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
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与批评标准的构建汤哲声
问题的提出
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该报告对年中国网络文学的用户数量和创作人数有这样的表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到53.2%,半年增长率达到5.2%。此外,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万。”[1]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网络文学都有巨大的人群。中国网络文学是当代中国最为红火的文学文本,占据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与阅读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网络文学也是中国影视改编的重要来源,几乎每一部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都有很好的接受度,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多地进入海外阅读市场,已成为海外中国文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网络文学的发展要求着网络文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和更加深入。
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流行了20多年,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也展开了20多年,近年来表现得也很为强劲。最初的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学本体研究的层面上。近两年来,网络文学的研究转向了市场,特别是对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有着强烈的兴趣。就以“知网”的统计而言,年、年以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为主题的期刊研究论文均是百篇以上。网络文学的研究从本体研究开始转向了市场研究[3]。从概念的确立到美学特征的确认,再到影响力的分析,这样的轨迹符合一种新文体认知研究的规律。然而,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文本,还是文化的表现。它承接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在与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国文化的建设要求着网络文学的研究展开更深入的文化分析。正是这样的考虑,本文提出中国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研究和批评标准构建。所谓的发生机制的关联研究是对网络文学的产生形态的动因分析。明白了网络文学是如何产生,对网络文学的创作机制、运作机制和传播机制就有了科学合理地解释,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也就能科学合理地构建。
文学信息的交融与网络游戏的影响
从媒介的视角看文学,文学就是一种信息流。从古代通俗文学以书籍出版作为传播平台到现当代通俗文学以报刊作为传播平台,是中国文学信息流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书籍的文学信息具有个人性质,通过出版让文学信息传播至大众,是个人的观念和美学爱好的信息流向受众,受众接受的文学信息也是个人状态,他以个人爱好或者外传口碑接受书籍的文学信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受众对书籍信息的评价和反馈对作者产生不了什么直接影响。报刊是一种大众媒介,文学信息夹杂在政治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等多种形态的信息之中流向受众。受众对文学信息的评判有了明确的反馈渠道,市场的阅读量和报刊的销路的起伏是受众评判意见好坏优劣的重要标志。因此,报刊的文学信息流具有社会大众的性质。个人性、封闭性的书籍文学信息流转向了社会性、开放型的报刊信息流,直接影响了中国通俗文学的创作形态。社会大众性作为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重要特征,从媒介性质上说是一种必然。然而,无论是书籍文学信息流还是报刊信息流,它们的流动均是单向的信息通道,即:文学信息的传播者制造信息、书籍或报刊发布信息、受众接受信息。在这样的流动通道中,作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书籍和报刊是被作者支配的对于受众产生影响力的传播平台。网络文学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态,使文学信息流流动通道发生了重大变革。它将作者作为施与者、受众作为接受者的模式变成了作者和受众互为施与、互为接受的交融者模式,文学信息从单向的流动变成了多向的交融。
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平台不是纸质出版的书籍或者报刊,而是电子的互联网和赛博空间[4]。电子互联网被称作为信息的高速公路,赛博空间则是繁杂的信息流多向有序的交汇。网络文学就是电子互联网和赛博空间产生的文学信息。它的出现对文学发生机制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
它首先改变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创作理念。文学创作所必须的知识性和实践性在网络中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文字描述和图片呈现、静态凸显与动态展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上的知识性和实践性现场感的缺失。这就使得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很低,只要能够编故事(或者敢于编故事)就能有模有样地写出一篇小说来。进入网络文学创作之门如此方便,网络文学创作的质量自然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从理论上说,网络对这些创作水平参差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接受,因为互联网也就是一个传播平台,作品也就是文学信息,水平的高低与质量的优劣对信息的流动来说并没有二样。
张恨水:《啼笑因缘》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更为深刻的影响是读者身份的变化造成的。读者从过去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转变成浏览者、对话者、反馈者,甚至是参与者。注重市场性的通俗文学对受众文本的阅读反应总是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1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