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读第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的时候,就有朋友说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写的特别好,后来在网上也看到有说《白夜行》是东野圭吾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我就又买了来看。
当时读完第一章,就转而开始读《夏日沉沦纳粹高徒》和《自渡舟》,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已经忘了第一章的内容,一点都想不起来。但是,接着读第二章,读着读着,第一章的内容自然的就浮现出来,边看边想,第一章不是一个案子,它就是一个伏笔,看到第四第五章,已经感觉出雪穗和桐原简直就是天生的演员,读到第六章第三节时这个感觉就更确定了。
看到第七章末第八章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所有的事都与雪穗有关。很佩服作者的写作手法,所有的事都不仅仅是点到为止了,甚至就只是提那么一句,让你回想的时候,好像这个场合有她。还有就是书中人物在有疑问的时候,也仅仅是疑问那么一下,甚至都不需要非得知道疑在哪里,也不需要答案就可以把这个疑问放过去了,而,恰恰是这一个或者是一句话的疑问,就是关键所在,可以说伏笔处处有啊。
如果说雪穗是一个有“预谋”的人,那也太有预谋了,从小学就开始了,你会不会这么想,一个人可能天生就是某一种人呢,如果用简单的好坏来区分,难道有人天生就是坏人吗。
也许不,但一定有人天生就是演员,比如雪穗,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她都做的那么好,所有有教养的人应该有的她都有了,所有该显示女性的“依附”和“从属”的,她也都表现出来了,可是,她的真面目谁又能看到呢。写到这里还只是没有看到结局时的推断和想法。
但也有敏锐和直觉准确的人,比如大学的舞社的社长,从一个眼神就看出了雪穗的“不一样”但在这一部分里,也就是只有这一句话。而后来,对雪穗一直心存疑虑并请了私家侦探调查她的筱冢,还是差一点被雪穗给“蛊惑”到。
只有那个刑警笹垣凭着他的警觉他的职业敏感,一追十九年。小说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才把帷幕拉开,一件一件的案子都水落石出,而缠绕在这些案子里或者说制造这些案子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也在最后才露出了端倪。
小说,写的就是某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场景,当时的生活形态,还有,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写人,人物的本性人物的特性,以及在某种环境下而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和状态。人是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或是主观因素对人的支配,以及各种不同经历和心态下的人的不同表现,这些都在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来。
我喜欢看小说,也正是因为可以从小说中看到“大千世界”以及芸芸众生。
最近又看到有文章在说作家莫言,说他只写阴暗面,说这话的人,意思是莫言就是在抹黑我们的国家,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是偏颇甚至是故意打击。写小说,不就是要写某一个时代某一个阶段曾经发生过的事儿吗,写小说,不就是要写一写“典型”吗,比如一群大致相同的人里面的那个另类,你是觉得这个另类不能写还是觉得根本没有另类存在呢。历史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小说也是由文字组成的,为什么只能写那大致相同的大部分,而不能写那一小撮呢,为什么只能宏大叙事而不能说一点个体差别呢。就算是外行看热闹,也是要看各种的不一样,这个世界就是由“多样性”组成的,从小说中我们就能看到。
《刑法学讲义》第二章犯罪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中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