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及电影像是颠沛的旅途之中,永恒属于昨日的一抹辰星。倾尽笔墨、流转光影,穿透深不可测的至暗黑夜同簇拥之下的迷蒙雾霭,渲染出浓墨重彩映着世间琳琅。
感知它清醒得近乎深沉的质地,仿佛屏息凝神地观望花期将尽时分热烈得几近灼烧的花枝,尽然转瞬即逝得似乎永远停驻于触不可及的旧日,但细嗅而后仍清香可闻,点滴馥郁愈咀嚼愈是丝丝沁入心怀,经久而未尝消融。
对于文中片中人物人物生发出循序渐进的亲近感,使得他们像是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件。时而像眼睛,以此俯瞰众生相;或许是大脑,与个人思想殊途同归;甚至有时作为灵魂的羽翼,在虚拟描摹林立的高楼大厦间行走。以此般角度穿行于时光之间,局限思维广度的桎梏得以刺破。因为抬眼望见某一簇由陌生的旅途与意志碰撞飞窜出的绚烂烟火,交付身心任由它烨然闪烁的余晖于自我意志之中燃亮点点上升的花火。
而这闪着燎原之势的星火,在十四班的同学们眼中,倒映出的将是何等风光?
01
如苑誉文与张泽珺二位同学所言,文学的字里行间荡着人文的风骨。
有时会想,文字是属于时光的说书人。若无文字做载体,浸于时光蜿蜒长河中低吟浅唱的风花雪月将凝于何处,时过境迁背后温暖拥入心间的脉脉人情又
会归于何方?
02
吴依霖同学分享的影片《寄生虫》,张涨与韩佳颖二位同学介绍的小说《红手指》《白夜行》像是陆离光怪的境遇衍生而出的诡谲寓言。文学摆弄批判或隐喻的假设,仿佛架空出一湾碧波澄明得如同乌托邦那般的极致河岸,傅粉施末淡妆浓抹,最终全然是为其倒映出藏污纳垢的暗影蓄意。
凝望《寄生虫》之中划分贫富鸿沟的那漫长得近乎绝望的无尽阶梯,感触闪烁于《白夜行》里逾越人间唯愿普照一人的执着光耀。或许文学的究竟便是腐蚀出千疮百孔的人性,而又恰恰以其将恭敬地领略它的眼神洗涤清明。
03
存在于蒋丹阳同学分享的《强风吹拂》与鄂云其格、王苑同学介绍的《宠爱》之中的,是艺术不同于精雕细琢而后归顺于自我的人文风韵或是徘徊于暗夜罅隙之中的踌躇步伐的,那久违的温情一面。文学或影片,实则莫不是赋予生性坚韧或怜惜的本真底色以一份救赎的使命,塑成字里行间峰回路转潮起潮落之下洁净而力量丰盛的根本。
创作本身更亦是如此。仅限于自我的遣词造句,那是美的,美得清绝又率真,因为那是写给遥远的另一自己;以此做基调之于公众的侃侃而谈,那亦是美的,美得优雅而磅礴,因为它关乎于掏空心思换来一份献给世间的赠礼。
04
美萱老师分享的《撒哈拉的故事》牵着同学们隔离于家中的跃动思绪,远游至彼方广袤的撒哈拉沙漠。文章作者三毛仅是依着由杂志中图画而生的无可解释的乡愁便将自己交付于那片陌生的土地。
记得她曾在文中说一句话,细节已然模糊,大意为“沙漠的生活像是纺出相同布匹的织布机”,由此想来,无论所处境遇与心之所向相迎亦或相悖,生活结出的果子往往无可奈何地千篇一律。
而三毛面对这般真相,应和的眼光仍然洒脱自如,诸如从白手起家的房子席卷而来的失落,直到精心布置一番过后国王一样地坐在轮胎堆成的垫子之上将心灰意冷化作小小韵事,以她灵动而自在的气魄,灌溉出本应踽踽独行的沙漠中那一片不羁而烂漫的盛放花海。
至少此时此刻疫情当下,应当释放如此这般乐观的个性。对生命永远报以尊敬的时刻同时满腔兴味盎然,它是这样灵动的勃勃生机。
-
-
相信艺术与观者之间存在相互吸引连接的因缘。
就像是千堆雪与路旁小道一期一会的邂逅,偶然地结伴,片刻如梦似幻地妆点一场悲欢。虽知日出时分便彼此消融,而相互扶持着历经的拨云见日,虽仅半里仍已然是长街。
亦愿冰雪消融之际,便是山花烂漫之时。
愿那刻春服既成,清茶浅酌。敬艺术之无穷,敬生命之无畏。
敬吾爱。
编辑:刘雨桐
设计指导:李姝凝
技术指导:张果
素材提供:高一十四班全体同学
审核:李美萱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