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岁了,竟然读了这样一本书,感觉受到了欺骗!
标题这句话是从豆瓣上看到的,评论的是《摆渡人》。嗯,我觉得说得有道理,因为真没有吹嘘得那么好看,顶多国内网络小说的水平,甚至情节还没有网文跌宕起伏百转千折。去逛王府井书店的时候,发现出了第二部,总之我应该是绝对不会去看了。
禁不住想随便聊一聊这前半生来都看过的书。
第一篇让我恋恋不忘的言情故事叫《青丝为君留》,是某本杂志上的短篇,青丝的叫法对当时的我来说很文艺,为君留,等待、执着的感情总是容易打动人。再加上我以前也是超长的头发,只不过后来咔嚓60块钱剪了卖掉了。
初中不小心看了BL《我的小狼狗》,尼玛,当时我还是个孩子,连口水都写,恶心了我好一段时间。不知道是这本书还是别的什么书,不小心被当时的生物老师收走了,幸亏我当时成绩好,说了个小谎他就把书还给我了。
还记得向初中同学借着看了《茶花女》,现在很多情节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玛格丽特是肺痨死掉的,阿尔芒和她最后好像在火车上还makinglove了。羞羞,当时好像是裹被子里看的吧,一个挺伤心的故事。后来知道小仲马是私生子,父亲是大仲马,母亲是妓女,当时就觉得欧美文坛好乱了。
《羊脂球》不记得看没看过了,但是总感觉有点印象,就是在马车上和其他人一起,还有军人们对她的调戏。
《骆驼祥子》应该是小学看的,真不会有比祥子更倒霉的人了,当时觉得虎妞虽然霸道,但似乎也挺可爱,可惜难产死了。
《飘》看的是青少年版,当时就觉得郝思嘉神勇可敬,白瑞德好深情,艾希礼好绅士,媚兰的那句话简直经典就算是年幼的我也记忆深刻。
《汤姆叔叔的小屋》几乎记不清楚了,没印象到感觉自己没看过一样,但我依稀记得翻开扉页出现作者的名字并知道作者是名女性,这本书还跟南北战争以及废奴运动有很大关系,里面应该有详尽的黑人的时代生活信息,当时触动很大但毕竟年少,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还是没看懂。
《汤姆索亚历险记》只记得他们去过钟乳石的岩洞里,在里面待了很长时间好像发现了什么。兄弟篇还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但不记得看没看过了。不过这个系列应该是高中时期了,看的可能是书虫系列的。
初中还看过郭敬明的《幻城》,觉得写得很美啊,名字也写得很美,记得里面有个可以预测未来的人,但是身体很弱,后来出了电视剧版,瞄了一眼并没有细看。
后来高中又看了《悲伤逆流成河》,觉得他的故事里尽是悲伤、绝望,像张爱玲那样难过得喘不出气的绝望。看《小时代》也是那个时候,当时在连载,只能断断续续地看,后来大学接着看结局,青天白日的,看出一身冷汗。
越绝望难过的时候越喜欢看悲剧,情绪跌到谷底了就会自己慢慢愈合。所以看《白夜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得到了救赎的。这个看得很细,当时细节记得相当清楚,因为每一条线索都很重要,每一道蛛丝马迹都草灰蛇线绵延千里。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种苍茫的无助感、失落感、空虚感。看《洛丽塔》就第一次意识到这种畸形的性观念,只顾着去批判教授人面兽心了,完全没想到洛丽塔的心机。《红与黑》里的于连,也有点像我们自己。
人们都推崇的《小王子》和《谁动了我的奶酪》,我根本看不出有哪里好。《苏菲的世界》我也看不大明白,但是之前看的《橙色女孩》让我开始思考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芒果街上的小屋》很温暖,就感觉往日的时光都镀着一层夕阳的色泽。寂地的《踮脚张望的时光》色泽温馨,是情节相对简单的小故事,尤其记得形容人不苟言笑时说是“好像别人欠她几百斤稻谷似的”。
初中毕业的时候手机上看过笛安的《东霓》和《西决》,但也没有觉得是很惊艳的作品了。
至于网络文学,其实看得也不多,大学军训期间躲在被窝里熬夜看《绾青丝》,当时真讨厌叶海华啊,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般很难喜欢小说里的女主角了。
刚工作没多久,还躺在被窝里用手机看猫腻的《庆余年》,不记得为什么看了,但是通篇看下来真的累死,当时白天工作晚上熬夜,看了有一个月之久。猫腻的文笔很细腻,跟一般男频作者的感觉不一样,总之故事也挺宏大好玩的,然而最后涉及外星文明啥的就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了。
好像还看了《何以笙箫默》和《微微一笑很倾城》,可能都没有看完。因为《同桌的我》开始看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然后看了《暗恋·橘生淮南》,青涩的青春时光啊,校园生活,也是让人很感慨。
大学的时候集中看了沧月的《镜》系列,剧情一点都不狗血,设定也够宏大清新,所以很喜欢。《七夜雪》看哭,“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应该是小学看的《昆虫记》和《爱的教育》,根本看不下去。
初中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忘光了。后来看了《平凡的世界》,惊叹这简直是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初中毕业看了《简爱》和《挪威的森林》。前者让我感受到了女性作者的自尊自制和西方人说话的绕口,后者让我对村上春树黑到现在。
《挪威的森林》毕竟是看早了,后面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很喜欢,但是《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又让我转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又让我开始接受他的坦然。
初中还看了《巴黎圣母院》,当时对美与丑的对比并没有什么概念,倒是让我对吉普赛人有了印象,对钟楼怪人也没有过多注意,倒是对虚伪的红衣副主教印象很深。
之于吉普赛人,应该在《百年孤独》的开始也出现过,人名真的很复杂,只记得一些小细节了,诸如裹尸布。
高中和大学是看书最多的时候了吧,那个时候开始有作家作品的意识了。
初中习题上出现韩寒的名字,我直到高中才看《三重门》,写得好啊,调皮又不失风趣,当时的版本还有某个名家作序。还看过韩寒的其他作品,《零下一度》杂文集并不太喜欢,《像少年啦飞驰》《他的国》《一座城池》不知道是看的时间太接近了还是情节太相像了,看完之后完全搞混了过后也并没有什么印象。《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感觉跟前面也很像。可惜《独唱团》没有做下去,又跑去做app,没有白癜风传染途径广西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