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结局 >> 正文 >> 正文

2016年读书笔记更完版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18/3/25

你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从年开始,我所读书籍都记录在每年度的读书笔记中,截止年共计是80本,平均每年16本书。从年开始,我每年会从所读的书籍中选择几本进行推荐。

“小多的书单”自然是比不了“盖茨的书单”,但我所筛选的书籍都是自己阅读过且认可的,并且下文的读书笔记中就可查我读书的简要笔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年也自然会推荐书单,但由于自己感觉今年所读书籍质量普遍比较高,所以就分门别类给大家推荐一下吧。

年推荐书单:1、人物传记:

《史蒂夫·乔布斯传》→推荐理由:你熟悉的乔布斯,你根本不了解的乔布斯。2、经济理财: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推荐理由:投机之王杰西·利弗莫尔的自传。

《穷爸爸,富爸爸》→推荐理由:穷人思想,富人思想,何为资产,何为负债。

3、人生情感:

《我们仨》→推荐理由:杨绛先生:“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目送》→推荐理由: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你慢慢来》→推荐理由:龙应台对孩子的情感,温柔极了,准确极了,真挚极了,我想这是绝大多数父母做不到的。

4、科学/小说:

《三体全集》→推荐理由:这科幻硬得不得了,还是中国人写的。《时间简史》→推荐理由:你可以不懂这个世界,但要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

年我开通了自己的,主要写一些影评、书评和其他,没有固定的更新目标,也没有想好这样做的意义,就算是给自己挖个坑,坚持一下自己的爱好吧。

文章结尾是我个人,欢迎扫码。

1月《生死场》萧红萧红其人,之前并没有听说过。电影《黄金时代》上映的时候,因为对主演汤唯比较有好感(个人认为汤唯是国内演员中很有独特个性和气质的一个),才了这部片子。片子的导演是许鞍华,是香港为数不多可与男性导演抗衡的女导演,许鞍华凭借《黄金时代》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黄金时代》是以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一生作为主题的,别问我民国四大才女,我百度了之后只认识萧红和张爱玲。萧红的一生坎坷纠结,20岁高中辍学与未婚夫同居怀孕,不料未婚夫却不告而别,21岁产子送人夭折并与生命中重要的战友萧军结合,22岁开始在期刊上发表文章,23岁获鲁迅认可资助发表成名作《生死场》,27岁与萧军分手与青年作家端木蕻良结婚,同年产子并死亡,29岁写下巅峰之作《呼兰河传》,31岁因病被庸医误诊去世。萧红的一生不可谓是不传奇精彩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萧红如同一叶并不随波逐流的浮萍,坚毅而独立。所以由同样是有独立个性的汤唯来饰演萧红是再适合不过了。《生死场》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在动荡年代下的东北小村庄,村庄虽小,但人物个性突出鲜明,在日军的侵略下,经历了最美的以最丑陋的方式毁灭(月英),最有主见的为了孩子和丈夫选择了妥协(王婆),生命如草木般,最终最软弱的也只能选择走上抗争的道路(二里半)。萧红的文字很有力量,穿透年代,在看这本书的后半部的时候很难受,我想应该是有一点点感同身受。2月《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很遗憾,直到乔布斯去世甚至是目前为止,我都很少接触苹果的产品,无论是iPod、iMac、iPhone、iPad,还是最新的iWatch。当然主要原因还是穷(泪流满面),实际上当我用着国产智能手机卡成渣渣的时刻,也曾有过换一台iPhone的想法,但让我犹豫的是iPhone对于我这种手机需求较少的人来说性价比偏低,此外满大街的iPhone也是原因之一。我不是苹果的忠实粉丝,我亲睐过小米,也很欣赏魅族,最终我使用的是华为。同样不是乔帮主的信仰粉,所以对乔帮主知之甚少,有的是好奇,像乔帮主一样魅力四射、精于演讲的CEO并不多(乔帮主的徒子徒孙不算在内),在我心里也许就是东马云西老乔了。乔帮主何以是乔帮主?这是我想从这本书了解到的。作者是得到乔布斯本人授权,对其个人生涯做了客观而详实的记录,算是高度还原了乔布斯的一生,而且真实的乔布斯并不像大家在发布会上看到的那样。首先,最初并不是乔布斯成就了苹果,沃兹尼亚克(苹果三个联合创始人之一,乔布斯的朋友,创业前是惠普工程师)才是真正开发出AppleI和AppleII,而且沃兹一直保持了他的工程师精神,希望将苹果电脑的主板开放给其他工程师,并且一直专注于产品的开发,从未主动争夺管理方面的权利,此外在苹果上市前夕,沃兹发现很多公司元老级创业员工没有期权,但新进的员工却享有这一权利的时候,沃兹将自己手上苹果公司的股票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这些同事。在自传中沃兹一直是以内敛不擅长社交但为人忠厚、勤奋苦干型的技术男,他与人为善,喜欢和睦的氛围,希望公司就像家一样的融洽,不太满意于乔布斯把公司的气氛变得很紧张。乔布斯对其评价为,幼稚不成熟的。最终沃兹逐渐淡出了苹果公司。而乔布斯经历了出走苹果,重新掌管苹果,以及后来迎来苹果最辉煌时期。就如沃兹自己说的那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和乔布斯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联手创立了苹果公司。但我们是很不一样的人,始终都是。”就个人而言,更欣赏沃兹的工程师精神一些。

此外,透过这本自传可以了解很多美国企业有趣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乔布斯的苹果,但很少人知道皮克斯(作品: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海底总动员等)是乔布斯离开苹果期间的年以万美元收购成立的公司,且是因为从迪士尼离职的前员工约翰·拉赛特而成功,最终年迪士尼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皮克斯。总体而言,这本书让我在乔布斯死后有了认识乔布斯和苹果的机会,很值得一读。3月《时间简史》史蒂芬·威廉·霍金有关霍金其人,我想应该不必多说。也许他不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可能是当代最有名的物理学家(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大牛,霍金同时是数学家、宇宙学家、哲学家、思想学家)。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没办法了解到霍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有多大,但是作为一个瘫痪到只有眼睛和三个手指可以动的人,单单是他的精神,都是旷古烁今的。之前看了那部霍金的传记电影《万物理论》,这部片子是根据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而拍摄的,主演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他凭借此片打败小李子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成功让小李子(小李子是第88届)陪跑奥斯卡的梗多持续了一年。《万物理论》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唯美,霍金和简从剑桥开始的爱情故事,在霍金最需要的时候简选择了坚守,而结婚25年以后在生命的下半程霍金则选择给简自由。当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如此美好,但我觉得其实这已经不重要,霍金无疑将自己的一生交给自己热爱的事业,而简则将自己25年的时光用来陪伴他,在照顾霍金和3个孩子的同时,她也完成了自己的中世纪诗歌博士论文。难能可贵的是,霍金在自己研究的后期是个极端的无神论者,而简则一直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而恰恰是这样的信仰让她陪伴了霍金25年。之后我查了查,很高兴简和霍金现在也是家人,他们还一起出席了《万物理论》的宣传。影片里,特别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当霍金委婉地告诉简说他决定带自己的护士而不是简去美国的时候,简哭着说“史蒂芬,我爱过你,我尽力了”。在25年以后,简的这段话特别有力量。另外,小雀斑演得真好,奥斯卡实至名归。《时间简史》这本书,虽然一再强调是写给物理小白看的,很多人说文科生也能看懂,但我真的详细看完了,只能说能看懂70%。不过,算是开了眼界,不看不知道,宇宙真奇妙。结合之前的引力波事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物理学界这个消息非常轰动,是因为引力波的发现证明了目前物理学在某些方面相互矛盾两大基本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一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而现今物理学一直在探讨的是如何完美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经典理论——量子相对论。

4月《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初识东野圭吾,还是他成名作推理小说《放学后》,东野圭吾凭借此小说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翻了一下以前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应该是我年4月份读的,由于对其作品比较有好感,之前去日本出差的时候还买了他两本日文原版的小说,事后证明这绝对是自己装的X,哭着也要撑下去,这两本被店员细心包着皮儿的书至今没有看,希望能实现正常阅读的时间不会太久。《解忧杂货店》和《白夜行》可能在国内东野圭吾最出名的两本书。《解忧杂货店》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似乎不是东野圭吾的风格,我了解到的东野圭吾是以悬疑推理著称的作者,但这本书的旋律则温情柔软很多,并且还带着一点玄幻的感觉(杂货店可以连接过去)。浪矢雄治开了一家杂货店——毫无疑问被叫作“浪矢杂货店”,事实上如果这本书的名字如果叫做《浪矢杂货店》,恐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受欢迎了。一开始是为了应付小孩子的调皮,浪矢开始接受烦恼咨询,往后来逐渐开始接到严肃的烦恼咨询,如“我的父母要带我潜逃,我是否要跟随”、“我想去做陪酒赚钱,是否可以”这样的问题,浪矢先生从一开始就定下规矩,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他都必须要以认真的态度回答,甚至是收到一张空白的纸时浪矢也是如此。书中其实有很多个独立的故事,讲述了很多人不同的经历,但围绕着杂货店这个主线,东野圭吾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随着时间推进,谜底像洋葱般层层剥落,这些故事最终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杂货店的烦恼咨询都帮助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借用浪矢先生的一句话:来杂货店咨询的人,其实内心都有了答案,他们只是想要确认自己的答案而已。这本书评分很高,很多地方都是称赞声一片。作者讲了一个很温馨的故事,说了一些很温暖的道理,而且不会有任何说教之感,这可能也是其大获好评的原因吧。用书封面上的一句总结: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对于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来说,我觉得耐心对待爱人、亲人、朋友的烦恼,耐心倾听、认真提供建议是难能可贵的事,大家共勉。这次意外收获是东野圭吾居然是电气工学专业毕业的,毕业后在日本电产装做生产技术工程师,之后开始创作推理小说才逐步成为专职作家的。4月《目送》龙应台《目送》应该是龙应台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其中那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更是被大家纷纷转载。惭愧的是,在此之前我并未有读过龙应台的任何作品。那么,以这部作品开始我想是极好的。以前的作家,往往是需要大量的沉淀才能产出少量的作品,但产出的往往都是精品,其中的广为流传的那些,更是璀璨的明珠。和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不一样,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主要是要想个好书名,举例来说吧,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大火以后,书名里不带一个“世界”都不好意思说是畅销书,像张浩宸的《我和世界只差一个你》、乔一的《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等等,这种畅销书作家一般最能看的就是第一本书,之后会接二连三连续出好几本,可是这种没有任何沉淀的书也会大批的粉丝簇拥,当畅销书作家变成了明星,粉丝们也就越来越少去作品的本身。反正这些粉丝们也并不真的喜欢他的作品,只是喜欢这样的作家是给自己镀金最廉价的方式。龙应台是台湾人,同时也是一个女性,正因为其这样的身份,她的作品细腻、深入,这本《目送》描写的是人生中普遍存在且难以割舍的情感,父女母子之间的亲情。龙应台描写父亲从健康到过世直至下葬,描写母亲从爱玩爱美的“老妖精”到失聪不认识自己,描写孩子从贴心的小棉袄到逐渐远离,娓娓道来,深邃而入木三分。回想到自己的生活,现在的世界真的非常精彩,变化很快,我们乐在其中,可是想一想我们的父母,他们却已经不知不觉被我们远远甩在身后。一个人开始衰老的标志是生理和精神上的逐渐退缩,声音越来越小,步子越来越慢,目光越来越浑浊......直至生命的终结。身为子女我们对这些生理上的退缩无能为力。但对于精神上的退缩,我们却可以做些什么,我有时候想想我多么害怕在父母离世的那一天,我还没有陪父母去吃一次肯德基全家桶,没有陪父母一起去看一场电影,没有和父母一起去旅一次游......我多么想带父母感受我的生活,我多么希望让父母能在精神世界里能晚一点、再晚一点退缩于一隅。5月《白说》白岩松白岩松其人想必不用多做介绍,这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当然其实还可以为他加一个称号“著名公知”(不带任何贬义)。在此书之前,年看过他有关中日关系的一本书《行走在爱恨之间》,总体感觉其表达中心思想还是非常正确及正能量的。这本《白说》其实是整理其在多种场合(有各种大学、协会、论坛等等)的演讲稿,不过在出版社编纂成书的时候,白岩松附加了一些最新的解读和点评,算是比较有诚意。由于是演讲稿,所以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文字上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地方,思想方面倒是难得的通透。看完有一些惊喜,原因是在我看来作为体制内根正苗红的央视主持人,原本以为会端着讲一些人生大道理,来一剂鸡汤,但白岩松并没有,而是坦诚地谈了一些社会中的缺陷,并且由于视角的问题,比普通人看得深入得多得多,而且难得的是白还保持了一种纯粹的乐观憧憬。看透这世间的不美好,但仍然坚定相信未来,这让人想到海子的那首《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6月《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杰西·利弗莫尔杰西·利弗莫尔其人在投资界颇有名望,简直就如今日电商界的马云,很多人之所以看利弗莫尔的书,我想可能并非是想要成为利弗莫尔那样的股票大作手,而是想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投资技巧和心理,在中国这个缺乏投资去处的国度,为自己的资产保保值。作为一个业务的投资爱好者,我自然也是要瞻仰一下的。可能是由于作者写得太专业,又或者是翻译导致的偏差,一部分内容看得不是很懂。但总体而言,在和利弗莫尔的一些基本守则对照时,还是能发现不少自己的易见的错误。1.买上涨中的股票,卖下跌中的股票。2.不要天天交易。只有行情明显看涨或看跌的时候才交易。交易方向与总体市场保持一致。总体市场上涨,做多;总体市场下跌,做空。3.交易步调必须与时间价格关键点相协调。4.等市场变化证明你的观点后再交易;交易则兵贵神速。5.如果交易有利润,继续持有;如果交易有亏损,从速了结。6.当事态明朗原来从中获利的趋势已经终结时,了结交易。7.做股票就做领头羊——走势最强的那一个。8.绝不摊平亏损的头寸,比如说某个股票已经被套还继续买进。9.绝不追加保证金,干脆平仓认赔。10.股价创新高,买进做多;股价创新低,卖出做空。11.股票下跌就放手,别炒股炒成股东。12.绝不因股价太高而不可买进;绝不因股价太低而不可卖出。13.看法千错万错,市场永远没错。14.盈利最多的交易往往一开头就有帐面利润。15.没有百发百中的交易规则。

7月《穷爸爸,富爸爸》罗伯特·清崎

最近又开始看起财经类的书籍了,从大二开始尝试炒股至今,也算是个老股民了,接触了各种各种的理财方式:股票、基金(又包括债基、货基、偏股基、指数基等等)、P2P等,理财在国外其实始终都是一个高门槛的技能,大多都是由专业人士来做,但国内来讲很缺乏这样的渠道,所以理财基本都靠自己,所以学点理财知识也并不是指望能够依靠这项技能赚很多钱,但求能够跑赢通货膨胀,不至于永远在为钱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资产日益缩水的窘境。这本书其实道理比较浅显易懂,但我觉得作者提出了一些之前没有思考清楚的问题。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收获是:1、复利的力量(这点不赘述,广为人知的沃伦巴菲特就是依靠这一技能闻名于天下)2、永远用做老板的心态看问题(这一点以前没有考虑清楚,开公司的人是先消费后纳税,个人则是先纳税后消费)3、分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债务(这一点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认清资产和负债,然后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累计资产,用自己的现金流去负担债务,才是扩大资产的途径)感觉这本书适合所有有理财想法的年轻人作为入门书籍看一看。7月《无声告白》伍绮诗伍绮诗是一名华裔美国作家,父母都是科学家,香港移民第二代,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伍在国内几乎籍籍无名,在此之前我也没有读过她任何其他作品,之前挑选送给一位朋友的生日礼物时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试读了一小部分,感觉情节很紧凑,引人入胜,于是在决定买这本书作为礼物的同时也将这本书列入了清单。后来在Kindle上买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是Amazon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顺便感叹一下,真的很谢谢阿慧小朋友送我的Kindle,自从有了Kindle不但携带方便(再也不用出个远差,包里塞两本厚书了),而且看书也很便宜,这本《无声告白》纸质版购买价格记得是35元,Kindle上购买才花了5块钱。原作名叫《EverthingINeverToldYou》,虽然译名有点故弄玄虚之感,但鉴于作品本身翻译比较出色就不做深究。文章是围绕一个移民美国的华裔男性和一个白人女性的结合而展开的,男主由于是华裔移民第二代,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与众人的不同而自卑,纵然考上了哈佛并留校担任教师,他仍然想着能和大家融在一起,而女主性格独立坚强,因为看不惯母亲一生只会守着厨房,而一心想做与众不同的事——当医生,女主在男主课上发现男主与众不同的外貌和性格,并被男主吸引,他们相恋结婚生子。生了2个孩子以后,女主发现自己好像变成了自己母亲当年的模样,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和丈夫,自己曾幻想的医生梦却越走越远,女主不甘于就这样放弃梦想,于是在没有告知家人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独自在外租了房子,准备复习参加考试。然而,计划之外的怀孕最终让其不得不放弃,重新回家的女主似乎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她离家的日子让自己的女儿担心因为自己不能让母亲满意会让母亲再次出走,所以她为了留住妈妈,对女主言听计从,假装对科学很感兴趣,假装自己想当医生,如此一来女主就将自己的梦想完全倾注在女儿身上,对自己的儿子和后来出生的小女儿都不太关心,而对于男主来说,他又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合群,因为与大家一样一直是他自己的梦想,这样一来他们的女儿就承受着父母有些相互矛盾的期待,最终女儿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令人欣慰的结局是,经过女儿的自杀,男主和女主似乎又各自想通了,最终从失去女儿的沉痛中看到了未来。这本书被大家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我自己认为,其实这本书远不只是告诉我们做自己,我觉得它也告诉了我们人际关系、爱情、亲情中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换位思考,不要只从你的角度去给予,而要看看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篇幅所限,先到这里,有时间写书评的话再分享。8月《三体全集》:《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刘慈欣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得最快的书了,《三体全集》实际上是三体三部曲的集合,总计有页,我大约花了2周时间看完了,酣畅淋漓。《三体全集》实际上是刘慈欣的一大部科幻小说,年凭借第一部《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大会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也是亚洲第一次获奖,我也是这个时候才开始知道《三体》和刘慈欣。之后这部小说被买下版权,要被拍成电影,据说年要上映。过多的背景就不介绍了,说说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三部作品而言,我比较喜欢前两部,真的精彩绝伦,可以说我从没想过中国的科幻作品可以写得“硬”,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好莱坞科幻大片,“火星救援”、“月球”、“普罗米修斯”、“星际迷航”……可以说好莱坞式的科幻大片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充满想象力但不脱离现实,常常是以真正的物理学原理作为基础的,但这部中国人写的作品,真的可以称之为硬科幻,完全有实力作为好莱坞大片的蓝本,而且我恰好在之前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三体》中对于宇宙的各项描述都是符合《时间简史》中已经被提出或者证实的物理理论的,包括像“时间光锥”、“多维空间理论”、“引力波”等等。分享特别精彩的两点:1、黑暗森林:宇宙就像是一片黑暗森林,其中存在多种文明,每个文明就像黑暗中的猎手。由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存在,每个猎手在看到另外一个猎手时会做的反映就是消灭对应。人类向太空中广播自己的信息,就像是一位天真的儿童在黑暗森林中燃起篝火唱着歌。2、多维理论:世界是多维的,但能展现给我们的只有三维。想象一下,假如你面前有一张白纸,在这个二维空间上有一个文明,这时候你以这个文明中某个单位为圆心画一个园,那么这个单位在他的世界是无论如何不能从园中出来的。而对于三维世界而言,你可以轻松从园的上下穿过,这时候你就仿佛是这个二维世界的神。总体而言,这部作品非常值得一读,除去在科幻世界的强大理论支撑外,作者对于情感的把握和任性的探讨也是入木三分。

8月《激荡三十年》(上、下)吴晓波吴晓波其人比较无感,但个人一直很喜欢看商业故事,大学在图书馆借了厚厚一本《杰克·韦尔奇自传》啃得津津有味,虽然看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依然做我的小市民。《激荡三十年》写的是年-年30年间的中国经济,期间穿插了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的兴盛衰败,比如健力宝、哇哈哈、脑白金、三株口服液等等,读起来一点也不生硬,有滋有味。历史最不可重复,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到市场经济,没有任何的参照标的,凭着大家的一股热情和领导人的高瞻远瞩,邓小平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带领着中国经济摸着石头过了河。也挺推荐大家来看看这本书的,因为你能看到中国经济能有今天这一步多么的不容易,在改革的最初期,个体户经营居然是投机倒把罪,还有不少人因此被判了死刑。一路看过来,你能看到在改革的过程中,曾经有多么的黑暗与贪婪,现在的这一切多么难得。那些耳熟能详的公司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和机遇,才能有今天的成就。10月《偷影子的人》马克·李维曾在多个书单里看到有推荐《偷影子的人》,正好家里的藏书中正好有这本书,于是就正好趁着这次去上海出差拿出来阅读,我发现在路途中阅读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这是一段没有工作打扰的闲暇时间,忙中偷闲慢下来,用读一本书的时间。马克·李维是法国作家,《偷影子的人》也保持了法国作品一贯的浪漫风格,一个平凡瘦弱的小男孩(男主),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偷走别人的影子,从而能够看到别人的心事,听到别人不愿说出口的秘密,可他并不能让别人知道和相信他有这样的能力,并且他受到影子们的委托,为影子们的主人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在某个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了一位失聪的女孩,他偷走了她的影子,听到了她的声音,而且他也第一次告诉她自己能偷影子的特殊能力,整个夏天他们都待在一起,在一个废旧的灯塔里,他们拥有自己的小小空间。夏天很快结束了,他们约定明年夏天还在这里集合。可是那个夏天之后,他再也没去那片海滩,他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考取医学院,在医院里实习,有了女朋友(虽然更多像是女性朋友),那个夏天仿佛并不存在。工作后的某个夏天,他陪同女友再回到那篇海滩度假,意外中他发现了那个废旧的灯塔,勾起了他年少的回忆,他再次走入灯塔,发现失聪女孩留在那里的字条:我来了四年,可你每次都没有来。他终于明白,自己命中缺失的人,原来一直就是那个不知姓氏的克蕾儿。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景象了。——罗曼·加里

11月《好吗好的》大冰这本书是一位朋友送的,其实第一次知道大冰的书就是第二本《乖,摸摸头》,但一直没有去看,虽然充满好奇。到之后大冰出了第三本书《阿弥陀佛么么哒》,我在微博上找到了大冰的微博,并翻看了大冰很多微博,但我始终没有真正去读一本他的书,我一直觉得作品是一个人最好的阐释,比如作家就是书、厨师就是菜、歌手就是音乐。实话说,我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大冰的书,我觉得他的书名都取得特市侩,就是特别迎合读者的意思,当然这一点并不是大冰的书独有的,年轻的畅销书作家都这样,包括我读过的卢思浩。送我书的朋友,确实应该是大冰的粉丝,我当时跟她说如果有大冰的书可以转给我看一看。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得看一看大冰的书再作定论,我这么些年一直对韩寒反驳别人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如果你要批评我,请你至少看完我的书”,所以我每次在表达一些看法的时候,都尽量去网上查一查,或者用其他的办法去验证,想尽量做一个贴切的评价。写这篇读书笔记之前,我大概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大家在知乎、天涯社区上对大冰的看法。结果,朋友买了10多本大冰的新书送给身边的朋友,我恰好是其中之一,希望送我书的朋友不要遗憾,虽然你没有帮大冰获得一个粉丝,但至少我是很认真去读了大冰的作品,也恰好在大冰的书中看到引用我不久前写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句话——玛婷达:里昂,人生是一直这么艰难么?还是只是小时候。里昂:从来如此。《好吗好的》算是一本故事集,且是大冰朋友的故事集,看完你觉得大冰身边卧虎藏龙,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且这些个故事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高度,故事的真实性我觉得倒是没必要去深究,因为故事终究是故事,张嘉佳的摆渡人也未必是真有其人。但我觉得大冰的书不好的地方在于他想赋予这些故事的太多的东西,比如梦想、流浪、义气......都是些年轻人一看就热泪盈眶的词儿。可说实话,大冰的文笔不太好,词汇上比较单薄,而且喜欢用一些粗口、痞气的词语,这一写法起源于韩寒,但韩寒很能掌握度,大冰则明显在文字功底上要差不少。缺乏真正的思想,且把握文字的功底薄,导致这本书就像是一碗乱炖的鸡汤。其实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愿你我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当然,以上都是针对这本书而言,不做人身攻击。12月《我们仨》杨绛知道这本书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看,因为没想起来买。杨绛其人,也是早有耳闻,但也仅仅限于钱钟书妻子的认知,今年5月杨绛去世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我才真正开始尝试去了解这个被称为“杨绛先生”的女子。正好,阿慧小朋友最近的一次购书行动中买了这本《我们仨》,这次上海出差的路途中,我前后断续花了4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书写得特别纯朴,没有花哨的修饰,没有煽情的堆砌,但却实实在在地让人心疼这个被称为“杨绛先生”的女子。年杨绛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媛去世,年杨绛在这世上的至爱钱钟书去世,杨绛独自一人在这世上活了接近20年。杨绛轻描淡写地写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勇气和爱让她能够穿越生命的长河。书中,杨绛把女儿去世和丈夫离去这一段写成了一个长梦,我想这也是92岁的杨绛最不愿记起的回忆。本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整体的版面非常干净,只在背面写上“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简简单单的三句话,我却觉得是对本书最好的注解。文章的最后,杨绛先生写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觉得,杨绛先生已经回家了。《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目前我已经看了三书中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也已经摆在书桌上了。《目送》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的,描写的龙应台与日渐衰老的父母之间的情感。而《孩子,你慢慢来》则是写给孩子的,描写的是龙应台与自己的三个孩子之间的回忆。我觉得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绝佳育儿经,龙应台总是能准备捕捉和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情愫,每每看到动情处我都想,如果我将来有了小孩,我也一定要这样教他。龙应台对孩子的情感,温柔极了,准确极了,真挚极了,我想这是绝大多数父母做不到的。其实龙应台原本是写杂文的,针砭时弊,文字非常有力。但透过她的人生三书,才能看到另一面的龙应台,才能看到这世间稀松平常但毫无保留的爱,我想这才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字的魅力。欢迎个人,不定期会分享一些影评、书评和其他原创内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驳风专家在线
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