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看电视
“我每次看到弹幕,只要有网友说,实在没看懂,或者看了三遍才看懂,我就觉得好爽。一遍就看懂了那还得了?”《灭罪师》导演杨苗在采访中说。继《心理罪》后,这部快节奏的烧脑推理剧又砸出了不少脑洞。更有推理迷在贴吧中写道,“要不停地倒回去反复验算,30分钟一集我竟然看了俩小时。”
昨晚,所有非会员用户也能观看《灭罪师》大结局了。或许在越狱桥段已被虐得足够惨,主角唐朔在最终回对决中完胜幕后大BOSS北泽野,令人拍手称快。在剧中,导演五百延续了其在《心理罪》中一贯的电影级摄影水准,以过曝的视觉语言、昏暗的影调特色,塑造了极具个性的影像风格。
《灭罪师》牵动千万推理迷的故事最终以4.05亿次播放量落下帷幕,不少网友兴致难平,已经开始期待着第二部何时上线。
悬疑剧处于红利期,《灭罪师》主打“本格推理”自涉案剧淡出电视荧屏后,悬疑推理题材就处于有价无市的境地,随着自制网剧的崛起才又一次进入受众的视野。年至今,《暗黑者》、《心理罪》、《余罪》等悬疑佳作相继出现,似乎显示出涉案题材仍在红利期。
好事多磨。伴随着强大的受众需求,悬疑推理题材似乎总是命途多舛,某IP悬疑剧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临时跳票延期一周。相比之下,《心理罪》相比原著有所调整,而在5月推出的《余罪》也被认为是“默默地探了探底线”,爱奇艺在此类题材上已然经验丰富。
推理趣味与人性禁区齐飞,流畅叙事与拍案惊奇一色,《灭罪师》带来的类型体验实属上乘。
但与同类题材有所不同的是,《灭罪师》此番主打“本格推理”。这一源自日式推理小说的词汇,实则是指代入观众与侦探一起破案,满足那些热衷解谜的受众群体。这也是国内网剧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本格推理,和观众平起平坐地分析案情。
真人版柯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风格”听上去有趣,但本格推理却是公认最难写最难拍的。为了增加解谜过程的乐趣,本格推理最为经典的元素就是“密室杀人”,或推理迷们津津乐道的“不可能犯罪”。它让案件的发生更加扑朔迷离,小空间中有限的线索却给了观众无限的猜想空间。
可《灭罪师》编剧之一的冷小张偏偏对密室案件有着近乎疯狂的偏执,他曾在采访中指出,“密室是所有推理小说中难度最高的,没有写过密室的人不能自称推理小说家。”于是,仅第一个案件“钢丝斩首案”就展示了车内、电梯、操场、水泥间等多个密室。
同为本格推理的作品《神探伽利略》(日剧)与《名侦探柯南》(动漫)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观众群。而《灭罪师》的另一位编剧白洁并不避讳该剧被吐槽为“真人版柯南”,因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风格。”
然而,由于对加快节奏的诉求及可能的拍摄成本问题,《灭罪师》对犯罪手法的展示并不像“柯南”般具体,而是由主角唐朔边分析剧情边以“脑内小剧场”的方式呈现犯罪过程。这不仅使全片节奏空前加快,且类似“闪回”的视觉触感,仿似观众自己的回忆,引发极强的代入感。
“像柯南一样神”的侦探唐朔也并不似一般侦探那样故弄玄虚,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梳理线索并指出凶手。正如导演杨苗提到的,本格推理台词量往往相当大,如果单纯临近结尾时将大段大段的逻辑分析说给观众听,难免会造成视听疲劳。
《灭罪师》利用“脑内小剧场”的方式,走到哪里推理到哪里,为观众呈现碎片式的线索,让观众自己连缀并推理。而当苦思冥想仍然无法逃脱编剧的思维殿堂,那么案件真相大白那一刻的臣服,便成了《灭罪师》带给观众的终极快感。
非大制作网剧,悉心埋梗、细节制胜埋梗是悬疑剧的必备要素,一个梗的悬念是否强大、是否诡异,决定了观众的观看欲望。作为贯穿全片的悬念,一首叫作《夜雾》的曲子在每次连环杀人案前都被奏响,引发无限猜测,如同一道观众情绪的传送门。
而随着《灭罪师》的完结,这个最大的梗不负众望地指向了幕后大BOSS北泽野,而这首忧郁的旋律正如同那首经典的《黑色星期天》,摄人心魄的绝望恰好暗示了《灭罪师》的主题——人性中的绝望与审判。
除了贯穿性质的大梗,《灭罪师》还悉心埋下了不少小梗。青蛙玩具一案中道具设计的细致与缜密程度令人惊讶。在《灭罪师》拍摄所在的韩国,这种分成青蛙和棍子两部分的老式玩具早已脱销,剧中的几位警察也一筹莫展。
但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青蛙玩具携带的棍子出现在牧师塞缪尔畏罪自杀的现场,而在另一位死者张哲雄的被杀现场,一个缺了棍子的青蛙玩具赫然躺在墙角。一个小小的细节不仅勾连起两人的关系,更使模糊的案情浮出水面,令众多网友惊呼“编剧的脑洞真是填不平!”
一段对导演五百的采访最为网友津津乐道:“道具捡了好多烟头往地上往地上啪啪一扔,我说这不行,要把烟头全部捡起来。他都要死了,扔烟头肯定不是这么扔的,角度肯定不一样的。”
事实上,《灭罪师》的特效不多,也并未极力渲染宏大场景,或许称不上大制作网剧。但更多人认为,其实是快速高能的节奏、十分在线的演技,尤其是对细节处理的匠心,才成就了这部本该简单粗暴却颇为精致的悬疑推理剧。这显然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观众不会为IP或CP买单,只会被故事打动、为匠心鼓掌。
致敬东野圭吾:罪案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人性探讨《灭罪师》的开篇就处处显示出对推理大师东野圭吾的膜拜:唐朔和申俊贤、王安琪吃饭的地方叫“东野圭吾主题餐厅”,他们点的菜叫“白夜行”;唐朔和未婚妻相识也是因为东野圭吾的畅销小说《宿命》。然而,“想爱不能爱”的虐恋情结、由爱到恨的人性扭曲,才是东野圭吾作品的永恒主题。
《灭罪师》中,人性的爆发与救赎恰恰是最“东野圭吾”的,也是最令人动容之处。来到韩国的主角唐朔本要与韩国女友李美熙商讨结婚事宜,却不得不面对最爱被杀的惨痛。这也是支撑唐朔留在韩国的剧情支柱,他要找到真正杀死美熙的人。这既是一种性格上的执拗,更是寻求内心的救赎。在抱住“假美熙”的一刻,唐朔的内心终得安宁。
除了复杂的杀人诡计,东野圭吾作品的影响力更来源于对社会意义的剖析与阐释。从全剧看,《灭罪师》的野心也不止于拍出一部杀人技巧精妙、令观众嗨的网剧,更要传达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何为真正的“灭罪”?在演员杨奇鸣的解释中,“灭罪师”指的是“消灭罪恶的能力者”,而这包含双重逻辑:既指以唐朔为代表的警察惩恶扬善,也以北泽野为代表的以恶制恶。
随着大结局的上线,东野圭吾式的人性探讨也在该剧的最后几集迎来大爆发。企图成立“灭门门”的北泽野之所以成为站在罪恶塔尖的人,正是由于从小被具有军国主义思想的父亲严格管束,造成内心创伤,而爱情上的受挫更使他一步步走向极端,这也是他以杀戮为乐趣的扭曲心理的肇因。不少网友感叹,“军国主义害死人啊,其实北泽野的爸爸才是罪魁祸首!”“原来这是一部抗日神剧”。
不过,在随后唐朔与北泽野惊心动魄的辩论中,宽恕与自我救赎终归压倒了复仇与审判的欲望,观众在人性的深刻剖析中完成了对“灭罪”的合理认知:以恶制恶之人,自己也将堕入邪恶。
这样深度的探讨足以使《灭罪师》成为悬疑推理类型的顶尖之作。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要对五百团队及爱奇艺平台推出精品的使命寄予更高的期望。当中国犯罪推理剧走上类型成熟化之路后,是否还能留有更多社会反思的余地?
------------------------------
这里是爱奇艺行业交流公众帐号,我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z/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