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志(二十):
夏木秀繁盼归期
海波荡漾,晨曦升起,站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海岸上,远眺雾霭深处的太平洋,海风吹拂着额前的发丝和岸上的夏木,心旷神怡又微微战栗。阳光温柔地抚摸着海面,蓝天映在其间,明净、柔和、宁静,就如梭罗的瓦尔登湖般“没有任何石头可以打碎的镜子,没有任何风雨和尘埃可以模糊它常新的镜面”。我漫步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感受着海风吹来的五月气息。“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如果说,四月是一场荼靡的花开,那五月便是一抹葱茏的绿意。云淡风轻,吹走了春日的懒意;杨柳依依,迎来了夏日的清凉。
五月在劳动节中如期而至。说到“劳动成果”,就不得不提我班同学在“宅家网络学习”期间在各项线上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秘若琳、滕子涵、王心慧三位同学顺利通过了鲁东大学年创新课题申报的初选环节。在石榴花读书堂举办的“阳和启蛰,纸落云烟”书签设计大赛中,张佳怡获二等奖,吴岐雯获三等奖,王述巍、杜志敏获优秀奖。她们在方寸世界描绘世间浮沉,寻找人间归途。如今,石榴花读书堂的活动越发多姿多彩,树上的小石榴花们尽情绽放,遒劲的枝条已开始伸出文学院,伸向鲁大的山林校园,伸向广阔的未来时空。
______
榴花灿烂的日子里,青年心怀希冀,英气浩荡。“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你们所热爱的就是你们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五四青年节当天,哔哩哔哩网站献给新一代青年的演讲——《后浪》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是的,今天的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在全球化和民族复兴中担当使命。年的车轮虽然行驶还不到一半,但已经注定这是非凡的一年,中国青年成为最闪耀的新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到处都是他们飞奔的身影:他们是医务人员,在4.2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三分之一的“90后”“95后”甚至“00后”;他们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在疫苗、药品、治疗等方面加快实验、合作攻关;他们是社区工作人员,高负荷运转,默默承担最繁琐的工作……“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愿我们这群新青年们永远步履不停,永远奔涌不止,永远热爱人生。
虽然疫情让我们散作满天星,同学们已快五个月没见了,但在石榴花大讲堂上,我们远程相约,又聚成一团火。五四青年节当晚,石榴花大讲堂第23讲第一次在线上举行。本期的主讲人是班主任黄修志老师,他分享的主题为“作为日常生活的写作”。讲座伊始,黄老师那熟悉而亲切的声音瞬间将我们拉到了一起。回想他陪伴我们的两年里,他一直惦念着班内每个人的成长,每次跟他聊天总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已是他专门为我们主讲的第三次讲座了。
黄老师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写作经历,详细介绍了“日常写作”的含义及其“求真”的本质,列举了日常写作的多种形式和代表书籍,分享了求学和工作过程中对“人生史”的文字记录,通过一张张图片的放映诉说了书写生活和追寻心灵的故事,引导我们思考日常写作与历史精神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写作的真正目的,并讲解了书评、影评的写法。他认为:“不同于专门的文学创作和学术写作,更繁多更持久的写作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是一个写作者,人人都在书写心灵与生活,创作自己。雨滴多了,是一场暴风雨;写作多了,是一部人生史……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好地具备格局和境界、更好地体悟真正的快乐、更加清醒地疼痛和战斗、更加安宁地陪伴和休息。”的确,写作应该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用生活写作,用写作生活,用写作记录人生,人生也会因写作而更加充实。岁月匆匆,生命中有很多难忘的时刻值得珍藏,这些时光都犹如散落的珍珠,不及时捡起,就会不知遗落何处,再回头,却发现它已不在。不过还好,我们可以写作,写下这些美好与难忘,定格记忆,让无痕的过去常年如新,让难忘的时光永不老去,让理想的未来触手可及。
______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走过了春的惺忪,迎来了夏的蓬勃。行走在时光中,面对这个草木葳蕤、麦浪滚滚的季节,万物肆意生长,目光所及都是热烈的生命气息。
“没交书法作品的同学要抓紧了哦。”生活委员甄鑫在班级群里发的一则消息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糟糕,已经八点半了,我把书法比赛的事儿给忘记了!”我的五月从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开始忙碌起来。“三日不练手生”,完全印证了我现在的状态。经过一天的临摹练习,我终于写出了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端详着一天下来写的所有字,有种久违的熟悉与平静,回想起中学时期饱蘸浓墨挥毫宣纸的日子,如在昨日,我怀念那时可以每天临摹的时光,怀念每次参加比赛而努力的经历,一帧帧的画面犹如电影般晃现在前。此时的我为多日不练而惭愧万分,也为曾经的坚持而倍感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我、杜志敏、王述巍,吴岐雯、陈艺、路棣、秘若琳共七位同学皆进入决赛。希望大家可以在之后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愿我们能把书法作为一生的陪伴,既写好汉字,也写好人生。
虽因疫情在家,但同学们的功课并未落下,大家仍然按部就班地自主预习、复习,上好每一节网课,认真完成每一份作业。马鸿岩的笔记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吴岐雯、秘若琳两位同学的古代汉语作业规模惊人,令人钦佩;陈艺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已着手备战英语六级了……
周末,忙里偷闲的我想图个清静,只身来到荣成的城市书房,寻一阵安宁。进去后,找了几本心仪的书,挑一个位置坐下。坐久了,想伸个懒腰,抬头望望四周,目光被墙壁上的一句话“抓住”:“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总有一个温暖的角落把你躁动的心灵安放。喧闹的市井,仍有书香幽幽,循书香而来,寻一本触动心灵的书。城市书房,给你一方宁静的空间。”沉浸在书里,时间好像也放慢了节奏,放轻了脚步,我们享受着自我、阳光与别人写下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时光,避开车马喧嚣,远离市井繁华,在清浅的时光里,一个人,一卷书,与文字对话,与自我对话,慢享时光。假如我们不再拥有书籍,世界将变得浑浊迷蒙。风暖花开日,阅读正当时。由黄老师提议的班内线上荐书活动还在继续。在五月份推送的四期“书卷多情”栏目中,有24位同学参与其中,共推荐了22本好书。截至5月8日,“书卷多情”栏目共推送七期,我班42名同学已全部分享完各自的推荐书目及阅读心得,涵盖了文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类别。
冶成鑫、杨聿艳、谢婉滢一致推荐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孙雨亭推荐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李美毓推荐了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宋姝颖推荐了麦克福尔《摆渡人》,李孟凡推荐了沈从文的《沈从文小说选》,陈然推荐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王璐璐推荐了岩井俊二的《情书》,王述巍推荐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常佳珍推荐了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王筱溦推荐了巴克曼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陈奉泽推荐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赵婉婷推荐了池莉的《烦恼人生》,王海推荐了赵园的《独语》,王晓晴推荐了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辛奇推荐了钱钟书的《围城》,赵玉倩推荐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陈家轶推荐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张佳怡推荐了《新闻晨报》周刊部的《弄堂风流记》,陈艺推荐了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马子梁推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秘若琳推荐了毕淑敏的《美洲小宇宙》,姜锦琳推荐了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五月的康乃馨,没有牡丹的雍容、百合的浓香、玫瑰的浪漫,只是默默地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洛夫有诗言:“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五月第二个周末悄然而至,李孟凡和陈然在朋友圈中晒出与妈妈的合影,看,妈妈们脸上的笑容多么灿烂啊!空气中弥漫着爱的味道。当年她也是美貌如花,但不知何时,皱纹爬上脸颊;当年她也是言笑晏晏,不知何时,愁绪刻到眉宇。五月的天,因母亲节而温暖;五月的风,因母亲节而轻柔。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让我们用陪伴诠释爱的回报,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诺言成真!
目前国内的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国外的疫情数据仍在上升,所以现在国家重点防护的是新增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病者。面对疫情防护,面对杳杳无期的开学,面对学业压力,班内同学不免出现了焦虑情绪。为了帮助同学们疏解内心,迎接“5·25”心理健康节的到来,我班和石榴花读书堂在5月17日晚7点共同举办了心理健康线上交流会。
“亲爱的,你现在走在哪儿,我有些悄悄话,想穿过夜色抱你啊……”,伴着《朋友请听好》的歌声,一场在初夏晚风中的谈心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孤单。此次线上交流会经过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以“朋友,我在”为主题,采用电台节目的形式邀请毕业生代表和心理咨询专家答疑解惑,她们是在北京从事编剧工作的文学院届毕业生牛贺萱,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烟台二中教师李笑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郭芳芳老师。三位嘉宾解答了同学们在亲子(父母关系、亲子沟通)、情绪(疫情焦虑、心理调节)、学习(考研规划、阅读学习)、社交(社交障碍、异性交往)、求职(教学焦虑、择业焦虑)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并结合自身经历,向我们分享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使我们获益匪浅,倍感振奋。
班会伊始,杜志敏、吴岐雯、李孟凡三位主持人以暖场聊天的方式引入到第一环节即连线互动环节。李笑笑学姐结合自身考研经历,从确定学校、选择专业、着手准备等三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说明,建议我们以自身情况出发对照这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结合考题难易等因素进行综合筛查,并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请教。针对同学们在读书方面的种种疑问,牛贺萱学姐建议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做笔记和写读后感,记录自己的问题,让大脑保持弹性,寻求比较和共鸣,同时针对书籍本身或作者等展开多方面的思考。针对大家的拖延、焦虑问题,她建议每天制定计划,与同学朋友互相督促善于发现问题,多写多思,培养爱好。她还建议我们在求学过程中不要攀比,学会拒绝一些聚餐或活动,可以尝试做一些感兴趣的兼职,缓解经济负担,在体验生活中成长。
连线互动环节结束后,黄老师针对两位学姐的解答进行了小结,他建议大家不跟着标签走,要跟着内心走,无论是就业或是考研,都要勇于尝试,明确个人追寻的方向。他回忆了对两位学姐大学时期的印象及与郭芳芳老师在大学时的同窗趣事,接着引出了郭老师的主题报告。郭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情绪、社交、亲子方面作了详细的分享解答,提供了专业的调整方法。她建议大家正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先接纳、再理解、后改善;她将社交恐惧分为缺乏技巧和没有意愿两个方面,建议同学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同时也要接纳孤独;面对开学后的疫情焦虑,她建议同学首先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绪反应,并适当地控制信息的获取,尽量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放松;对于异性交往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老师从进化心理学角度介绍了男女间的差异,建议可以参照人际交往解决;她建议接纳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心理,并思考其积极意义,可以通过放松活动来缓解焦虑。
黄老师作最终总结,他建议我们应根据郭老师的报告学习一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对于心里的疙瘩,我们需要的是慢慢化解它,而不是消灭它。他说:今天的主题是“朋友,我在”,朋友的意义在于从内心深处激励和帮助自己,“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希望大家能勇于表达和交流。最后,我们在一首《明天,你好》的歌声中结束了这个难忘的线上交流会。
通过这次交流会,我不仅积累了有关考研、阅读的经验,还学会了如何管理情绪、如何社交、如何沟通等。陈奉泽感慨说:“两位学姐给我的感受就是很真实,就是我们这个年纪的所有的想法她们都会讲到自己心坎里……最后的歌曲,看到芳芳老师在对话框上打的字,我其实自己会猜想,觉得那些话里,那些芳芳老师一天听20遍的日子里,她曾经也会有现在我们的一些焦虑或者难熬的日子,艰苦的日子。但是都慢慢找对方法克服了。”在芳芳老师和两位学姐的身上,我看到了认真负责、拼搏进取的精神,她们用自己的汗水成就了今天的美好。人生,就像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每个人都是路上的行者,如果通往成功的路上终将会布满荆棘,我也要挣脱一切去勇敢前行。
又是新的早晨,日头渐渐上移,悄悄地走进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这时,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人与景亲密接触、相宜相融的暖阳赏景图。流连景中风物的、借景相约的、凭风光雅聚的都洋溢着欢愉。少男少女并肩坐在翠绿的草地上,手握手说着青涩的情话;孩子奔跑嬉闹,成人悠悠散步,那份舒放和惬意,为此时的风景再添一笔斑斓彩绘……即使有生花妙笔,会调丝弄弦,属丹青高手,怕也不能谱写出这般祥和的图景。
.5.12
.5.12
坐在岸边的石凳上,吹着海风,置身于这欢声笑语中,望着远处美丽的景色,不知怎的,心中生发出些许愁思。张爱玲曾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而我的回忆,似一杯加了糖的咖啡,入口苦涩,回味起来,却又有几分甜。指缝太宽,光阴太瘦,或许是因为我想起了12年前的今天。年5月12日,撕裂的大地让城市变成废墟,吞噬了无数的生命,许多生命永远定格在年5月12日14时28分。十二年了,我们从未忘记,那一地的残垣断壁掩埋了书声琅琅的校园和饭菜飘香的小家;从未忘记,瓦砾上的寻找和等待,那饱含悲伤、绝望的哭喊声,痛彻国人的心扉;从未忘记,废墟之下那些渴盼的眼神,他们用生的意志去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等待新的生机。如今,废墟上的家园已经重建,新的希望慢慢升起。今天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恰好也是国际护士节。那些过去从全国各地驰援汶川的人们,今天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人们,那些让今天我们眼前这幅暖阳赏景图重现的人们,正是因为你们,才有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这一天我们除了缅怀过去,更要感激今日勇敢逆行的你们——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志愿者、城市的建设者们……
从冬盼到夏,各地高校终于陆续公布了开学时间,鲁大也趁着小满之时,发布了关于学生返校时间的通知:“自年5月26日起,安排学生分期分批、错时错峰、有序自愿返校。”看到这条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想到一句歌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但不知同学们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呢,我借秉笔班志之便采访了几位同学此时的心情:高龙菲怀念大学的自由生活,希望能尽早开学;王心慧收到返校的通知后,和我一样有着紧张的心情;赵玉倩则用八个字形容她的心情,“始于期待,终于通知”……看来大家都在期盼着开学重逢,五个月的分离或许令人措手不及,但我相信终会相聚。虽然行李很多、太阳很大,但情谊永远真挚。同一条路再走一遍已时隔多月,迎接我们的校园应已焕然一新,我期待几个人用同一把钥匙打开同一扇门,用同样的目光诉说重逢的喜悦。“欢迎回家”的横幅、熟悉的校园、久违的舍友、食堂美味的饭菜……一切的一切,定会如期而至!
时值小满,丰收在望,在这春光明媚的五月,“两会”在5月21号隆重召开。迈入年,摆在面前的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是百年目标的实现时刻。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巨大考验面前,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5月5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5月27号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祖国正在用实力向世界证明自己,不断赢得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疫情束缚住了人们的脚步,但不能减少我们对诗与远方的无限憧憬,而这份憧憬也终于可以在《航拍中国》中寻找慰藉与满足。错过了前两季的电视直播,我终于可以同父母一起观看第三季了。这部纪录片无论是片子本身的制作精致之美,还是其中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历史人文之美,都让人惊艳。人生很短,我们没有办法走遍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不妨现在,大家跟随着我的镜头,来一次“云旅行”,从南到北,横贯东西,去看看我班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的家乡样貌,一同分享五月的趣闻轶事吧!
祖国最南边的海南,这是王海的家乡,她说最惬意的时光就是黄昏在海边喝着椰子看落日熔金,晚上就吹着海风听街头歌手唱歌。具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到底有多美?徐波月用“随手一拍便是美景”的照片来告诉你。镜头一转,跨越50度的纬度,我们到了东北,浓浓乡情的东北话老接地气了,“此花不卖,不行摸”,这是赵婉婷在路边看到的一句话,意思是:这花不卖,不让摸。我想方言不应成为一种回忆,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接着我们来到青海牧场,步入五月,“草绿了,冰化了,我家牛卖了”,这在冶成鑫眼中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琐事了,但我们却对这些变化而感到无比新鲜。镜头再次飞跃,跨越东西,回到了我的家乡石岛——山东省最东端。“石岛是个小岛吗?”大家看到这个名字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石岛是个岛,但其实石岛是一个港口城镇,因“背山靠海,遍地皆石”而得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温润,是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五月,正是樱桃开始成熟的月份,不知大家有没有被杜志敏拍的照片里那红彤彤的烟台大樱桃诱惑到?陈奉泽家乡的沂源大樱桃也“不甘落后”,争相成熟,压弯了枝头,让人难以抗拒啊!这次旅行告一段落,我们从浩瀚的海洋到肥沃的黑土地,从巍峨的雪山到硕果累累的果园,我不禁感慨中国之大,中国并不缺少震撼人心的风景,也不缺少深入人心的故事,只不过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班42位同学来自天南地北,绚烂多姿,竞相怒放,一个班级就是半个中国。
时光匆匆,转眼五月就要和我们挥手告别。30号,黄老师应图书馆之邀,做客第40期“镜心苑读书沙龙”,在线上主讲“《琅琊榜》里的风景、历史与心灵”。抓住五月的尾巴,31号晚七点,我们又与石榴花大讲堂第24讲在线上相遇,赵同友老师主讲“阶层的旅行者:惯习与经验的改造之旅”。赵老师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韩国国立江原大学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现执教于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他长期致力于教育社会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