为这个书名。因为看一本书的书名总会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些预设,有些书名你看到就想继续翻开阅读,有些书名你看到就不想再看下去。
这本书是白俄罗斯作家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用三年的时间,深入到切尔诺贝利当地,采访了那场灾难中的幸存者,这本书属于纪实文学。我觉得记录真相远比创作文学更能撼动人心,每一篇的纪实采访都发人深省。年看张昕宇和梁红的《侣行》节目,看他们探访切尔诺贝利的视频,觉得切尔诺贝利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组成的工厂,远远没有文字这么撼动我的内心。
切尔诺贝利是最可怕的战争,对于逃亡者来说,让你永远地失去了那片土地,再也没有家乡,那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永别,它活生生在那,却变成一座回不去的鬼城。对于不愿意离开那的人,它变成了世世代代不能褪色的标签。建造核电厂的是政府,隐瞒事实做出决策的也是政府。不管你离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有多远,但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能深刻体会到切尔诺贝利是人类史上的灾难,不单单是五个汉字。
作者是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到切尔诺贝利来完成的这些采访。有些受访者说:“我从阿富汗回来,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之后才把你杀死。”另一个受访者说:“在这里没有人会说自己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或乌克兰人,我们都自称为切尔诺贝利人。”还有一些受访者说:“我是切尔诺贝利人,就像另一个种族,像一个新的国家。”这些文字真的字字戳心,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
即便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也避免不了民族矛盾。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切尔诺贝利是上帝收回的土地,他们不怕上帝,怕的是人。”作者在采访到一个护士时,这个护士说:“我以前是产房的护士,有一天值夜班遇到一名难产的产妇,她一直尖叫,突然间有个没戴手套没穿手术服的勤务工跑进来。我对勤务工说:‘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可以这样冲进产房?’‘小姐,带面罩的拿枪的人闯进来了。’接着就看到那些人跑进来:‘给我们药和酒精。’‘我们没有药和酒精。’他们把医生架在墙上说:‘交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分娩的女人发出开心的叫声,接着就听到宝宝的哭声,我弯身看了一下那个连名字还没起的宝宝,甚至不记得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些拿枪的人问:‘是库利亚布人还是帕米尔人?’他们不是问男孩或女孩,而是问库利亚布人还是帕米尔人,没有人回答,他们大喊:‘到底是哪里人?’还是没有人说话,只见他们抓住小宝宝,刚出生五分钟也许才十分钟的婴儿,一把扔出窗外,我是护士从来没有见过婴儿死掉,现在我不应该记得这种事。”当那个士兵问是库利亚布人还是帕米尔人的时候,其实他们可以随便回答一个,有二分之一的存货希望,但是他们选择缄口不言。
这本书里任何一篇采访单独看,都是一个会让你不断思考的故事,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死亡很公平,带走所有生命”,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月亮与六便士》[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天津人民出版社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本书,我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矮大紧在《晓说》里反反复复提起,第一次看这本书看了一个开头我没有继续看下去,等第二次拿起来看的时候就一口气读完,完全本这个故事所吸引。这本书是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平生为素材写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为了画画放弃了平静、条件优越的安逸生活。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应该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维系家庭更重要,或者这两种根本不能简单的用是非来判断。毛姆在这本书里,表现生活和艺术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
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七岁,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年纪,他却毫无征兆的选择放弃这一切。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无法理解他放弃安逸的六便士而一直苦苦哀求斯特里克兰德放弃绘画,到最后给每一个访客炫耀斯特里克兰德画作的装饰价值,这一讽刺的转变。从初到巴黎的斯特里克兰德不被人同情且被嗤之以鼻的傲慢姿态,到最终生活在如故土般塔希提岛的斯特里克兰德被和平甚至以同情的目光看待时,没有改变的是斯特里克兰德和他抬头看见月亮的那一瞬间,不同的是不同环境和人对斯特里克兰德不同的认识以及自己画作的艺术价值被世人所认同后,态度随之改变的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那一行人。
魔鬼为了达到目的,总是引证《圣经》,他念念不忘一个先令可以买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忘了是谁说过,为了让灵魂受益,每天应该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这话的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我把这句格言谨记在心,遵照行事,因此每天我醒来起床,每晚上床睡下。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汉芙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两个小时就读完了,是讲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二手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先生二十年未曾谋面,却从年开始从不间断的通信。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特别特别爱惜书的人,爱书如命,每次买回来书都会包好书皮才开始翻阅,我不会在书上做任何标记。最初只是海莲和弗兰克两个人通信,到最后整个二手书店的所有员工都开始和海莲通信,在一封以全员名义寄给海莲的信中,另附了一张卡片写到:仅以此书赠予海莲·汉芙,并为其诸多美善情谊至上最诚挚的祝福与无尽的感谢。海莲看到这张书卡说:你们另写一张书卡,而不是直接写在扉页上,我真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过分拘谨,如果我猜得没错,这一定是你们书商本性作祟使然,你们担心一旦写上字在书上,将会折损它的价值,差矣,你们如果真能那样做,不仅对我而言,对未来书主都增添了无可估算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当时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你小心翼翼去保存一本书完全不一样。
如果是我可能通信两年就迫不及待去见面,但是他们却能保持二十年的通信却不见面。读完这本书,很多人会说海莲和弗兰克是有爱情存在的,我并不这么认为,反而更像是淫者意淫。
如果想看视频版本可以去我的频道
微博:LAYPomelo
Instagram:LAYPomelo
Bilibili:LAYPomelo
优酷:LAYPomelo
YouTube:LAYPomelo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xs/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