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珠芽薯蓣资料
黑珠芽薯蓣(Dioscoreamelanophyma)来自于薯蓣科,薯蓣属。别名黑弹子,毛狗卵,粉渣渣,白药子。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或梨形,有多数细长须根。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7,有时茎顶部为单叶。
叶腋内常有圆球形珠芽,成熟时黑色,表面光滑。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云南部份地区以块茎作“白药子”药用。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波密。生于海拔-米的林缘或稀疏灌丛中。尼泊尔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鹤庆白沙河。
云南部份地区以块茎作“白药子”药用。
块茎: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热毒。
开头
文中的黑珠芽薯蓣是在昆明长虫山遇见的,关于薯蓣,我们前面有介绍过三叶薯蓣。因为黑珠芽薯蓣的文献研究目前还没有,而上面提到云南部份地区以块茎作“白药子”药用。
所以我搜了一下白药子,然后还出现别的一些药子,前面也没介绍过,我也还没遇见他们。就先借黑珠芽薯蓣了解一下她们,后面遇到我还会带上她们原植物的图片一起介绍的。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为中医临床较常用中药饮片。因药名、功效、生药性状相近似,在临床应用时极易发生混淆使用的现象。
饮片来源
白药子为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的干燥块根,《图经本草》载白药子,“江西出者,叶似乌柏,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赤色”。该描述与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基本相符。
《本草纲目》中:“蔓及根并似土瓜,叶如钱,根似防己”的陈家白药亦与头花千金藤相似。
红药子为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干燥根。“红药子”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在“黄药根”项下有:“黄药根生岭南……秦州(今甘肃天水)出者谓之红药子”等的记载。
据《图经本草》“秦州红药”附图与文字辨析,该物与毛脉蓼极为相似。
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干燥块茎。黄药子始载于唐孙思遂的《千金月令》中:“万州黄药子,可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
唐代文人刘禹锡也亲眼目睹,疗效确凿。这与现今所用薯蓣科黄独功效相符。
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白药子苦、辛,凉、归脾、肺、肾经。清热消肿,凉血解毒,止痛。用于咽痛喉痹,咳嗽,吐血,金疮出血,热毒痈肿,凛痈。
红药子苦、微涩,凉、归肺、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胃肠炎,菌痢,扁桃体炎,月经不调;外用治外伤出血,烫伤、痈疖。
黄药子苦,平。归心、肝经。消痰软坚,散结消廖,清热解毒。用于瘿瘤痰核,痞块,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白药子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含头花千金藤、异粉防己碱、轮环藤宁碱、小果胺等。药理作用具有升白细胞作用、抗蛇毒作用、抗病原体作用等。
红药子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蒽醌,并含蹂质等。红药子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药材水浸液对多种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明显抗病毒作用。
黄药子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皂苷,其中有薯蓣皂苷元、箭根薯蓣皂苷、胡萝卜苷等,还含有二萜内酯和一些微量元素等。
黄药子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具有一定的作用。黄药子甲素、乙素、丙素以及薯蓣皂苷等均具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对于甲状腺腺瘤有独特的疗效。
讨论
从功能主治上看,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药子长于消肿、凉血、止痛;红药子长于凉血止血;黄药子长于消痰软坚,散结消瘿。黄药子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甲状腺肿、咳喘等。
别的植物基源
黄药子、白药子,从历代文献记载及古代治疗牲畜的方剂来看,均为兽医常用解热要药,其功用能凉血降火,解毒消肿。
有文献报告甘肃省应用的黄药子系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老蛇盘,白药子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卷叶黄精。
结尾
黑珠芽薯蓣的介绍就到这里啦,看完发现他既不是白药子,也不是黄药子。中间的红药子就不说了,把他放在白药子和黄药子之间,是因为植物志上面说他作白药子入药。
但通过上面的基源来看,他又和黄独都是薯蓣科的植物,同科属的植物功效有些隔得比较近,所以我觉得他可能比较靠近黄药子。
不过呢,又看了别处认为的三种药子。我想,黑珠芽薯蓣就不去凑热闹了吧,叫黑药子多好,多特别。只是中草药混用情况确实应该梳理梳理的。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白癫疯上海医院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