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星期二
年5月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
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前些日子读完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初读留下很多疑惑,看过他人的读后感之后才渐渐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说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那个时代的美国阶级固化形成的社会表现。
于是和父亲聊天时谈到了这个,谈到了“一部伟大的小说应该是怎样的”。此处的伟大,指能够被人类文明铭记,被后世反复传阅解读。无疑,满足定义的,《战争与和平》是的,《红楼梦》是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的。至于哪些不是,虽然我无法打包票,但也有七分的把握预测《白夜行》不是的。
何以评定?一部伟大的作品,被期望反射出那个时代支离破碎的声音与光影,穷人与富人,牲畜和机械,战争、金钱与疾病。在某个特定的人类发展时期下,每个个体、其所构成的群体、组织、机构将会如何运转,世界将会向什么方向变化。
这个时代不一定是针对创作者而言的现在,也可以是过去,甚至能是未来。比如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赫胥黎,以及前苏联的那位作家所描绘的时代。当然此处并不将它们与“伟大作品”这一定义作比较,仅举例。
提到这里,想插一句“小说”这一创作形式与其他文字形式的不同。伟大的作品当然不仅小说,鲁迅先生的《野草》诗集,马克思同志的《资本论》,以及牛顿的《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等诸如此类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提及伟大的作品,小说给读者的体会却很奇妙。就个人理解,因为“小说”将现实所看到的东西,尽可能的还原出来,包括很多连作者也不曾注意到的细节,而细节中或许蕴藏着什么真正后世才能看出来的东西;其他形式——举例,《娱乐至死》,议论性质的作品,也极具启发性,其中的内容均是已经过作者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后得出来的结论性文本,忽略掉的细节,也就忽略掉了。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摒弃掉了“冗余“的信息,后者的信息量通常是十倍、百倍于前者的。所以对笔者而言,前者是闲书,后者却是丝毫不亚于教科书的,另一种形式的“教科书”——似乎地球人目前,有一种叫“论文”的东西,和它有点像。
*这里我想提醒各位读者,全篇对“伟大”的定义并非文学艺术价值层面,而更多出于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出的启迪、反思、警醒作用上。不过如此一来,我必定有循环论证的诡辩嫌疑了。
而在小说创作时,通常与时代的声音产生矛盾的,是自我表达的诉求。抹去自我的小说当然不叫小说——我就没见过这么个玩意儿;但是抹去时代的小说是有的,而且在现代,这种倾向在不断上升。举个例子,王小波的作品便是如此。我没有完整读过他写的书,但是看过许多他写的句子,也很喜欢里面独特的气质;而那种气质,正是专心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专注于内心声音而产生的。也许在座有喜欢他的读者,在此我表示抱歉,并无冒犯之意。这样的作品的诞生无疑是好的,但是关键在于平衡。
对于个体创作者来说,要平衡的是自我诉求表达与时代长卷描绘;对于整个创作者群体来说,要平衡的是不同程度的作品,所占的大致比重。王小波们的作品当然好,大家很喜欢,文学更丰富了,而王小波们也能写自己热爱的东西。但是,这个时代不缺王小波,缺的是罗曼罗兰们,缺的是贝多芬们。
尔后今日又与朋友们看了几场艺术展,第二站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双年展“水体”。以前一直没有真正看过所谓“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模样,而今算是开了回眼界。从整个展的主题开始,布局装修设计、作品成列与表达,无一不抒发着创作者们内心对外表达的欲望,抒发着神秘主义、内心源泉、玄之又玄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里面有很多我很喜欢的,也不乏因为我的鉴赏能力而根本看不懂的,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虚无——一种过度远离现实生活后,与自然、与宇宙、与感觉高度抽象出来的纯粹“概念”的,虚无。
于是与朋友也聊到了这个。是的,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就是这样。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品整体占比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每个人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也许现在,追求自我的人更多了一些,“自私”的人更多了一些,文艺复兴也许得到了新的复兴。这不是好或者坏的事情,这就是这件事而已。社会在发展,人类对自我的重视程度也在发展。没什么不好的。
只是,有心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