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插曲 >> 正文 >> 正文

为何唐探1只卖8亿,而唐探2却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21/8/9

唐仁是风筝,需要他飞的时候,可劲HIGH;秦风是那根线,时刻保持风筝在飞但没有飞远的状态。风筝飘得再高,这根线可一直在呢。

樊烟

在国内,少有系列电影能完成从5亿+票房体量到30亿+超级体量的飞跃。

国内传统的推理片,票房体量大概在2、3亿左右,这一类型的受众只有资深推理迷,以及思维活跃、对悬疑推理感兴趣的普通观众。而《唐探2》的喜剧元素弥补了国产推理片这一类型上的先天受众不足,拓宽了它自身的受众范围,为国产推理类型片找到一条新出路。

喜剧推理片,不是在喜剧里见缝插针的加入推理元素,而是用喜剧包裹一套完整的推理体系,这套推理体系,在“精”,不在“多”。也就是说,影片核心是“推理”,主导是“喜剧”。推理不够,剧情坍塌;喜剧不够,又太过紧绷。

说到底,《唐探2》虽然是续作,延续了前作喜剧+推理的类型融合,人物设置依然是唐仁+秦风这对拍档,一样的化险为夷步步接近真相。但并非只是单纯的延用《唐探1》的套路,在类型、剧作、人物设置以及元素搭配上都有所变化。

原班人马,与第一部体量相当的投资,只不过把故事的配方、元素做了细微的重新排列组合,票房就能有三倍之多的差别,《唐探2》究竟做对了哪些事,票房能从8亿冲击35亿?未来,《唐探3》要如何做才能保证30亿票房体量?

《唐探2》究竟做了哪些改变?

《唐探1》的案情,是经典的推理情境——密室凶杀案。推理的重点,在于破解凶杀手段。通常来说,密室杀人案的破解难题是凶手怎样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躲过监控,完成不在场的凶杀。

密室杀人案更偏向于巧妙的诡计,推理逻辑必须严丝合缝。因此,破解杀人手段是《唐探1》的推理核心。

《唐探2》则是连环杀人案。案件的重点,是破解杀人动机。连环杀人案相比密室凶杀,格局更加开放,同时更偏向于社会推理流派,推理难点就在于怎样找到这几个受害者的内在共同联系,以及凶手为什么要杀人取脏器。

因此,破解凶手的杀人动机是《唐探2》的推理核心。

另外,《唐探1》和《唐探2》的杀人动机也完全不同。

思诺养父李杀颂帕,是为思诺——“情杀”。

宋义杀陆国富,是为妹妹——“仇杀”。

医生杀人,是为自己——“成仙”。

在《唐探1》中,开篇引用《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唐仁虽然在第一部中使用了传统工具寻龙尺,试图找寻破案线索,但更多还是依靠秦风的推理进行破案。所以,《唐探1》中对“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涉及其实是“点到即止”。

《唐探2》则升级了影片中东方神秘文化的比重。这并不是指把金木水火土五行加入到杀人手法和杀人手段中,就算是“本土化”了。医生根据阴阳五行杀人,试图“得道成仙”,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信仰。他信奉的是“道”,所以他就要按照所谓的“道”中的手段杀人取脏。

《唐探2》从8亿到35亿的飞跃,不仅仅因为“喜剧”+“推理”

如果将《唐探1》看做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推理片,那么大年初一上映的《唐探2》,就是以推理为核心的喜剧片。《唐探2》中喜剧元素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前作。

国内传统的推理片,票房体量大概在2、3亿左右,这一类型的受众只有资深推理迷,以及思维活跃、对悬疑推理感兴趣的普通观众。而《唐探2》加大喜剧元素比重,弥补了国产推理片这一类型上的先天受众不足,拓宽了它自身的受众范围。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唐探2》让不同类型的观众得到了“满足感”。

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观众,注重生理上的“满足感”。

他们通常带着亲朋好友,抱着看场喜剧、图一乐的心态,只要够搞笑、够放松,智商没有受到侮辱,看什么不重要。在散场返程的路上,要是影片能贡献几个包袱、几段谈资,那就更好了。

《唐探2》没有什么屎尿屁的低俗梗,其中出场的每个人物几乎都自带笑点,单只凭王宝强一个人的表演就能满足这类观众。

第二种,注重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类观众通常逻辑性较强,对影片质量和桥段有一定的要求。《唐探2》中的推理和喜剧元素,不是二元对立的,两者是相互裹挟着推动剧情发展,在喜剧桥段中往往会留下几处推理伏笔。

因此,这类观众往往能在其他人被逗乐的时候,发现潜藏的线索。这种心理满足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类似于“众人皆醉我独醒”。

第三种观众,也就是推理片最直面的受众——资深推理迷。

这类观众通常熟读侦探小说,对推理界作家如数家珍。《唐探2》明着暗着,有很多处对推理界大拿的致敬。例如,片中出现的自称侦探的小女孩和他的管家,致敬了东川笃哉所著推理小说《推理要在晚餐后》;

以及开篇就提到的“奎因手稿”,致敬古典推理小说大师埃勒里·奎因。这类观众往往能看懂影片中致敬的所有典故,以此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或者说是一种“成就感”。

喜剧推理片,不是在喜剧里见缝插针的加入推理元素,而是用喜剧包裹一套完整的推理体系,这套推理体系,在“精”,不在“多”。也就是说,核心是“推理”,主导是“喜剧”。推理不够,剧情坍塌;喜剧不够,又太过紧绷。

当影片融合多类型元素时,“平衡感”是第一要素。

喜剧与推理,就好像唐仁与秦风。看似二元对立,实则两两互补。

唐仁是风筝,需要他飞的时候,可劲HIGH;秦风是那根线,时刻保持风筝在飞但没有飞远的状态。风筝飘得再高,这根线可一直在呢。

在影片中,唐仁代表喜剧元素,秦风代表推理元素。两人既是互补,也是制衡。如果全片一直都在抖包袱、甩喜剧段子,那么作为推理片的叙事结构会过于松散;若一直都是逻辑严密的推理,又太过沉闷。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成功的喜剧推理片往往总要设置双雄的人物模式。在双雄的搭配中,一人往往是智力担当,擅长逻辑推理,另一个则总是插科打诨,却总能在误打误撞中扭转局面。这种双雄设置,要好于两个角色一个为主,一个为辅。

另外,在《唐探2》中,推理线索其实都已经包裹在喜剧桥段之下了。

例如,三医院那场戏,在进入医生的办公室时,镜头中出现了医生办公桌物品的摆放规律,明显暗示医生是“左利手”。

还有一个隐晦的例子。

片中出现了陆国富边喝酒边看《道德经》的搞笑片段,这里其实埋下了伏笔。

陆国富死后,KIKO进入医疗系统,查明四位死者都曾找过医生就诊。这里的第四位受害者,指的是陆国富,而不是被宋义藏在后备箱里的真正被医生所杀的死者。

同时,陆国富曾提到让手下除掉宋义,来个“死无对证”。很明显,陆国富知道宋义并不是凶手。联系到陆国富看的《道德经》,只有可能是陆国富早就与医生相识,并且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医生才是幕后真凶。

从《唐探1》到《唐探2》,不仅仅是喜剧元素变多了,影片使用的推理流派也变了。

《唐探2》从本格推理转变为社会派推理,上升到哲学层面,探讨人性、兽性、神性、信仰。

当你信奉的神背弃了你,你选择接受现实,还是换一个信仰?亦或使自己成为神?少数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人,就一定比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命更重要吗?

这些是无解的。正是因为对这一命题的探讨,让《唐探2》站在了比前作更高的哲学维度上。

本格推理的共通点,是要具有“逻辑性”和“思索性”。因此在《唐探1》中,注重逻辑、以解开复杂的密室犯罪技巧和搜寻凶手为中心;《唐探2》中,秦风使用的则是以社会批判及描写人性为主的社会派推理。

社会派的精神内核在于“社会批判”,“描写人性”。社会派比较著名的作家是东野圭吾,《白夜行》《嫌疑犯X的献身》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通过人物剖析,抛出人性与兽性的对立。

因此,《唐探2》更多的是探究犯罪动机、剖析人性阴暗。所以《唐探2》案件一开始,秦风就说自己不只是想找到凶手,而是想知道他的作案动机。

《唐探2》的医生因为妻子的死亡信仰崩塌,自己身为医生治病救人却身患癌症,因而转变信仰想要“得道成仙”,并“可以拯救更多的人”。生命是平等的,但生命可以等价交换吗?牺牲少数人,挽救多数人,是正确的吗?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探讨,使《唐探2》在哲学层面站在了更高的哲学维度。

另外,《唐探2》在人物设置上进行了升级。

唐仁在剧情推动中,起到比第一部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他最先找到受害者的共同点,同时确定了凶手按照五行杀人的手段模式。秦风以此为基础,才最终确定了凶手身份。

最重要的一点,是秦风性格的改变,或者说是他开始“成长”了。《唐探2》以比较隐晦的形式表现出这一点。

在《唐探1》中,秦风多次说自己最讨厌撒谎,就连考警校的时候,也如实说出自己只是为了“完成一次完美的犯罪”。但是,在《唐探2》中,秦风已经考上了大学。这就表示,秦风已经学会了如何撒谎。

在影片尾声阶段,秦风已经知道宋义才是杀死陆国富的凶手,但他选择将能够证明宋义杀人的物证——粉笔,交给宋义。这代表,秦风在内心深处是同情、理解宋义的。

秦风不再像《唐探1》中那么嫉恶如仇、正义爆棚,在他性格中,开始出现了模糊地带。并且,他不再像第一部中那样,对唐仁和盘托出一切。在《唐探2》中,他对唐仁隐瞒了真相。

《唐探3》要如何拍才能保证30亿票房体量?

不久之前,陈思诚在接受新华网的采访时,曾提到过:“我认为好的电影,或者大家所谓的文艺片,是“核桃”电影,它是晦涩的,但打开以后里面的东西是有营养的;有一部分电影是“番茄”电影,从里面软到外面。

我想做“桃子”电影,里面有一个坚硬的核,但外面又是不晦涩的、顺口的。现在大家生活压力特别大,没有必要用电影讲特别深刻的道理,但是你能输出一些善意的价值观,这事是于己于人都好的。”

这或许就是陈思诚选择用喜剧包裹其推理作品的动机——以一种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们进行价值观输出。喜剧+推理,已经在《唐探》中被证实,是一条可持续深耕的类型。未来,《唐探3》乃至之后的唐探系列,都可以延续这一风格。这是《唐探》系列最大的特色,也是其受观众欢迎的重要因素。

作为系列电影,《唐探1》的作用,是打响头炮,是在电影市场打赢“口碑”这场硬仗。《唐探2》更多的,是从人物设置、画面特效、剧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升级,同时第二部中还埋下很多伏笔,是连接第一部和第三部的桥梁,以达成“唐探宇宙”的“承”。那么第三部,就对应着“起承转合”中的“转”。因此,《唐探3》不仅需要初步完成“唐探宇宙”的布局,更要达成“转折”。

《唐探3》最重要的任务,是初步“填坑”——把前作中埋下的伏笔加以延伸。

例如,在《唐探1》中,唐仁问秦风为什么要考警校。秦风的回答是“下回告诉你”。

还有全球侦探排行榜,这个APP的名称是Crimastr,但这个单词并不存在。把它拆开,就变成了CrimMastr——犯罪大师。这就让人想起了“当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出自尼采的勇者恶龙论《善与恶的彼岸》。

Crimastr这个名字,似乎是在讽刺排行榜中的侦探,当他们把自己放置在凶手的角度去推理探案时,就离犯罪更近了一部。而真正的推理大师,似乎反之也能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高智商犯罪分子。可以预见的是,侦探排行榜将会成为“唐探宇宙”的核心,这是一个可以无限自生的系列。

其次,是《唐探2》中那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Q”。《唐探2》的开放性结局,并没有具体点明Q究竟是谁。

Q也许真如秦风所说,是宋义。Q也有可能是KIKO。影片结尾,KIKO对秦风玩了一个拼音梗,“立刻有”的拼音,是“liku”。而KIKO的拼音连读起来,就是Q。当然,Q也可能是秦风或者唐仁,总之,Q可能会以终极谜团或者终级BOSS的形式,出现在“唐探宇宙”中。

影片最后,出现了妻夫木聪扮演的野田昊在天台高呼“太难了”,以及那个东京来电。野田昊在《唐探2》中一早就说明过,自己不要钱,只要挑战。而让野田昊马上动身回东京的理由,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现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案子。

这也提前预示了《唐探3》将在东京唐人街继续探案。而据陈思诚所说,东京的案子非常棘手,因此,秦风会向思诺请教破解方法。

《唐探3》转头回去刻画唐探1的人物,这是系列电影的一个小“闭环”,不仅人物要符合前作的设置,同时对思诺这一人物要更加深入的挖掘。

另外,《唐探2》中结尾处,秦风脸上的光线半明半暗,这其实是对人物内心的映射。很多半正半邪,或是内心正在经历挣扎、博弈、亦或在黑化边缘的人物,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光线。例如《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哈维的那张半明半暗的阴阳脸。

总之,《唐探3》最令人期待的亮点,或许就是秦风内心的转变。而每部必有的“案中案”,也是《唐探3》需要继续复刻的模式。

主编、记者

年薪40万招总编!详情点此穿越~

三大媒体矩阵

更加垂直,更多干货,信手拈来!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电影”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一点资讯等渠道,覆盖娱乐产业核心人群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请后台回复“合作”

邮件: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10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