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演员 >> 正文 >> 正文

俄国日记三白夜行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17/12/13

第九日,忽晴忽雨,向圣彼得堡出发

下班后赶往俄罗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城市圣彼得堡之时,我是颇有期待的。从莫斯科的高铁站出发,三个多小时便可到达。俄罗斯的高铁不如中国的发达,也只达到不足两百公里的时速,比较类似中国的动车。不过高铁列车一排四个座位,前后间隙也比较宽松,整体来说是比较舒适的。在站台上时我见高铁列车外形酷似中国的子弹头和谐号列车,还在猜是否中国制造,不过上车后在车厢接头处一看,却是西门子的标志,果然俄国从家电、汽车到高铁列车,还是倾向于德国产品。

这次我克服了一贯的幽闭恐惧感,选择了靠窗的座位,只为欣赏沿途的风景,高铁速度不快倒也是好事,能让我走“马”观花,欣赏这一幅幅不断迅速退去的风景画。这六百多公里,似乎很少经过城市,大部分时间路旁布满了具有这个纬度特色的白桦林和针叶林,时而会看见大片开阔的绿油油的草地和如镜面一般闪亮的湖泊,时而又是略有起伏的丘陵和不知名的低矮植被,红红黄黄的房屋只是星星点点稀稀疏疏的,可想而知这个高寒国家的大片区域是人烟稀少的。

地理环境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俄罗斯的高铁上,几乎听不到任何人交谈,安静得不像一个公共场所。放眼一望,大家都在低头做自己的事,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有的在阅读,当然,也有人沉沉睡着。随着纬度渐高,天色并不曾暗下去,夕阳的光反而斜射了过来。我看得累了,便低头看下载到Kindle上的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传记。途中停一两个小站时,那站台的怀旧之风迎面扑来,就如小时候曾经看过的前苏联影片里面的站台。不觉之中,圣彼得堡就近了,我反倒有点觉得这高铁太快了。

圣彼得堡的这个高铁站,叫做“莫斯科火车站”,大约是以主要目的地命名的。我走出车站广场,已接近晚上九点,但西边的太阳还没有马上落下去的意思,金辉洒在脸上还刺眼得很。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个正在互相拍照的中国旅游团。我研究了一下手机上的地图,发现我只要沿着热闹的涅瓦大街北上,再西行,不到五公里的路程就能到酒店了。天气如此之好,又在高铁上坐了那么久,正好暴走一阵,舒展一下。

难怪大家都说圣彼得堡在俄罗斯是更加“欧洲”的城市,而俄罗斯本地人更使奉她为全国最美的城市。这里的建筑果然既宏伟又不失和谐,虽说经历了从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再到现代建筑的影响,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却是浑然一体的,华丽而庄严。

位于市中心的涅瓦大街十分繁华,也比较宽阔,两旁各式建筑几乎是一步一景。街边的酒吧和餐厅摆出来的座位,几乎占了半个人行道,看起来十分国际化。各种餐厅门口广告的价格,比起莫斯科来也亲民得多了。在靠近火车站的那一段,还有些小店里用大喇叭在播放着浑厚的男声说着些什么,不用懂俄语,我都猜到他们在说“为答谢广大消费者,本店商品一律X折销售......只要XXX卢布......机不可失......”一系列内容,不知道这种销售方法,是谁学了谁的?当年北方的倒爷们闯俄罗斯的时候,是出口了还是进口了这经典录音呢?

圣彼得堡是没有人行天桥的,从涅瓦大街向西转到花园大街,就要走过像个简陋版地下商场的行人地道。花园大街正在改建,但只是铺设新路面,并不能拓宽,所以对建筑没有影响。好在建筑楼下的人行长廊一段接一段,类似中国南方的骑楼,走起来避风避雨避车马,也很方便。路旁所有建筑,基本都是红黄绿白四色,而黄色居多,再加上落日的斜晖倾斜在街道上,整条街可以改名叫“黄金大街”了。

暴走约一小时后,我终于站在酒店的大堂了,天仍亮着,而我终于拼不过这漫长的白天,要倒头休息了。

第十日,多云,从白昼到白夜

凌晨四点在酒店房间里醒来,外面却是天光大亮。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都是那么合情合理。此时我才想,我就这样,一个人来到这北纬六十度的城市了,似乎每一个我曾渴望过有旅伴同行的地方,我都一个人游历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领悟的速度也是令自己惊喜的,许多曾经纠结的事情,变得通透清晰。翻看了几页《经济学人》杂志,终于被那几篇关于特朗普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文章引出了困意,于是倒头又沉沉睡去,这一觉直睡到八点多才醒来,倒是这趟旅途中难得的好觉,顿觉神经气爽。

吃完早餐后我仍是开启了暴走模式,而且打算不刻意安排路程,只随着直觉的指引走完全程。出酒店不远便看见一个十分夺目的金顶,我估摸着是某个大教堂,便朝她走去,到了近处,小型运河和绿树环绕中白绿墙圆金顶的一座教堂若隐若现,原来是圣尼古拉大教堂,这在当地不算最大的教堂,但位置幽静,光影颇佳,引得好几个年轻人在此写生或摄影。

顺着小运河北上,很快就看到了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一座很有味道的建筑。来之前我曾查看了一下这里的演出,今晚恰好有芭蕾舞《吉赛尔》,倒是我很喜欢的一幕舞剧。然而马林斯基剧院被游客们追捧得厉害,一票难求,更是天价,我终究对芭蕾的感觉一般,便不强求了。在剧院门前时我想,如果今晚演出的是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我估计会不顾一切的弄到一张票的。看着这些小运河,我想起了阿姆斯特丹。记得莫斯科的同事跟我说过,彼得大帝当年很喜欢阿姆斯特丹,所以在建造圣彼得堡时打造的这些运河都很受了一点阿姆斯特丹的影响。不过更多人称这座城市为“北方威尼斯”,我对此很不以为然,圣彼得堡就是圣彼得堡,想必她也很不想借威尼斯的名气吧?

沿着莫伊卡河东行,远远看见一尊骑着战马的雕像,我还以为那就是有名的青铜骑士像,走到近前才发现原来是尼古拉一世雕像。对这位镇压了十二月党人和各种自由民主运动的君主我可没有什么好印象,于是直接忽略了他,径直冲着旁边那巨大金顶的教堂去了。如此雄伟、如此金碧辉煌的地方,原来就是世界四大教堂之一的伊萨克大教堂,据说那个大金顶耗费了一百公斤黄金呢,难怪那么闪耀夺目。大教堂可以上到顶部去观景,但队伍排得老长,我想了想自己一天的暴走计划,只好作罢。

从大教堂的北门,穿过绿树成荫的枢密院广场,就是青铜骑士像了。这座雕像又名彼得大帝青铜像,它是圣彼得堡的象征,雕像的名称来自于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长诗《青铜骑士》。其底座是一整块40吨重的花岗岩,都不知道当年是怎么运送到这里的。彼得大帝骑在马上,马蹄高高扬起,动感十足。雕像坐落地正是十二月党人广场,而青铜骑士的前方,正是辽阔的涅瓦河。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着俄国,它双脚腾空,像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马蹄下踏住了一条死蛇,可见彼得大帝不顾守旧派反对的决心。尽管塑造于年,直到今天,青铜骑士仍然是俄罗斯人的骄傲。那个俄国有着称霸欧洲之梦的年代,如今仍让许多俄国人魂牵梦萦。

沿着涅瓦河继续东行,很快就看到了气势宏大的冬宫以及与之浑然一体的广场和纪念柱。冬宫博物馆据说极尽奢华之能事,里面珍藏无数,门口排着的长龙证实了它的吸引力。我预估了一下排队时间,大约需要两三小时,心想还是算了吧,不如下次找个冬天再来专门逛博物馆,到时候黑漆漆冷飕飕的,铁定没什么游客。于是我心安理得的走上了涅瓦河上的冬宫桥,以便从河对岸一睹冬宫的全貌。在欧洲我看过的各种宫殿不少,但此时此刻面对冬宫,我只能感叹四个字,“不可思议”!

冬宫桥的对面是瓦西里岛,岛上的老证券交易所大楼和古港口都是很有味道的地方,我到的时候门庭冷落,也看不出这些地方今天作何用处了。在瓦西里岛最东端,不但可以看到冬宫建筑群,还可以远眺斜对面的彼得格勒区和兔子岛的彼得保罗要塞,抛开各种景点背后的政治文化意味不谈,光是这天水之间交相辉映的金碧辉煌,也让人心旷神怡了。

从冬宫桥上走回来,不觉已到了午后两点多,我想找个咖啡店坐下来休息,突然发现这圣彼得堡除了涅瓦大街餐饮多一点,我从酒店出来走了这么久,竟然没看见一家可以坐下的咖啡店,那些风光秀丽的小运河或者涅瓦河边都没有!我研究了一下地图,发现还是要走到涅瓦大街才可能找到坐下吃喝的地方,那不如就顺道将喀山大教堂也走马观花的看看吧。不过对于宗教无感的我,也真的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两眼,便在涅瓦大街的繁华地段坐下,享用一家饭店的地中海美食去了。饭后感觉体力还不错,就索性继续东行,在夏园闲逛了一会,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好玩,又顺便绕着有名的滴血大教堂也走了一圈。这滴血大教堂大概是圣彼得堡风格最迥异的教堂,完全是中世纪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与周边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不沾边,倒是和前几日在莫斯科红场边见过的几间教堂很是类似。这座教堂现在除了追思被刺杀的皇帝的功能之外,主要是一座马赛克博物馆。

下午四五点钟,云层中的阳光冒出脸来,倒像是正午了,我今天第一次觉得热了起来,连外套也要敞开了,不过这北纬六十度的夏天,与“热”这个字实在关系不大。一看手机记录,已经步行了十五公里有余,心想不如就沿着行人稀少的各种小巷走回酒店修整一下吧,于是开始穿过各种大大小小的街道西行,有时空无一人,有时有几个俄罗斯的年轻人站在河边吸烟闲谈,有时有身材发福风情尚在的老板娘斜倚在小店门口对着我微笑。在一条运河边,我看见一个居民楼的窗口还插着中国国旗,心中还泛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无限的想象冒了出来,那会是个孤独的来圣彼得堡留学的中国姑娘吗?还是一个虽然在此驰骋商界此时却滋生出了思想情怀的北方倒爷?又或者,那里面只是住着一个爱上了中国姑娘因而开始醉心于汉学的俄国人......突然听到一艘船上传来悠扬的大提琴音乐,转头看去,竟是一个青年坐在船头正拉着大提琴,这格调,真令人神往!

回到酒店,发现斜对面是一家规模不小的中国餐厅,上网一查,评分还很高,于是晚餐就在这里解决了,味道不算出彩,但我还是饶有兴致的喝了当地的啤酒,酒足饭饱之后才微醺的回到酒店,拉开窗帘,看着外面西斜的太阳,回味了今日行走的这华丽的二十公里,我以为今日就要这样告一段落了。

如果不是晚上10点多去拉窗帘的时候看见西面的天空那一片金色的余晖,我大概不会突然想去涅瓦河畔看个日落。而一旦动了念头,各种困意倦意全消了,没花多少功夫就说服了自己再次出门。难得来一次,就放纵一下自己吧,于是我不顾这随着落日也落下去的气温走了出去,风吹在身上,体感温度大约就十度左右了,而涅瓦河畔的风更大些。但看着天空中绚丽的晚霞,便觉得再冷些也是值得的。河沿上坐着几对情侣在簇拥着喃喃细语,我猜想他们在拥抱中能获取许多温暖,而我自己,则自带了火热的心,突然觉得,如此夏夜,怎么能错过这涅瓦河上的白夜之景呢?于是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跑到码头买了午夜十二点的白夜行船票,剩下的,就是和一群俄国当地的游客一起,挤在码头的长凳上,安安静静的等船了。

一点儿也不困,感觉这一日,像被赐予了双倍的时间似的。

第十一日,多云转晴,从白夜开始

时钟指向零点的时候,我跟随着游客们一起上了船。我这才意识到,整船都是俄罗斯本国人,整船都是结伴而行的,只有我一个异国来的异类。所有的广播、服务等也都是俄语的,这我倒是习惯了。我想,这些俄国游客,是来怀旧的。

天色终于黯淡了下来,但并未全黑,天边云层里还泛着些许亮光,虽说与极昼有区别,这白夜的景象也不是随处都有的,在北半球要在接近北极圈的高纬度地区才得见。我叫了一大罐啤酒,在窗边坐下,发了几张涅瓦河白夜的照片给世界各地的几个朋友。

一个回复说,“难怪有个俄国作家写过一篇小说叫《白夜》?以前没想过关联,估计他就是在这种有白夜的地方生活的。”我回他说,“你指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吧?关于宅男的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的,没准儿是在这儿写的呢?”我心想,在这样的白夜,几乎没有黑暗,人们的白天被拉得那么长,可以有无穷多的活动,才让那宅男在短短几天有那么多的心路历程吧!

另一个回复说,“你有没有看过贾平凹的《白夜》?“这个我还真没看过,不知道这西北汉子的作品是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样细腻?不过贾平凹的功力应该是不错的,这下回去书单上又要多一本了。

又一个新生代的小朋友说,“哇,看过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吗?”早年我还乐意追推理小说的时候还真看过这本,不过这岛国作家刻画的人性总有一些偏执,压抑得很,我便也淡忘了。看着这三个人的回复,我突然觉得人以群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他们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他们?按照萨特的理论,似乎是先有了我们这样的存在,才有了诸如此类文学的、美感的各种意识。但此时无论是存在或是意识,都是让人开心的,尤其是在这样的白夜里。

露天的船头风景最好,我站在那边拍照,但实在太冷了,我又只好缩了回来。天边的余光也黯淡了,两岸的灯火依旧,巴洛克式的建筑轮廓倒映在水中光影闪烁,美轮美奂。我突然觉得心中无比的畅快,人生短暂,我是何等的幸运,能有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可以毫无牵绊的见我所乐见,思我所乐思,世间一切变得如此通透,将一个美丽夜晚的深度广度长度都享用到了极致。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准备好下一站要去北极了,也许就在下一个夏天!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正叫第二杯啤酒,人群突然欢呼了起来。原来是涅瓦河上的几座大桥于凌晨一点前后要依次打开了,供超过高度的船只穿行,而这开桥的景象是当地的特色景观,许多市民和游客会在河岸边围观,而我们这样的游船更是会开到桥附近一字排开,供游客们近距离观赏。我也随着兴奋的俄国游客们挤到了船头,奈何身形不如他们高大,很难探出头去,只好从缝隙中看看,我估计如果此时我站在岸边,大约能看得更清楚一些。这涅瓦河如此宽阔,诺大的一座座大桥要打开,确实比欧洲各地小桥拉起要壮观得多,再配以白夜的灯光效果,也难怪人们争相观之,岸边更是摄影客云集,也许过一段时间的旅游明信片上就有他们的作品了。

桥开桥合,时光就在这清凉的白夜里,和涅瓦河的水一起流逝。凌晨两点,我们的游船不知何时已经掉过了头,正原路回去。人们已经安静下来,船舱里只有呢喃细语了,有人甚至坐在桌边以手支着头打起了盹儿。此时此刻,我竟毫无睡意,恰好又可以看另一岸的景象。东方的天空又微微有了苍白的颜色。白夜就此过去,白昼又将来临。

凌晨三点下了船,已是清晨的感觉,经过伊萨克大教堂,华灯尚未褪去,草地上已坐了一对相拥的情侣,也不知他们是偶然在这座城市享受漫漫白夜,还是这正是他们习惯的恋爱方式?晨风拂面,我更清醒了起来,一查地图回酒店不过一两公里的路程,干脆也不叫出租车了,一路晨跑回去吧。

我原以为这样打乱了作息自己会像以往一样睡不着了,但也许是这样的一天一夜让人感觉满足而安稳,我很快便进入了梦乡,一觉睡到上午接近九点才爬了起来,那感觉又像没有熬夜一样了,不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些洋洋自得。再次看了一眼窗外,我知道还有几个小时自己就要告别这座北纬六十度的城市了。

挎上背包从酒店出来时,我走得很慢。或许是昨日加上今晨的暴走让双腿有些累了。我还是走到了涅瓦河畔,今日风和日丽,我再次沿河散步,重新看一遍白夜时已看过的风光,圣彼得堡的精华,全在这两岸了。再次见到冬宫桥,同样行人如织,哪里看得出凌晨时打开时高冷绚丽的样子?

转到涅瓦大街时,午后的蓝天白云让人慵懒,街上比昨日更为热闹了,除了穿梭的游人,身着婚纱的新人、各色街头艺人等都不约而同的出来了。我被路旁一个小巷里的吉他声所吸引进去,社区搭的小舞台上,一个阿姨年纪的女吉他手正弹得深情而生动,台下听众听得聚精会神,我也默默的坐过去听,她一曲演奏结束又来一曲,竟弹唱了起来,沧桑的嗓音、斯拉夫风格的小调,竟惹人无限想象,我竟听得出了神。这次我既没有时间去博物馆,也没有时间去听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能在如此歌声中结束圣彼得堡之旅也好,留下一丝伤感,留下一点遗憾,给自己以后再来的理由。

坐上回莫斯科的高铁上时,我以为自己会一路昏睡,没想到却一路清醒,几乎读完了黑塞的一本中篇小说集子,心情说不出的平静,若一定要拿俄罗斯的东西来比拟,那大概是平静得像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吧。

******

俄国的笔记在离开圣彼得堡的高铁上就嘎然而止了,回到莫斯科以后也没有再记录,那趟白夜行之后,日子又更加的紧张而充实起来,不再有旅行的感觉,日记也就告一段落了。如果你想要欧洲哪个其他城市的游记,不妨留言,也许我恰好记录过呢。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贵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1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