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点击右上角按钮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多少人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而被骗,又有多少人跟在一些人后面呼喊口号要成功成功却无任何建树……
因为知道的少,就容易被愚弄,不知辩伪。而读书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一些信息,即使不能直接得到,也会提供各种方法让你学会去获得信息。而且从各种书中案例也会知道哪些是可为哪些不可为的。
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by北岛《波兰来客》
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排名不分先后曹雪芹:《红楼梦》
读红楼,第一遍叹其文采,第二遍思其命运,第三遍得其哲思。最后的哲思是什么呢?当然各有体验。我比较信赖顾城对红楼的很多感受。周汝昌、张爱玲等也很好。一本红楼,令千千万万后人惊叹与羞愧。时常读着,皆有韵味。所谓开卷有益。杜拉斯:《情人》、《广岛之恋》
杜拉斯在我国成了小资的代表之一。其为人,为文,皆浓烈。《情人》应该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因其感情的浓烈,技巧的深厚,文字的绚丽。在我心中,它是属于精致如玉的一本小说。王小波:《黄金时代》、《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多少国人爱着,学着,甘做门下走狗。《黄金时代》我也总是看了又看。或许是因为我还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也正处于人生第二年黄金时代。小波的文独具特色,拥有诗意的幽默、反叛的智慧。他的杂文也是极好的,鲁迅之后,几乎无人出其右。加缪:《局外人》
加缪,曾把小说分为:故事型;社会型;哲学型。《局外人》应该是属于哲学型的。很短的一篇,惊叹人之生存。震撼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我的西方文学入门书。当时是被故事震撼。某种程度上来说,马丁·伊登和于连有相似性。我最大的感受倒不是如何挤进上流社会,而是人一旦成为自己也不认识的那个人,或者说,一旦内心的幻想有一日终得实现,人生会因此而沦入一种虚空之中。一直支持自己活下去的那个动力突然嘭的一下没有了,人该如何继续前进呢?顾城:《英儿》
顾城身上有太多不食人间烟火之气了。纯粹之人,纯粹之诗,纯粹之文。因而有无限之美,因而有无限之悲。这里没有说他的诗,而是他死之前唯一的一本小说《英儿》,小说也有诗的味道。三岛由纪夫:《忧国》
三岛由纪夫很短的一篇小说,然而足以理解三岛独特美学。死亡、爱情、军国都在其中。《金阁寺》《潮骚》等也都很好。当你安安静静的读三岛,是能获得震撼的。这种震撼无从说起,也不知去向何处。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古都》
川端康成对于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令人敬佩。这两篇代表了日本文化独特而迷人的一面。川端的诺奖演讲即是《我在美丽的日本》可见他对日本古典文化的痴迷。川端有一种‘静’,由笔触而出,虽是淡淡的,但让人不可招架。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我们那时候争相看《挪威》,专门找里面性描写的部分看。我印象最深的是玲子回忆的那个女同性恋。但之后自己再看,却发现这是一本,我们的,青春物语。我们与渡边的生活不同,却又有相似性。不要因为畅销而拒绝一本书,这是不明智的。我个人也挺喜欢《年的弹子球》,以及《1Q84》里面的两个月亮。夏目漱石:《心》
我常常发呆,那时候会想,我看了些书,明白了些道理,可我在社会上到底能有什么角色,有多大作用呢?《心》或许是一种思想的角度与指引。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诺奖文学家的作家。与我国莫言先生关系非同一般。我现在仍记得读《个人的体验》时的震撼。人的一生势必面临许多苦难,因而有恐惧,有害怕,但最终,我们得找到战胜自己,战胜一切的力量。《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日常生活的冒险》也挺好。大江的文字读来挺费劲的。这也致使他读者群真的不多。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的文字具有山野气,自然美。他一个人,在那个战乱喧嚣的年代,描绘的却是那样一个‘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有那样一种纯粹的浪漫的悲剧的爱。马尔克斯:《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出版《枯枝败叶》时,马尔克斯二十八岁。那时候他说他的野心就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而他二十三岁时已经得过两次淋病。他一天抽60支劣质烟。《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结局两个字真实刺痛:吃屎。我们不应该只是盯着《百年孤独》(当然是他最好最伟大的作品)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他的其它小说一样迷人。海明威:《流动的盛宴》《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是一个千言万语道不尽的作家。粗野、敏感、野心勃勃。他的那些技巧似乎更适合于中短篇。《流动的盛宴》很隽永。《永别了,武器》是他的长篇中体现他本人及思想的很好的一本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挪威的森林》里面无比推崇的书。爵士时代的诗人,美国梦。菲少似乎总在描述那样的一类人,这或许和他本身的人生经历有关。《夜色温柔》读起来会难读一些。贾平凹:《废都》
九十年代很火。话说每个知识分子家里都藏有一本《废都》,直到被禁。然而季羡林仍是大赞三十年后《废都》必然大放光彩。初读的感受是: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金瓶梅》和部分《红楼梦》嘛。反正我是专门找未删节版本看了好几遍。贾平凹先生或许是现世古典文学修为最深的几个作家之一。阿城古典修为也很好。凯鲁亚克:《在路上》
说走就走、酗酒、乱性、吸毒,然后坐下来记述一切。写完之后,度过作为普通人的最后一个夜晚,因为第二天,就出名了。这是疯子的路。热爱生活,永不疲倦。木心:《温莎墓园日记》
木心先生的诗我很喜欢。他对文史哲画的讲解也极深刻。他的文字极精炼,又极艺术。茨威格:《三大师》、《同精灵的斗争》
我更喜欢茨威格写的人物传记,对人物理解极深刻,自成一派。许多人读他或许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或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的24小时》,但我真正要强烈推荐他写的几部人物传记。庄子:《庄子》
中国古贤,我尤好庄子。或是因庄子身上的自由与浪漫气息。鲁迅先生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又有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中,我极喜欢《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养生主》。沈复:《浮生六记》
我是在图书馆里看《浮生六记》的,一边看一边会想,如果我拥有陈氏那样的妻子,该是何等幸福生活?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爱情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也有人说,爱情是两个同样丰富并具有相同频率的灵魂之间的共振。《浮生六记》里,爱是谈诗论文,是赌书消茶,是被醒春重.。而浮生是什么呢?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中国古诗水平极高。他与李叔同,几乎是古诗最后的高峰了。郁达夫是以《沉沦》得名的,其中可见他古文与西文的功底。在年少时,即木心诗所写‘我纷纷的情欲’的年纪,读《沉沦》还是挺有震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毕竟开放的多,也个人的多。《春风沉醉的夜晚》《迟桂花》也好。沈从文:《湘行散记》
迷人的自然文字,迷人的湘西世界。我对沈从文的喜欢,可能与我同样出生那样的山水有关。山水之乐,其乐无穷。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是读大学时写过读书笔记的书。作为学术著作,仍旧为一代又一代人读下去,可见其经典。乡土性、地缘、血缘、家族等等问题是研究中国社会极好的突破口。史铁生:《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史铁生是年12月31日逝世的。我记得我从澡堂出来,在一个叉路口遇见朋友,他告诉我这个消息。之后,我一个人走回寝室的路上,一切都显得清冷,我差点哭出来。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死,终于在年的最后一天降临在史铁生身上了。阿来:《尘埃落定》
去了一趟西南之后,我才决定要把《尘埃落定》读一读。西南、土司、爱情、战争、宗教、历史都是迷人而不由自控的。最终,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了吧。《尘埃落地》也被拍成了电视剧。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类小说。我更喜欢看一些具有‘迷人而独特’的色彩的小说。所以,我也没有推荐余华《活着》,莫言《红高龄》,陈忠实《白鹿原》等小说。怎样描述我们民族的历史,怎样描述我们生活的土地,确乎是一件困难的事。但这丝毫不阻挡《平凡的世界》去让很多很多平凡的人所喜欢。阿城:《棋王》,《孩子王》
阿城的文越来越少了。许是因为他对生活的追求并不在乎名利。陈丹青说过阿城是一个极其博闻强识的人。看《棋王》《孩子王》,会看到一些生命之理之力,或许,这就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根文学。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描写劳伦斯的一部传记《不是我,是风》写的极好。有篮球迷说,史蒂夫纳什是如风一样的男子。那在文学领域,DH劳伦斯或许也是如风一样的。《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要稍微沉闷一些。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好读的多。或许是因为故事性和情欲性更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有关尼采的故事太多。崇拜尼采的人也太多。我接受尼采,接受的是‘超人哲学’,并忠实于大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真正是哲学与诗的结合,难怪尼采也说,除了海涅,唯有他自己是诗人(大概意思,原话记不清了)。’老鹰会为我们这些孤寂的人带来食物‘,以书中的此句,为所有热爱艺术并孤独的人共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夜》
陀氏是真正受过大苦难的人。又因其敏锐,把那些苦难细细的剥给我们看。就像电影里用慢动作,拍那些犯罪过程。托翁是富裕贵族,可以十年二十年精致的写一本小说,陀氏则最快二十六天写一本小说,原因是因为要还债(与巴尔扎克类似,巴尔扎克还债,是因为做生意总是亏本)。如他的小说《赌徒》一样,陀氏嗜赌,并常常输的身无分文。他因写作上的快,小说富含冲击力。他可以是诗人、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病人、囚犯、赌徒,他曾经是,我最喜爱的作家。《被侮辱与被损坏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要花心思看。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因为我连《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源氏物语》等都没有读过。当然也不是不想读。我的体验是这样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总是读了又停停了又读,仍没读完。《灯塔行》读了一部分也放下了。《喧哗与躁动》也没有读完。因这些原因,我常常觉得羞愧。但《都柏林人》好读的多,也确乎美好。一生只写四本书的人,每一本书都是心血。《都柏林人》我最喜欢的是《阿拉比》,《往生者》。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异域迷人所在,如梦。《我的名字叫红》中纷繁的细密画的冲击,让人炫目。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追忆甚至盖住了里面描写的爱情和谋杀。我还喜欢他的《新人生》,以及他的诺奖获奖演说《父亲的手提箱》。
忙于写小说,许久未更新。福楼拜说: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多谢木心。老子:《道德经》
老子出函谷关,成《道德经》。我哪里也不出,什么也不成,只希望能听听老子说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唯有我们自己对自己好点是办法。但我们终究还是太浅,也太年轻,我们都还不能懂得《道德经》,遗憾。波拉尼奥:《附身符》
在我心中,波拉尼奥要渐渐去占有凯鲁亚克的位置了。《附身符》只能算是中篇了,也是《荒野侦探》里的一个章节的扩写,里面第一次出现了.(村上写过短篇《萤》,直接也就成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章。同理,参见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四十岁时才开始写小说,五十岁离开人世。十年,就为自己在人间建好了纪念碑的底座。天才是挡也挡不住的。“虽然,我听见歌声里谈到了战争,谈到了整整一代拉美牺牲掉的青年人之英雄伟业,我却明白最重要的是说到了勇敢、镜子、欲望和快乐。而这歌声就是我们的附身符。”青年诗人们,我们在一起。杜拉斯:《杨·安德烈亚·斯泰奈》
一如既往的杜拉斯风格。一些莫名其妙。一种爱。王安忆:《长恨歌》
人为什么会老呢?恋爱使人老。恋的越多。老的越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爱德华·勒维:《自杀》
当作者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十天之后,他自杀了。一切都像是预先安排。企图超越时间?只怕才华未能够。纪念碑很少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有志于文学,怎能不去读读木心呢?怎能不听听他的敦敦教诲呢?“不知原谅什么,城觉世事尽可原谅”。恨不相知未逝时。木心最尊崇的人(文学)大致有:老子、庄子、屈原、嵇康、陶潜、王勃、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荷马、莎士比亚、拜伦、哈代、福楼拜、巴尔扎克、司汤达、纪德、尼采(哲如诗)、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木心说,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我们也得多读读天才。至少多读读木心。马尔克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依旧无懈可击。但或许算是大长篇间隙的休息之作。他的每本书都值得一读。科塔萨尔:《游戏的终结》
短篇集。听说他的最好的小说集是《万火归一》。还未看。在看《跳房子》。诗人之作。库切:《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南非小说家。两次获布克奖(《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与《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苦难中反映人的不易。因政治、战争等等原因,人居无定所。有博爱、人道主义。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竹林中》
木心先生把芥川龙之介称为天才。35岁时在家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枕边有圣经、遗书、遗稿。死后有芥川奖,是日本文学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芥川先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鼻子》很好。《罗生门》与《竹林中》被黑泽明合改为电影《罗生门》,轰动世界。川端康成:《千鹤》
川端先生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对他一篇散文《花未眠》的一句话记忆尤甚: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他的《雨伞》又小又美。《古都》极美。他的笔触细腻,感情丰盛而又淡雅,绝然而又绵长。《千鹤》中的太田夫人、文子的描写,以及菊治夹杂在其中的性、愧疚、思念、艺术等无不让人常掩卷回味。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三岛先生如果不是因其那么激烈的死亡,或许经年之后也能在川端先生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诺贝尔文学奖值什么呢。他写《青春的倦怠》,里面说“归根结底,我认为青春的种种问题,都是出自精神和肉体的不平衡。”。他还有小短篇《雨中的喷泉》、《旦角》等。很爱《春雪》。小说取材于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里面描写了一种‘美的嫉妒’而产生的毁灭。太宰治:《人间失格》
初识太宰治,觉得其人简直“不死亡,不成活”。太宰治在年轻人心中总是有一些热度。《人间失格》发表于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发表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谷崎润一郎:《春琴抄》、《刺青》
谷崎先生是日本唯美派的文学大师。但其唯美中又有毁灭、虐待、官能享乐等的存在。到底什么是美呢?大江健三郎:《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
大江先生大学时即发表作品,引起文坛注意,成为新一代作家的代表。大学研究萨特、存在主义。他很好的运用了西方的写作技巧和文笔,怀有博爱之心和人道主义,北京怎样治疗白癜风白癫风病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