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即使现在再怎么痛苦,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大概可以位列当今日本最著名的小说家之列了。被称为“推理小说天王”的东野,今年年满60岁,出版小说已近百部。笔锋老辣、叙述洗练、情节诡异、故事架构匪夷所思,这几乎成了东野的标签,而《解忧杂货店》,在东野的作品中应该是最温情、“最不推理”的一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爱、治愈和救赎的象征。这样一部“不太东野圭吾”的小说,转换为电影文本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一
?
杂货店何以解忧?
年代,一条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人们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店主的回答。年,三个年轻人意外闯入早已人去楼空的解忧杂货店,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奇妙的夜晚。
东野用五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几位主人公的烦恼,看似无关的几个人物,相互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细品味,他们其实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不管是想要放弃参加奥运会去陪伴身患绝症的男友最后一程的“月兔”,是在继承鱼店生意还是继续坚持梦想之间踌躇的艺术家松冈克朗,是因家庭的巨变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挣扎的少年浩介,还是希望挣钱报答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姨母却走错了方向的“迷途的小狗”,以及一些没有详细讲述的烦恼咨询。东野通过浪矢解忧杂货店和丸光园,将每个人的命运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勾连在一起,铺成一张人性的网,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我们似乎可以悟出:其实成长就是坚持与妥协的两难。
解忧杂货店何以解忧?店主浪矢认为,每一个来向他咨询的人虽然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但其实内心早已有答案,只是需要一个肯定罢了。
二
?
东野的IP: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转换
作为一个畅销且长销的文化品牌,东野拥有大量的稳定粉丝群体,对他的作品进行影视改编,无疑具有吸引流量的先天优势。用今天在文化领域最为流行的热词来说,东野为我们生产着源源不断、不容忽视的IP。
IP是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首字母缩写,通常被理解为“知识产权”,在法律范畴,是对人们“心智创造”(creationsofthemind)成果的专用指称。但实际上,在文化产业领域,把IP理解为“文学财产”(literaryproperty)或许更为贴切。比如在好莱坞,对“文学财产”的界定非常明了——可以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但是,在越来越庞大的剧本需求之下,完全由好莱坞的编剧创造的故事供不应求,所以,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好莱坞之外的种种素材——小说、戏剧、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甚至流行歌曲或电子游戏等等。
亚洲电影市场也是如此,比如东野圭吾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IP。尽管被称作推理小说天王,东野却与其他推理小说有所不同,他似乎更愿意着墨于人性的复杂与黑暗,犯罪手法及推理过程往往在最后才会揭晓。这样的叙事风格显然是适合电影的内在需要的。所以,东野的最为著名的几部作品《白夜行》《嫌疑人X的现身》《解忧杂货店》等,在日本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三
?
解忧杂货店:日本与中国的不同改编
中日两个版本的《解忧杂货店》近期在中国先后密集上映,再次引起观众对原作者东野圭吾的与兴趣。
《解忧杂货店》这部小说,以魔幻的手法折射现实,用杂货店连接现在与过去两个时空,让素不相识的人在交流中破除心防、吐露心声,从而改变命运的伏线。东野以串烧式的故事架构,串联起众多关系复杂的人物,而故事的明线、暗线则交织其中。这样拼盘式的故事要改编成线性叙事的电影,自然有着极大的难度。日中两国的导演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面对这一挑战,其后折射的显而易见有着对东野圭吾这个文学品牌极大的心理倚重。
日本版名为《浪矢解忧杂货店》,显而易见,更为贴近原著,对于东野的大批忠实粉丝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是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中国观众而言,电影中所呈现的典型的日式暖色的风格以及日式文化,会令大家在观影中有点吃力。日本版影片将“回答在牛奶箱里”和“听着披头士的默祷”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章节去除,在两个小时内,将其他几个关联紧密的故事通过一封封信连接起来,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尽管显得冗长,但观众随着剧情沉浸到故事中之后,就会感觉到电影有着一种吸引人不断往下看的魔力。
中国版的《解忧杂货店》则选取了小说中的三个故事形成叙事主线——“小城音乐人”在坚持音乐还是回去继承父亲的工作之间挣扎;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迷途的汪汪”的迷茫与蜕变。影片的改编在保留原著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本土化的因素,无论是电影音乐、表演风格,还是人物设定,都更为接近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从年一直追溯到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其中,嘈杂的老北京胡同、象征财富的大哥大、以及风魔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等等细节,都带有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特征,给人极强的年代感。
一个好的IP,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个经典的电影?有可能,但不一定。IP只是电影生产的原材料,而电影的灵魂和根本还是故事本身。因为我们走进影院,是希望被故事打动,而不是仅仅去为一个IP买单。电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叙事文本,而不是仅仅作为IP的附庸。好的电影,最终可以也必须抛开原作光晕,自我证明为一个自成一体的作品。
如今回顾写作过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东野圭吾
作者:
郝婷
湖北民族学院级研究生
识别下方我们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病初期图片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