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小说 >> 正文 >> 正文

日本人生活中的善恶观文眼看世界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24/3/21

无论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还是芥川龙之介,大江健三郎,他们作为日本人,在对待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善恶观时,都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对立或分裂的看法,这是为何呢?难道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善恶观吗?真相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日本人的善恶观很奇怪,究竟奇怪在哪里呢?一起来看。

首先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我们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眼中,善与恶没有明确的界限,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相对的好和坏,善和恶。对此,东野圭吾自己曾说:即便在我的作品中,见识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我也不会轻率地断定人性就是善良的或丑恶的。

东野圭吾

由此可见,在日本人眼里,人性是复杂的,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交织的矛盾复合体,在他们眼中,善与恶、美与丑就如同光线与暗影,二者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不可能绝对地善良,也不可能绝对的十恶不赦。他们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可以做到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比如在二战时,只要上级命令,他们可以做到毫不犹豫毫无人性的屠杀老弱妇孺,而且在做这些时,丝毫不感到罪恶和可耻。他们的善恶观有时是非常幼稚的,也是模糊不清的。

在日本人那里,好与坏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或评判标准,恶人做坏事往往是有苦衷的,即便是一个做了坏事的恶人,也会被认为有善良的一面,而一个好人不会被认为是绝对的好,在环境或社会的干扰下,他有时也会干出一些罪恶的事情。其实这点在中国导演陆川所拍的电影《南京!南京!》里就有所展现,日本演员中泉英雄所饰演的那个士兵就表现出了善与恶矛盾交织的心理,最后由于无法忍受日本军队在南京的疯狂屠杀和犯下的滔天罪行而选择了自杀。

不仅东野圭吾,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通过他小说中一个“老妇人”之口道出了善恶的观念——“恶”并不是绝对的恶,而是一种迫不得已抑或为了维护周围世界平衡而做出的选择。村上春树曾说:由于在社会中所处的无奈境地,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而在另一本小说《1Q84》中,村上春树通过一个名字叫领袖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善恶观——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一个善在下一瞬间也许就转换成了恶,反之亦然。重要的是要维持转换不停的善与恶的平衡。一旦向某一方过度倾斜,就会难以维持现实中的道德。平衡就是善。我为了保持平衡必须死去,便是基于这样的意义。”

村上春树

其实对日本性格和善恶观剖析最为精细、准确的是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此书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深深的探入到了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剖析了日本人认为世间本无恶的观念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作者在书中写道:“日本人所划分的生活‘世界’是不包括‘恶的世界’的,认识这一点对西方人来说尤其重要。这并不是说日本人不承认有坏行为,而是他们不把人生看成是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的相互斗争的舞台。他们把人生看作是一出戏,这个‘世界’的需要与另一个‘世界’的需要、一个行动与另一个行动需要仔细权衡,每个世界、每个行动本质上都是好的。如果每个人遵循其本性,那么每个人都是善的。”

无论是东野圭吾,还是村上春树,以及日本其他作家和亿万民众,他们的善恶观已经经由历史长期演变固化而成,这种善恶观促使他们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所谓的善与恶,只是为了维持世界的平衡而表现出的现象上的善与恶。

日本人的这种”相信“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自身民族起着维持政治、道德平衡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同时戕害着自身和其他民族,因为他们在面对恶时不能做到彻底远离和清醒认识(至今仍在参拜靖国神社,而不是像德国那样,反省自己,承认历史事实),甚至有时会把恶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另一种层面的”善举“或”义举“(比如日本武士道中的剖腹自杀),而这剑的另一面一旦使用不好,就会对周边国家产生致命的伤害和难以抚平的历史心理阴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xs/13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