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悠悠茶事的时间足以带来一次心灵的追寻,捕捉一朵思想的涟漪。在醉人秋光的铺洒中,在袅袅茶香的熏陶中,本学期第一次阅读马拉松读书分享会在9月13日下午顺利地开展,这次分享的书籍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白夜行》,这是一本惊险刺激却又让人能够咀嚼深思的书籍,来参加分享的成员们都畅所欲言,围着圆桌放开心怀对话,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体验。
参与这次活动的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小丁同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小晏同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小杨同学、以及一位来自广州大学建筑学院的小光同学,主持人是林飞燕老师。他们各自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以及生活经历,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经历在一起碰撞,使讨论变得更加深入也更加广泛。这场对话迸射出心灵的流光,闪耀着深邃的哲思。
对于阅读的总体观感,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小晏同学第一个发言,他分享道:《白夜行》是他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阅读的书。他认为虽然里面的人物非常多,对于某些事物的刻画线索也是一条接一条,读起来感觉有点困难,但是也让他心中涌现出许多的思考。
小杨同学接着说,小说对她来说一直都是很有趣味性的,能让她身临其境。像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也是这样,并且她认为读完一本书写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读后感能够让人有更深入的思考。她之前也读过另外一些日本的著作,里面叙事的基调让她觉得日本的小说都是非常幽微纤细的,而且日本的小说总能让人观照到社会的阴暗面。
小光同学指出,有时候看书只是因为喜欢而已,写读书笔记也能够记录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思考,以后再回看的时候,有时又会对之前的问题有新的不一样的思考,这也是一种奇妙的地方。他对《白夜行》这本书里情节的印象很深,总觉得里面有一种“错位的价值观”,令他对这一类的书有种拒绝的心理,他很理解书中的人物但是不能同意他们的做法。他还分享了对《罗生门》的思考,觉得如果看多了对人性邪恶的一面的描写,可能会容易被影响。因为有些错误(甚至罪恶)的行为在书中却有着他(她)非这么做不可的理由,站在他(她)的角度,似乎一切都能被理解。这令人觉得有点可怕。此外他提出了“本我”(还引用了弗洛伊德“本我”的概念),认为外界的事情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想。
随后小丁同学分享道,《白夜行》书中的两个主人公是行走在白与夜中的人,里面的情节也是在逐步揭露出真相的。看过了书中的故事之后,才明白书的封面设计的含义。她还分享了最近看的新闻和经历,有些人就如同书中的人物一样利用其他人的心理创伤、捕捉别人心理上的弱点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因此对人来说,如何去避免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更值得思考。
《白夜行》封面图片
在探讨小说意义的问题上,他们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着。
林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里面的主人公有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救赎,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呢?
小杨同学认为很困难,因为来自外界的压力太多太快了,为了掩盖罪行他们只能不断地(在那条罪恶的道路上)进行下去,因此只会越来越走向更深的黑暗。她从很多书里看到了社会和人性的黑暗的一面,但她认为读这些书不是为了沉溺在黑暗中,而是希望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让人变得更淡定,因为这些事情仿佛已经“经历”了一样。有正必有反,有阴影必有光明,所以很多时候讨论自我救赎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光明不可能处处都有,这些都是要去辩证看待的。
林老师进一步阐述道:我们要正视有些问题在现实中也是确实存在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想,假如是我们自己面临类似的情境,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自救呢,是不是?她说她本身不太喜欢读这一类的书,在触目惊心的罪恶面前,她总是会想如何才能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书中的主人公有没有可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她在之前的砚湖沙龙活动中分享过一句话:“成为你自己的光。”光明对生命和灵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光明的期盼就是对安宁和幸福的期盼,它是我们活着的希望。
书中的男主是女主那一丝微弱的光,但是男主本身也不光明。所以女主也无法凭借这一缕微弱的光亮找到真正的光明。女主一开始只是想要摆脱长期被侵害的屈辱生活,我觉得最初的他们是很令人同情的,但是后来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隐藏自己的罪孽,不断伤害周围的人,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残害无辜的人,完全从一个受害者转变成了一个变本加厉的施害者,这是不可原谅的。从被阴影笼罩到彻底地走进了黑暗里,这是他们在现实中所作出的选择,他们显然是与光明的方向背道而驰。他们在累积的黑暗和罪恶中变得冷酷、自私,人格扭曲,手段残忍,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也保留着一个美丽的梦想——牵着手在阳光下漫步,可见他们内心也有对光明的渴望。只是他们被自己的堆积罪恶掩埋,已经看不见那一缕光明了。
如何在复杂的境况下自我救赎,从黑暗中去寻找光明,是人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觉地去寻找光明。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白夜行》
接着小晏同学补充道:可能是思考的方面不太一样,心灵的创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人格。因为没有接触过所以也很难说得详细。但是我知道有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冲突的。我也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却不自知。她所看到和理解的世界和大多数人所看到和理解的是不对等的。我的理解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不足以打破这种困境的,这时候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力。
小丁同学很认同小晏的说法,她也说到身边的一些事例,有些人心里想着逃离,但是本身在现实中又是被束缚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她分享了自己看电影与电视剧的经历,讨论了外界的环境对于人的巨大影响,人们的内心期望与外在的事物也存在相左的情况。
对于小丁同学所分享的故事,林老师指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想着逃离但是能力不够。个人的力量太微小了,对于外界的现实境况有时候无法作出抵抗,但是假如因为害怕环境而不去正视,不去坚持的话是无法逃离出去的。所以只能慢慢来,这是一个过程。也许从过来人的角度来说道理简单到不可想象,但是在他们看来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她还谈到了自己的一个创作体会:《不停追赶的光阴》油画创作,当你在面临某种特殊的境况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拼尽全力奔跑,不回头,不动摇地向着光明奔跑,直到摆脱困境,跑进光明。人生就是在不断奔跑,追逐光明的路上。
你们所指出的,诸如现实的压力,心灵的创伤导致人格的扭曲,以及能力不具备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极大冲突等等,这些也确实存在,自我救赎的道路确实是困难重重的,这也的确是最艰难、最渺远的一条路,但它可能是惟一的一条能够摆脱罪恶、走向光明的道路,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容易选择暂时的安宁,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在已经踏上的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这才是一条不归路,这是永远都找不到光明和希望的。在复杂的境况中能否看得见那一丝微弱的光明,那在黑暗的笼罩中似有若无的光明,可能需要的是信念,对光明和真善美的一种执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境界吧。思想的境界能够决定你的未来。
针对林老师的见解,小光同学指出,人的心理很容易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解释,进行一种心理上的妥协,因为人有时候有两难境地。人生很多时候的选择是无关对错的,但是还是要知道,千百种理想有千百种实现的方法。
阅读分享会讨论现场。
除此之外,他们还探讨了人物性格和情节等方面,甚至还相互交流了之前的经历,最近的生活,喜爱的作家,或者是思想挣扎和感悟等等。
在这个书会之中,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还分享了各自的经历,进行了一场思想上的遨游。无关对错,只是一种心流的追索,思绪的碰撞,这部著作书写了黑暗与人性,却让我们对光明,对人生进行了更为深远的思考。希望所有人在参与中都有所收获,在此也愿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的阅读马拉松的研讨会,来一场心灵上的漫溯和邂逅。
注:图片来自网络
砚湖之畔,象牙塔中,品好书,谈人生。推开我的窗户,迎接你的目光,让我们相约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愿我这半窗明月,照亮你理想的征程。
文案:李兰清,沙砾萝
编辑:周雅琼
李兰清,沙砾萝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