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插曲 >> 正文 >> 正文

无题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21/4/27
全文字数:阅读时间:18分钟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的前一天,正月十四日,是奶奶的生日。元宵节的前两天,正月十三日,是奶奶的忌日。奶奶走了三年了,能够感受到,我们都还想她,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看到朋友圈表姐发思念她的姥姥--我的奶奶时,内心也很受感染。你看,想你的人不止我们一家呢。我相信你在那边也挺好的,是啊,现在的我,面对你的离去,也更加坦然了,虽然想起来时,还是会忍不住的鼻子一酸,眼泪一涌。我们都是无神论者不迷信,但却也希望如妹妹所言,下辈子你可以投个好人家,少吃点苦。不想多说什么感性的话,一切感觉都在心里。有句话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一的寒假里经历了你的离去,大四的寒假我们又在担心着姥爷的离去。也许是我们都长大了,你们也都越来越老了,过年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早已属于我们的下一代了。最近,每当我们在提起姥爷时,总会不知不觉的想到你。这个年在节日的喜庆快乐之中潜伏着死亡的气息,我们都不知道姥爷还能陪我们多久,毕竟他年纪也大了。看着视频里那般模样的老人,想到小时候他那硬朗健硕的身体,还有爽朗而温暖的笑,不免心酸。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爸妈去舅舅家一起伺候姥爷了,妹妹开学了,我在家陪伴照顾妹妹,我们都很好。前两天看了我之前现当代文学的课程作业,巴金《憩园》的读后感,有关失去,有关死亡,有关亲情,经过时间的沉淀,又有了些不一样的感觉。(.03.0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巴金《憩园》读后感

原本是去图书馆找《家》读的,却翻开了《憩园》,薄薄的一本书,好奇它是怎样一个故事,我便舍《家》取《憩园》来读。之前对《家》已有所了解,觉得故事内容沉重,很想读些轻松的内容。因为一无所知,有种神秘感,便也读得下去。果然,故事的叙述娓娓道来,在课余闲暇期间断断续续地便也读完了。

起先,并没有觉得故事有多么好,只是作为局外人跟着黎先生一起探寻有关憩园的故事,没有什么波澜,读来只道是寻常。但是越往后越被它吸引,进而融入其中随之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或许好的作品便是如此,发人深省,能让人由书及人,反观自己。我的思想错综复杂,感想也便有些意识流了。

首先是杨家少爷寒儿。这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对自己的父亲有种天然的纯真的不放弃的爱与坚守,小小的年纪便已经经受了许多苦难,形成了与他这个年纪不成正比的认知,对人对事看得通透,让人心疼。“他们都说我懂事早。的确我那个时候什么都明白。我晓得钱比什么都有用,我晓得人跟人不能够讲真话,我晓得各人都只顾自己·····”这个懂事的孩子,看惯了父母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尝遍了亲人邻居的冷眼旁观、指指点点,我们不是他,不知道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怎样的历练。不过他对父亲的爱着实让人动容,始终不放弃杨梦痴,对父亲念念不忘,百般照顾,与哥哥的冷酷形成了鲜明对比,“实际上,在杨家兄弟‘弃父’与‘寻父’的小说叙事中,呈现出巴金的一种矛盾心态:对旧家长作风的憎恶与对家庭亲情难以割舍的纠缠”。巴金通过写杨家的没落,杨家两位少爷对待父亲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了他的这种矛盾心态,但是对寒儿的塑造,更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在他的身上,倾注了巴金对平等、宽厚、友爱的新型家庭伦理关系的理想境界,“杨家小孩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情维护者。”

“老实说,我真不愿意再到你们这儿来。不过我想起爹看到花欢喜的样子,我觉得我什么苦都受得了。我不怕你们底下的人打我骂我,我又不是做贼。”这真诚的自白背后燃烧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当杨梦痴在大仙祠苟且度日时,寒儿经常去探望他,还因为父亲对杨家花园情有独钟,喜欢那里的花,便经常到已经成为了姚家的花园里摘花,为的是拿给父亲,想看到父亲一展笑颜,父亲开心,他便开心。后来杨梦痴因为自身窘境,加之羞愧难耐,良心未泯,不忍拖累自己的小儿子,离开了大仙祠,悄无声息,销声匿迹。杨家小少爷还始终不忘父亲,用心寻找,牵肠挂肚。

看着杨家少爷对父亲的寻寻觅觅,不禁联想到最近在艺术史课上看的一部巴西电影--《中央车站》。里面的小男孩约书亚也始终怀着对父亲的美好期待,在母亲车祸去世之后,跟朵拉一起踏上寻父之旅。尽管旁边的人一直给他灌输父亲酗酒、打人、行为不端、不务正业、抛妻弃子等恶劣形象,他却一直坚信自己内心的声音,相信父亲爱他,而他也深深爱着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在途中他注意自己的着装,让自己看起来体面一些,为的是给父亲留下好的印象。这两个小孩的身上有相似的美好品德和对父亲纯真的爱,让我觉得小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无限的,是朴实无华,天然珍贵的,他们或许还不擅长表达,但如果用心体会,一定会被那份天真打动,被温暖被治愈。年龄尚小,但心却坚韧,眼界通达,是苦难塑造了他们非凡的包容性和对人生的老练见解。从杨家小孩那里,我看到了一份懂事的赤子之心,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人情味,懂得了无言而饱满的孝心与真诚,我喜欢这个小孩。

其次是姚太太万昭华。她是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新女性,是一个对人真诚长挂笑意的温柔善良女子,可是她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无奈。跟随着黎先生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姚太太的真实处境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那看似轻松幸福的家庭生活背后还隐藏着不可言说的哀愁与无助,让人心生怜惜。揭开了姚太太的庐山真面目,我才感知到这样一位优雅善良女性的绻绻心事,知道她的理想与见解。

身为小虎的继母,她不被小孩尊重,不受待见,还被孩子外婆赵老太太恶意指点,挤兑排挤,深深担忧丈夫对儿子错误的教育方式,却囿于身份和处境,不敢多说话,以免引起误会和争端。“朋友太太看见小虎这种表情,她默默地看了我一眼,她的脸上仍然带着微笑,眼里却似乎含有一种说不出的哀愁。”小虎对后妈没有任何感情,她的一片真心得不到任何回馈,徒有一片被辜负的凄凉。这些下人们都看在眼里,却敢怒不敢言。她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兼济社会、同情他人的善良心,却身为人妇,难以施展。

姚太太爱看电影爱读书,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温情。“黎先生,你为什么不让那个老车夫跟瞎眼女人得到幸福?人世间的事情纵然苦多乐少,不见得事事如意。可是你们写小说的人却可以給人间多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要是我能够写的话,我一定不让那个瞎眼女人跳水死,不让那个老车夫发疯。”被姚太太的一席话所震撼,黎先生反省自己的写作和思想,出现了新的眼界。“为什么我不能伸出手去揩干旁人的眼泪?为什么我不能散发一点点热力减少这人世的饥寒?她的话照亮了我的内心,使我第一次看到那里的空虚。”她使黎先生最终改变了小说故事里人物的悲惨结局,代之以温暖的色彩,给人以希望。姚太太看电影《苦海冤魂》后与黎先生深谈,“我奇怪对人为什么要这样残酷···为什么人对人不能够更好一点,一定要互相仇恨呢?”也让黎先生进一步窥探到她内心的凄楚与悲凉,“赵家的仇视,小虎的轻蔑,丈夫的不了解·····这该是多么深的心的寂寞啊·····”从姚太太这里,我认识到家庭生活的复杂,爱情的美好并不代表家庭的美好,家庭二字,重若千钧。当与他人结合,组成家庭时,就不能再是只考虑自己,有时或许会为了家庭和谐而委曲求全,宽容体谅,同时也要坚守原则,不应该失去自己,一味妥协。家庭,应该是能给人温暖与力量的港湾,而不是束缚理想和自由的枷锁。于我而言,我愿意为家庭付出真挚的爱意,渴望拥有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保持独立,不因琐事迷失自己,在心里给自己留一片天地,那是自我精神世界的桃花源,让我在孤单无助迷茫委屈时得以回归和栖息。

“这两个人的遭遇混在一块儿来打击我的心。人间会有这么多的苦恼!超过我的笔下所能写出来的千百倍!我能够做些什么?我不甘心就这样静静地望着他们。”深入了解了杨家小孩和姚太太的故事后,黎先生为他们同情,为他们悲哀。是啊,现实生活远比小说虚构的故事更要精彩,更要刻骨铭心。小说里描写的苦难,不一定于何处正在上演着。而更多现实的人间喜乐悲欢,是小说不曾淋漓尽致刻画出的。人这一生不长,却是无常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不知道究竟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正如黎先生在离开憩园的途中遇到的那个十七八岁淹死的男孩时感受到的--“这就是死!这么快,这么简单,这么真实!”

老生常谈,世事无常,生命真的很脆弱,好好的一个人,可能说没就没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也经历过几次周围人的离世,去年寒假深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仿佛经受过亲人离开的痛苦和压抑期后,自己也变得更勇敢,更无畏了。

写到这里,想到去年5月份读余华《活着》的情景,特意翻了下当时的便签。看着长长的文字,忆起了当时的心情,曾一度不敢看关于描写亲人去世的故事,像是当时的《岛上书店》,那细腻真实的描写手法会勾起自己的记忆,扩大自己的悲伤,但也可寻找到一种共鸣,有助于情绪的宣泄。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友庆、家珍、女儿、外孙······他只能接受,疼痛是难免的,悲伤过后,还是要好好活着,哪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我还记得当时看友庆惨死时我的心酸,福贵在儿子死后的系列表现,瞒着妻子家珍,每晚到坟墓陪友庆,特别真实,让我心情沉重、热泪盈眶,随之浮想联翩,联想自己经历的事,不禁动情、泪流满面,独自一人,悄悄地哭得稀里哗啦。果然,时间是治愈一切的最好良药。如今再回看,多了份通透,尽管还是会感伤,但已然不再那么孤独和绝望了。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都不再似从前。活在世上,不管遭遇什么苦难,都算是一种修行,一种磨练,让我们超越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就像之前课上,海峰老师所言: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我觉得小说文字的确是有力量的,能够发人深省,《憩园》正是如此。而在中学时期,我对一些小说一度持有某种偏见,当时周围有不少喜爱看小说的同学,多是网络小说,乐此不疲。我却觉得那些小说故事都是虚构的,是假的,那些所谓的爱情故事固然情节好看,牵动人心,但却是浪费自己的感情,没有营养,我不愿为不真实的东西浪费自己真实的情感。因为我看东西比较真诚,会投入感情,我不愿让自己沦陷。所以,因为对某一类小说的偏见导致我对小说持有一些成见,也因此错过了不少好书。真的很可惜。

后来在高中读了《白夜行》、《一个人的好天气》等小说后,才渐渐打开了阅读小说的大门。特别是最近读完《憩园》,那晚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想着它,我竟也产生了写东西的冲动,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可以给人力量,能够温暖人心。虽然平时我也仅是写自己,自己的心情,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感触,而且很有自知之明,深知能力有限,书阅读得少,思想天真幼稚,文笔不够优美,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仅仅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姑且称为杂文、随笔了。随便瞎写谓之杂,笔随心动谓之随。较之鲁迅先生的杂文,真是见笑于大方之家,尽管格调不高,但能记录时光,温暖自己,便也觉得满足。况且,当自己把满腹心事整理汇成文字时,仿佛真的找到了情感寄托,用文字剖析自己,杂乱心语诉于笔端,默默倾吐,静静倾听,不需要他人的安慰与劝导,自己便是自己的摆渡人。

而当斟酌再三,把自己的浅浅心语分享给亲近的一二好友看时,得到对方真诚的反馈,被理解,被懂得,心有戚戚焉,真是不亦乐乎。于是乎,你来我往,虽身远隔千万里,心却似近在咫尺,没有鸿雁传书,没有形影不离,只凭隔三差五的网络传音,也能给孤单的自己温暖和力量。朋友说,从你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了你,懂你的心情,懂你的所思所想。我觉得这便是我想要的。口头表达不好,书面文字来补嘛!

最近重温三毛,这个浪漫的奇女子,她一生自在随心,风雨兼程,千山万水,红尘流浪,如流云般随风而动,活得简单任性,她只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只写自己的故事,却拥有万千读者。“她去流浪,并非是为了追求浪漫,她一生流浪于世界各地,是因为读书或者工作,或者为了与丈夫生活在一起。三毛的流浪,只是因为她有自己追随的方向,而并非毫无目的地游荡。”很多人羡慕和欣赏三毛的浪漫的人生经历,但其中滋味,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三毛的心一直在跌跌撞撞地寻找一个栖息之地,她流浪在人世途中,就是为了停止流浪。”或许正如东坡词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三毛在撒哈拉找到了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另一个故乡。一生漫漫,我们也会去往很多地方,那么会不会有某个地方,能给你安心之感呢?

“生活,不是放弃与逃避,而是不断的修炼和加持。”巴金晚年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与解剖自己,选择以《说真话》为书名,执着地呼吁“说真话”,突出真实、真诚在我们心中应该占有的位置,还特地选出一组文章列入“把心交给读者”。卢梭和托尔斯泰也曾剖析过自己,《忏悔录》公诸于世,任千万人阅读,品评,这让我觉得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有直面自己的勇气和敢于接受流言蜚语的魄力。我还做不到,所以许多东西仅能自己独享。巴金的《憩园》写作,也是从自身经历出发,“缘于作者在抗战期间两次回到成都老家所得的印象”,以自己的五叔为原型,写就杨梦痴一角,叙述他人生堕落的经历。《憩园》传达的也正是巴金当时所持的价值观,所拥有的对人性对家庭对社会的感想,一切都借《憩园》传达出来了,从《憩园》的多解性,可一探巴金思想的复杂性和深邃性。至于家庭教育,金钱的罪恶,旧家庭的批判等等《憩园》折射出来的值得人们思考的东西,在此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满怀真情与温暖的小说,具有温暖人心,诱人思考,给人力量的魔力,不得不说,我的确被它打动了。细数《憩园》中各色人物的经历,从小说中窥探别人的人生,再反观自己,真的能够有所成长,丰子恺先生说过:“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诚哉斯言。天地不过是一场旅行,万物不过尔尔,如此一想,我们便释然了。把人生当成一场旅行吧,“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如苏子之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就慢慢走,且行且欣赏啊!(年11月18日星期一21:59于二教阶梯)

参考文献

苟强诗.从“出走”到“回归”——《憩园》对“家”的新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No.69,13-17.

田丰.理想·自由·人性——对巴金《憩园》多重意蕴的解读[J].北京社会科学,,No.,38-47.

江丽丽.复杂人生思考的文学见证——重论巴金《憩园》中的杨家小孩[J].天中学刊,,No.,77-80.

昨晚梦到的萤火虫

是你来给我托的梦吗

原本黑夜中远处树的上方

飘着好多只发着光的萤火虫

后来那一团的萤火虫化为了一大只

然后渐渐远去

最后消失

原来昨天晚上你悄悄地走了

你也要走好啊

姥爷

我们会想念你的

其实我挺想你的

放心吧

你的小女儿以后有我们来照顾

现在看之前写的读后感,大部分感想没有变,但末尾那些潇洒的文字,如今却有了些不一样的感触。我没有那么洒脱,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路过的。

中学时代的我很注重情感,总想把我的好朋友们都留在生命里,很怕会弄丢了彼此。渐渐地,我好像变得不那么小心翼翼了。大学里,我信奉着“距离产生美“,所以,独来独往,早出晚归,是我这几年的常态。独处的感觉很舒服,有时也不免孤独。我相信惺惺相惜的情谊是争不来,也抢不走的,走了的人说明原本就不是自己的,也便不需要过多留恋和遗憾,这样想着并实践着,好像还挺佛系。交朋友我更相信直觉,也更在意自己的感受了,虽然还是不够主动,但热情起来却也真实自然。其实我挺害怕一片热忱被辜负的。所以,有时候,我还是会缩回自己的壳里。就算是自己挺在意的朋友,我也没有表现出她对我多么重要的样子,其实在我心里,她早已被我请进了生命里,希望以后的以后都有你。我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洒脱、豁达,拿得起放得下。令人欣慰的是,曾经有人说过觉得我很洒脱,我也希望自己真的可以达到那样的境界,其实我还差很远。真能那样的话,人生会轻松许多吧,心理上的。但如果一切都看得很透,一切世事都表现得波澜不惊,是不是也有点无趣、悲哀而苍凉?

可以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但要好好准备行囊,好好享受旅程,把悲欢离合都当做是修行,把心酸磨难当成是修炼,一切经历都是自己宝贵的财富呀,待到年老时,细数流年,也许一切都会变得很轻很轻。只是,总会有那么些人,是不愿错过,不想错过的。那就主动一点,用心一点吧。我始终觉得“我不是故人,我一直都在。”这样的话语真的很令人心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