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君的
第七篇推送
开场白
范?达因提出的「推理二十法则」:
1.解谜使用的线索必须全部清楚写出。
2.除了作品角色设下的诡计以外,作者不可写出欺骗读者的叙述。
3.不可用不必要的恋爱情节来干扰理性的故事。
4.侦探或调查员不能突然变身为凶手,这是无耻的诈欺。
5.必须靠理论性的推理找出凶手,不能靠偶然、巧合、缺乏动机的自白来解决案件。
6.侦探小说一定要有侦探,必须以这个人物的搜查和前后一贯的推理解决案件。
7.长篇小说绝对要有尸体,轻于杀人的犯罪无法长期维持读者的兴趣。
8.不能靠占卜、通灵、读心术来揭穿犯罪的真相。
9.侦探角色最好是一个人。
10.凶手必须是故事的重要角色,最后一章才登场的角色担任凶手,是在显示作者的无能
11.让佣人之类的配角担任凶手是敷衍的解决方法。
12.即使有好几桩凶杀案,真凶也得只有一个人,但可容许帮凶配角的存在。
13.推理小说不得让黑帮成员参案,这种人受到不合法的组织保护,有失公平。
14.杀人手法和调查手法必须合理,而且符合科学,不能使用科幻情节。
15.在最后一章让侦探揭穿犯人之前,就得诚实地告诉读者所有能显示案件真相的线索。
16.应尽量省略多余的情景描写、离题的叙述、啰唆的文学表现。
17.避免让专门的罪犯担任凶手,真正有魅力的犯罪出自非职业人士之手。
18.案件最后不能以意外死亡或自杀收尾,这种虎头蛇尾的故事等于在欺骗读者。
19.犯罪理由应该出自私人动机,国际性的阴谋和政治性的动机属于间谍小说。
20.有自尊的作家就该避免前人用烂了的手法。
不过,恕我直言——
那些在写作之初就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定的推理小说,只能停留在三流水平罢了。
杂
谈
大家好。
我是为了维持友情而回来更新的抹茶君。
这一次的主题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
在我看来,这是东野圭吾对于社会派小说的一次尝试。因此,相比亮司和雪穗,老警察笹垣反倒更适合成为主角。
《白夜行》南海出版公司
白夜行的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
这时,笹垣出场了。
一开始,你会以为他只是个游手好闲的中年人;而后当他跨入警戒线,和刑警同事打招呼时,你才惊讶地发现,他是一个警察,职位还不低,和案发现场的组长是同僚。为了这起案件,他放弃了难得的休假时间。当然,他最遗憾的,是错过了阅读松本清张新书的机会。
在这里提及松本清张,其实是作者对于笹垣这个人物的一种象征。
东野圭吾曾说过,松本清张是他的偶像,是他最敬仰的社会派作家。
松本清张擅长写人性。他笔下的警察多为孤胆英雄;在《白夜行》中,东野圭吾想要笹垣扮演的角色,同样是一位单枪匹马与邪恶抗争的警察。
可惜的是,似乎并没有多少读者留意他。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不难看出,笹垣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从大妈无心的闲聊中,他能马上留意到案发现场经常有孩子出没的关键事实;除此以外,笹垣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注意到死者身上的皮带出现异样的人。而他从皮带的异样所推理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解决这起密室杀人案件的关键钥匙。
笹垣对于人性,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受害人妻子的不自然表现,让他马上注意到案子背后的暗流;另外,他善于从孩子的表现中读出某种真相,他相信,孩子的身上,有大人无法掩盖的事实。
事实上,在前去调查的警察里,笹垣是唯一一个在意雪穗和亮司的人。在听取受害人妻子的证词后,他还特地问了亮司;而在问询雪穗的母亲之前,他从雪穗的身上,已经知道了一部分事实。
在这以后,这起杀人案似乎现出了一丝曙光:警察们确定了重大嫌疑人。
然而——
可惜的是,笹垣一开始注意到的、皮带孔的异样,彻底被遗忘了。
在那栋大楼经常出没的小孩子的证言,也被办案的警察们当作小孩子的玩笑,完全置之脑后。
对于证据的处理,他们的做法也很不严谨。本该成为破案关键的证言证据,完全被所谓警察办案的经验所替代了。
?应该说,这是整个办案组的失职。
我们暂且撇开笹垣这边——
尤为关键的一点是,本该成为关键人物的法医,只在一开始的时候出现过。不仅如此,他带来的有效信息也很少,只是确认了被害人的死因,死亡时间等最基本的信息。
为什么?
因为日本在职的法医,只有人不到。
这导致了日本法医的解剖工作量,远比其他国家的法医要大,一般的非自然死亡,也只是写一份简单的死亡报告,这些尸体很少经过正式的解剖。
因此,即使面对的是凶杀案,相关部门也未必会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司法解剖。根据日本刑事局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已经发现(截止至年),在-9年期间,由于没有及时解剖导致死因确认错误的案例已经有43例,原本被认为是意外或是自杀的死者,其实都是死于犯罪。并且,这还是在日本进入21世纪以后的数据。
《白夜行》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以想见,法医的缺席,使得更多的犯罪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他们对于每具尸体进行彻底的分析,恐怕也是强人所难吧。
如果法医通过解剖,能够发现被害人死前不久曾经有过性行为,如果能够以此为突破口——说不定就能发现那个侦查的死角了吧。
有兴趣了解法医知识的朋友,可以看看最近的日剧:《非自然死亡》。
当铺杀人案的相关调查行动,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重大嫌疑人遭遇车祸意外身亡。一个月后,雪穗的母亲也因为煤气中毒而丧命。案件相关人相继死亡,使案件的调查陷入了死胡同,调查组只得把意外死亡的嫌疑犯当作是本案的凶手,尽管没有任何物证,嫌疑犯也没有招供——死人难道能为自己辩护吗?
绝大多数人里,这起杀人案已经结案了。
只剩下那位中年刑警笹垣。他仍旧对案件的疑点耿耿于怀。
十九年后,他终于到达了终点。
十九年的怀疑与追逐,直到最后一刻才有了结果。那一刹那,他惊讶地发现:
自己所走的,不仅是追索真相的道路,同时也是救赎之路。
案件的真相很简单:亮司杀死了父亲,为了保护被父亲侵犯的雪穗;亮司的父亲是恋童癖;亮司经常在那栋大楼的通风管里出没;因为亮司和雪穗都是孩子,所以能很自然地通过通风管道逃离案发现场;
然而,越是简单的案情,越发凸显出当时办案人员的失职:如果他们能够不放过每一条证言,即使那是小孩子说的话;如果他们能够对于被害人进行详尽的解剖;如果他们能够分析通风管留下的痕迹;如果他们能够更细致地调查案发现场,确认通风管道是唯一的离开路线……可惜,这些都没有发生。
是笹垣的坚持与执着,案件才真相大白。
只是——
十九年前的犯罪之种,已然长成罪恶之花。
?亮司与雪穗,走上了一条携手犯罪的不归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着,为了十九年前的真相不被揭穿,为了两人在白夜里朦胧可见的幸福未来——绚烂娇艳的罪恶之花就此诞生。他们曾经遭遇过的绝望和痛苦,原原本本地在他人的身上重现了。这是恶意的蔓延,是罪恶的繁衍。
事实上,所谓的童年阴影,不应成为犯罪的借口,犯罪就是犯罪,杀人就是杀人。
如果案件在十九年前真相大白的话——
那么,案件真正的受害者,亮司和雪穗,就有机会得到救赎。
首先是亮司,虽然说他是凶手,但是作为无责任能力人,他会被送到家庭裁判所,接受心理治疗和辅导。就亮司的记忆来看,如果能远离他那畸形的,几乎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家庭环境,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以后,他的生活也许就会回到正轨上来。
然后是雪穗,首先,她的母亲会因为涉嫌人口买卖和强迫未成年人卖春,被剥夺对雪穗的监护权,这样的话,雪穗不至于犯下杀人罪;更重要的是,真相大白以后,雪穗多次遭受性虐待和强奸所形成的心理创伤,就有很大的机会得到弥补。
强奸行为发生以后,被强奸的受害者心理大致上会经历三到四个阶段的变化:急性反应期——表面适应期——过分压抑期,最后才能正确表达出愤怒。作为恶性犯罪,强奸案对于被害人的伤害主要是精神上的,是强奸犯对于被害者人格尊严的一种漠视,甚至是否定。对于被害人来说,案发后六到九个月是心理创伤恢复的一段关键期,雪穗尚且是孩子,所形成的心理阴影,恐怕比一般的受害者更深。
如果雪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疏导,那么,当悲伤的黑夜散尽,迎接她的不再是无尽的白夜,而是生命的破晓。
而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白日梦。
在日本,性犯罪的被害人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细致的保护。大的方面,比方说司法保护,性犯罪的审讯过程中,他们注重保护被害人的个人隐私;小的方面,比方说,他们会有专门的女性警察负责与被害人交流和沟通,力图避免取证和司法过程中对于被害者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最重要的是,日本对于性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是以性犯罪被害人的创伤恢复为出发点的。
这些保护,是雪穗应得的。
也许会有一段时间的黑夜,但在这以后,等待她和亮司的,才是真正光明的未来。
……
在白夜中不断追索,见证一切的笹垣,也许才是真正关心亮司与雪穗的人吧。
笹垣一定想过:假如十九年前真相大白——
亮司与雪穗,也许可以携手走出白夜吧。
但这点温情,这点美好的愿望,都被亮司和雪穗亲手击碎了:他们携手种下的一朵又一朵罪恶之花,构成了《白夜行》当中无数光怪陆离的悲剧,像玻璃碎片般割开读者的心。
故事终结的那一刻,读者所有的同情与悲伤都被用尽了,只剩下难以承受的真实:
笹垣走出了一个人的白夜,眼前是亮司的尸体——最后一刻他用剪刀自杀了。而他想要守护的雪穗,只是留下了一个冷淡的背影。
混乱的人群中,只有笹垣,才是真正关心死者命运的人。
一个人的白夜行,就此落幕。
非常难得地做了一个星期的功课后写出的推文。
这次,给大家推荐一本相当有趣的小说——
《大笑的警察》
同样,这次我也有一个问题:
在座的各位,有想过要当警察的吗?
如果有——
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这次同样会把我最喜欢的答案置顶。
谢谢大家的支持。
音乐,游戏与闲书的杂感
扫一扫,期待更好的抹茶蛋糕
马泗洪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