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千年不忘报恩的白娘子,多情美丽的女鬼小倩,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把最美好的意象寄托在精怪的身上。
01
比如鲛人的传说:
在中国的南海之中生活着一种名为鲛人的妖怪,他们流下的眼泪会变成珍珠。
清代有一个叫景生的人,发现了一个因为犯错被流放的鲛人,鲛人因为流浪四方无依无靠,请求景生能够收留他,。
景生很善良,也有这个能力,就收留了鲛人,虽然鲛人什么都干不了,也不说也不笑,但是景生觉得他很可怜,就没有赶走他。
直到有一天景生喜欢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去提亲的时候,女孩的母亲为了为难他,跟他要一万颗珍珠做聘礼,景生因为没有一万颗珍珠愁的生病了。
鲛人因为景生的收留之恩,对他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一看到景生病了,就伤心地哭了,然后他的眼泪就变成珍珠落下来,景生一看高兴坏了,就跟他说了事情的原委,说:我需要一万颗珍珠,你能多哭一会儿吗?
然后鲛人为了给他凑齐这一万颗珍珠,让景生带其登楼望海,看着大海鲛人回想起以前的生活,想起自己被流放无法回故乡,痛哭流涕,落下的眼泪呢也不计其数,得到的珍珠也就不计其数。
得到了足够的珍珠后,景生就想带着鲛人回家,这个时候他们发现天空出现了赤色的云霞,升起了十二座海市蜃楼,鲛人说那一定是琼华三公主出嫁了,也就是当时判他流放的那个人,他说这样一来我的流放期限已满可以回家了,说着鲛人就跟景生告别跳入了海中。
景生带着一万颗珍珠,再次去女孩家提亲,女孩的母亲看到他的诚意和真心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告诉他,要珍珠是为了试探他的诚意,不是真的想要那么高的聘礼。
所以景生不仅娶到了他心仪的女孩,还把珍珠原数带回了,不久他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梦鲛”,以此来纪念那个成全他们的鲛人。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影射出我们中国人的“善有善报”的一个美好祈愿。
02
日本的“百鬼夜行”还是很出名的,是日本的一个文化的象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百鬼夜行”也是最早起源于中国。
在唐代的时候,日本就把这一个故事引入到自己的国家,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国家的文化元素,就有了百鬼夜行的故事,也是根据他们自己国家特有的文化,进行了改造创作的。
《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方相氏现身驱鬼的仪式称为大傩,周代就流传下来了。
唐时驱傩,是一场大游行。最前方,是方相氏四人开路,头戴高大的冠冕,黄金做的面具上四目赫赫,披着熊皮衣服,左手执戈,右手扬盾,又跟随十二人,赤发白衣,各拿麻鞭,长数尺,甩鞭震耳。
后跟着五百小儿,皆装扮成各种鬼怪模样,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穷凶极恶。方相氏引百鬼行走,带出城外,寓意祛除百鬼,世间太平。
这种大傩仪式唐时流传甚广,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皆引而为戏。当时日本人看到方相氏面目丑陋,身后又跟着众多鬼怪,就认为他是大鬼头,所以称之为“百鬼夜行”,后来统指所有的日本妖怪。
03
当我们面对本国的文化被邻国因为己用,并且“发扬光大”,搞得比我们这个发源地还有知名度时,更多的也只能是义愤填膺、愤愤不平而已。
而作家张云选择了致力于妖怪文化的研究,写出了堪称妖怪文化的大百科全书的《中国妖怪故事》!
张云,男,年生,安徽灵璧人,出版作品有:《赤焰苍云》、《伽蓝秘录》、《溪囊·三目之婴》、《山都·幽怨之灵》等等。
可以说张云一直在进行有关于精怪文化的研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跟其有关的,前文所写的有关鲛人的传说就出自《中国妖怪故事》。
张云耗费心血写的这《中国妖怪故事》,引用从上古到现代各种典籍近部,记录中国妖怪共计种,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长、条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专著,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跟那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实也是异曲同工的,也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
我们需要传承的不只是工艺文化、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故事文化,古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想象出来的精怪、神仙身上,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诸神,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也是来源于民间传说,人们善于编撰一些精怪多情、报恩的故事,当然也有很多反面的鬼怪形象,其实也是把一些坏人的特点套在上面,有时候因为坏人的身份地位等原因,无法抗击,所以就根据其特点创造出一个鬼怪形象,让他在故事里得到惩罚,以宽慰自己。
04
张云写这一部《中国妖怪故事》,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肯花将近十年的时间,来写一部关于妖怪的书,这份坚持与热爱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就像著名作家第4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晓航在推荐序里所说的一样,“中国妖怪故事是一本奇书,张云花了差不多10年研究,收集整理有关妖怪的文字,再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国妖怪体系,换句话说这本书就是中国妖怪的百科全书。里面的妖怪林林总总活灵活现,给妖怪树碑立传张云应该是第一人,这是一本开宗立派的妖怪大辞典,这本书绝对填补了中国妖怪学的空白,意义重大,功德无量。”
#百鬼夜行#我泱泱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深厚,老祖宗的智慧也是令我们骄傲的,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太多的人难以沉得下心来去感受我们的历史文化了。
“传承”说的是传播和继承,首先传播开来,让人们重新认识,然后才有激起兴趣从而继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1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