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考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程晨老师用几段话来激励我们,现在读来,仍然令人感动、感怀,经他允许后放在这里。?当时演示的PPT上,最后一句话是——“期待高考大家得胜归来,再去爱考试之外,真正的语文。”高考已经过去两年多,现在再回看这句话,未免觉得有点怅然。但我确信,我曾爱过真正的语文。十一学校在教育改革之后,开设了学科高层、大学先修、自招等课程,来满足同学们多样化、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刚开始时偏重于理科,后来添加了文史内容。语文高层,即语三,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课程设置的。于是,一场关于《红楼梦》的开学分层考试,将普遍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一群同学聚在一起,开始了时长一年九个月的语三学习。当记忆在那一年九个月中穿梭的时候,我会想起很多事情———第一学期我们结成的《遽老集》,谐音巨佬。看着大家写的文章,我感到惊艳。程晨老师在前言郑重写下,“少年们现在还不知道可能有一天写着写着就变老了,但此刻,愿有岁月可回头。”?我们的电影放映。讲推理小说的时候,我们放映过《东方快车谋杀案》《白夜行》;讲读鲁迅的时候,我们放映过《黄金时代》《鲁迅》,还有课上别的电影片段。除了语三同学,还有别的同学前来观看,享受限定快乐。我们的诗会。年,在“抒情诗的呼吸”诗会上,语三的同学代表们将自己写的原创格律诗朗诵出来,命之为《少年歌》,虽然没有漫天桂花、结伴出游,但有冬雪为伴、诗文作歌,亦为少年气的诠释。?我们的戏剧排演。学《史记》的时候,我们把经典作品改编成戏剧进行课堂表演。当时,我和嘉嘉、泽琼暑假一起改编自“荆轲刺秦王”的《大片大片的红》,是我现在想起来也会自豪的事情。这些片段都是一个个事件,或者大家的成果,而在这些事件之间,是八个学段的学习过程。“每一个故事都是开始,而每一个开始,都只是续篇。”所以,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故事的开始,是一张写着“故事的开头总是很琐碎......”的白底PPT。“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开头呈现在我们眼前,多年以后,我亦会记得我震撼且憧憬的心情。?那是面对浩瀚文学长河的震撼,那是面对即将开启的语三课程的憧憬。此后的每个学段,面对即将开始的新内容,我都会有这两种心情。于是,在这两种心情中,八个学段的时间,我们学习了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我们从《诗经》中那一湾蒹葭萋萋的水滩开始回溯,至盛唐气象、魏晋风度;在西方文学史中,我们在云里雾里的感受中解锁了许多陌生名词,比如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我们和一堆文学家、哲学家缠斗着,然后试着用文论理解文字,甚至分析影视作品。读鲁迅的时候,我们为大先生“斗士”的身份外所担荷的彷徨、痛苦而感慨,于是更佩服那“掀翻铁屋子”“只是向上走”的精神力量。读推理小说的时候,我们对本格、变格、社会派等都有了一番了解,还做了专题研究。此外还有武侠小说、《史记》、《老子》、《红楼梦》等等的选读,以及对于高中必背古诗文、必学文言文的讲读。在第五、第六学段,程晨老师专门编写了一本课本,涵盖了戏剧、格律诗、现代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冬山的头像封面,即是课本的封底。?语三的课,是我听得最全神贯注的课,我想努力记住全部东西,但注定徒劳。但在课上感触良多的瞬间,却留在了心里。比如,有一回在看到被云遮住的月亮时,我想到了《金锁记》里的那一弯月,我想,那是因为我在课上由衷叹惋过曹七巧的命运,在看完《波斯语课》后,我想到了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那是因为语三课上,cc解读过这首诗诙谐语调背后的沉痛........这些回响,都能把我带回到,也许是在一节有阳光的课上,也许没有,如cc的口头禅,这也难说得很。?在平等交流中,大家更习惯称程晨老师为cc。慢慢地,语三的很多同学都变成了我的好朋友。语三的“折草”组,也是我最难忘的小组。是语三让我明白,沉浸在文学世界本身已经足够,而不用执求于“获得”了什么、有什么“用”。在语三学习中,我在cc的推介下阅读并爱上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作家作品: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里尔克、辛波斯卡、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爱丽丝·门罗、严歌苓、李娟.........如果不是语三,我大概没有机会和那么多名家相遇,更别提交流与探讨。读完后,其实不会记得硬性的知识,也当然不会获得“黄金屋”,更不是什么炫耀的资本,但是会体会到一种发自于内心的幸福感。阅读本身,即是获得;无用之用,是一种浪漫。?是语三让我体会到因兴趣而热爱,因热爱而努力的内驱力。在语三之前,我会因为自己语文学得好而内心得意,但是在语三,很多同学的文字都会让我惊艳,会让我在短暂的挫败后真心欣赏。然后,为了证明“别人很好,我也不差”,我就会努力写好每一篇随笔、做好每一次课堂笔记。后来我发现,没有必要把阅读和写作当做高人一等的事情去沾沾自喜什么,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自己的方式里感到幸福就足够了。于是,我能够全然享受阅读给我带来的写作灵感,让优秀的同伴们真正成为激励且促进学习的一部分。现在回看高中时期的随笔,实在会对当初创作的热情而感叹。两年的时光很快,转眼间,高三即将来临,我们将回归到应试体系备战高考。语三在高二下最后一堂课画上句点。我曾经数着日子,希望着时间过慢一点,但结束的那天还是到来了。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是年6月25日。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并没有渲染什么离愁别绪,cc如往常般讲课,语速还是像前七个学段那样开了二倍速,以完成课程设计的进度。直到最后十分钟,cc切换到了第一节课的PPT。“故事的开头总是很琐碎……”如果可以,我还想回到故事开头那天,然后开启循环,梦醒之后,再回到梦里去。第一节课的文字在最后一节课再次在眼前滑动,不同的是,此时的我看着这些句子已有看老朋友的心情。最后的最后,cc为我们介绍了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就是这样》“希望我带给了大家一些文学的意义和美好,让大家多读了一些东西,这就够了。所以,就是这样。Thisisit。”在第一节课,cc说,他的老师告诉他,语文天生美丽,而他续上一句,语文天生浪漫。上完语三后,我和cc说,如果让我续,我会说,语文天生温情。文字带有包容性,也能够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精神力量。?后来,我们度过了高三。毕业典礼时,在瑞姝的召集下,语三同学聚在一起,改编了《借我》和《你曾是少年》,把它们重新填了“语三版本”,还朗诵了文学作品中那些经典的结尾。当时在台上,听着《霍乱时期的爱情》那句“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听着《亲爱的旅人啊》的旋律在台上响起,我的眼眶湿润了。?再后来,大学生活开启。今天是年6月25日,我和语三已经告别三年。语三好像离我很远了。在我们结成的《遽老集》里,少年们还轻松调侃着巨佬的谐音梗。但倏忽之间,我们已经和语三隔了一个高中时代的长度,以后还会越走越远。但语三时光又好像从未走远,因为和cc、和好友聊起语三的回忆时,总有一种错觉,自己仿佛还身在其中。想提笔,却又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才能描摹出对于语三的感受,觉得怎么写都写不出来。直到最近,记忆开始出现疏离感,刚巧读到博尔赫斯的《阿莱夫》的一句话,“我们的记忆是容易消退的”,没来由有点恐慌。记录是抵抗遗忘的方式,于是,我想写在记忆彻底模糊之前,因为它值得。?大学学了与文学不相关的法学专业后,尽管自己有读书、观影的兴趣,但是距离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语文学习称得上遥远。在与语三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选择了别的专业的朋友,同我一样,很难如当年语三学习般沉浸在文学世界里。就算从繁忙的课业中抽身,比起对严肃文学的阅读、思考,更愿意选择轻松一点的活动。而即便中文系学子接受了系统化的文学训练,依然感叹,当兴趣爱好变成专业时,就会发现有诸多繁琐之事需要应付,甚至会消减原本浓厚的文学兴趣,和语三时期的状态也有差别。不管如何,奔入人海的我们似乎都在印证:语三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刻的回忆,这段时光在我们心中留痕。于我而言,提起“语三”这个词时,总会激荡起怀恋的情绪。?(的窗帘,摄于某个下午)我的好朋友表达过,语三是特定时间下由特定的人创造的回忆,我想深爱语三的同学都会认同这句话。能赋予我们个体的宝贵回忆,已然足够,但是,我觉得语三还有更宏大的意义在,并且不应该被情怀天然排斥。它是极其宝贵的教育改革尝试。在我们的教育中,读课外书、接触文学,在应试阶段会被视为“读闲书”“耽误考试”,而不止在应试阶段,在各个人生阶段,似乎也不在“干正事”的范围内。但是,语三将真正的文学世界纳入到“正事”的一部分,让对于文学有兴趣、不满足于应试范围学习的同学能够堂堂正正地读所谓“闲书”,并和同行者享受着精神世界相碰撞的美好。而且,虽有考试,但是题型灵活,高中阶段的绩点设置也远不如大学那般关乎前途。现在回看,语三学习中大可淡然分数,而能专注于文学世界本身。实际上,如果平时认真听课、积累,分数其实也不会差。我有时会想,如果语三能广泛实行,人文教育都如语三般,该多好。用桃花源来比喻语三,在我心里丝毫不为过。创设这片桃花源的,是cc。尽管cc从没有自夸过,但我觉得cc就是很棒的老师和文学引路人。?还要感恩贵爷等等主张并实施教育改革的十一老师们,没有教育改革的环境为依托,就没有语三,和其他能够触发十一学子们{真实生长}的回忆,让我们得以经历各自不同的桃花源。时隔三年,我也终于看完了《就是这样》这部纪录片。尽管我们会为这场没能正式公演的演出而惋惜,会对MJ和他创造的时代充满情怀。但在巨星未陨落之际,这些行业内顶尖人士共聚,是那样专注于歌舞,享受着在台上的美好,并为之付出所有。“生活很艰辛对吧,我一直寻找能震撼我的东西,从而给我生活的意义。”我们总会称纯粹而热诚的岁月为桃花源,大概就是这样。很幸运,我在语三,爱过真正的语文。它并不是寻找而获的,是自然而然来到我身边的,真真切切的一段日子。Thisisit.?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1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