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桃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送给我桃子,我回赠李子。比喻友好往来或相互赠答。
投桃报李的近义词:礼尚往来、互通有无、桃来李答。这种美好又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拥有真正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投桃报李的反义词: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利令智昏、见利忘义、以怨报德、翻脸无情。
没有人天生就该对你好,要懂得回报。人心都是肉长的,会疼;感情不是单向的,会冷。懂情重情的人,才值得去相守;知恩感恩的心,才配得上拥有。”
01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一种“知恩图报”的行为。
一只非常口渴的蚂蚁,小心谨慎地爬下井想去喝水,但是正当它要喝水的时候,却掉进了水里。
井边有一棵大树,有一只鸽子正栖在上面。鸽子看见蚂蚁躺在水面上,便用嘴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树枝,扔到井里。蚂蚁爬上树枝得救了。
一个捕鸟人经过这里,他想要捉住鸽子。他在一根长竿头上插了一根涂了胶的细枝。蚂蚁发现他正在做的事情,便爬去咬他的脚,那人被惊吓到了,长竿掉在了地上。响声惊动了鸽子,它立即飞到空中。这样鸽子免于一死,它的好心得到了蚂蚁的报答。
无独有偶,一个猎人上山打猎,看见一匹狼卧在山坳里,当他举起猎枪瞄向狼的时候,狼没跑,仍卧在那里。猎人觉得很奇怪,近前一看,发现是匹怀孕的母狼。而且显得有些可怜,原来这匹狼一条腿折了。狼看着猎人,像是在乞求饶它不死,猎人心软了,不但没有杀它,还将它的伤腿进行了敷药包扎。
冬天到了,一场大雪封住了猎人的家门,他一连好几天都无法上山打猎。一天夜里,猎人听到自家靠山根的后院里“扑通扑通”地响,像是有人往院里扔东西。第二天,猎人开门一看,院里扔了几只野兔和山鸡。以后每逢下大雪不能上山的时候,都是这样,原来是狼在报恩。
动物尚且知道“知恩图报”,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以后更应该懂得去知恩图报。
02
俗语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常怀感恩之心也就拥有了人类最微小也最不能丢失的美德,也就拥有了成功的基础。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宽厚待人、与人为善是中国人的一条行事规则。汉代崔瑗《座右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就拥有了人生最重要的美德,生活最重要的智慧。
正如《钟为谁鸣》的诗中说:“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欧洲就会缺其一隅,这如同一座山峡,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这首诗告诉我们,谁也不可能离群索居,都要与人相处。与人相处,就应真诚地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辛波斯卡在《在众生中》写道:
“一个令人不解的偶然,一如每个偶然。命运到目前为止,待我不薄。”
一个人心存感恩,不怨天尤人,才能在生活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心怀感恩的人生,才能处处皆是美好。
03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家门口,有一个乞丐,他长期蹲在那里。
那个人心生怜悯,每次遇到他,都会给他一些零花钱。
时间长了,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
有一天,那个人路过乞丐,没有给他钱,乞丐就拦下他质问:为什么不给钱了。
那个人说:“我准备结婚了,入不敷出,所以没钱给你了。”
乞丐义愤填膺:我要的并不多,并不影响你结婚!
把别人的给与,当成应该,把占别人的便宜,当成天经地义!世上哪有这种道理?
知恩图报既是一种厚道的行为,又是一种奉献的精神。不懂感恩,是人性中最大的恶。
俗话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鬼谷子也说:“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你对他的好只会激发他内心的欲望膨胀,于是人性之恶的种子就会在心底深埋入土,不断地吸收内心的黑暗面,悄悄生根发芽。
但是如果你能让自己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光明的事情上,你将会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人心”。
别低估世界的善,当然也别低估世界的恶。
心理学家丹尼尔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所以,知恩图报,是我们所有人必备的品质和人格,他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还是那句话:放下执念,修炼自己,才会活出更广阔的天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1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