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读了东野圭吾的《分身》,再次被打动到。和之前读过的《放学后》《白夜行》不一样,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过多的注意力在案件本身上,虽然带着迷惑,但这个迷惑逐步被解开的过程中,逐步产生许多思考。
这种感觉和阅读《秘密》有些类似,当整本书阅读结束之后,留在脑海的不仅仅是文中扑朔迷离的案件和环环相扣的情节,更多的是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鞠子和双叶,我和我。
这世上有这样一个你,有这样一个我,也许我们从未相遇,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生活环境不同,甚至“父母”不同,可是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某种十分强烈的关联,这种关联,涉及我们存在的理由。
并且,注定了会相遇。
“分身”,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文中说:“可是,敢断言自己的出生毫无错误的人,这世上有吗?也可以这样想,敢断言自己绝不是某人分身的人,这世上有吗?所有的人不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分身吗?因为找不到,所以孤独。”
/2
有种浪漫的说法,人生来是不完整的一半,穷极一生只是为了寻找契合的另一半。可事实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是和另一个人“契合”的重要前提。
有人说,越长大反而越孤独。按照正常的成长历程,现在的我们,理应比过去的自己更加成熟且独立了,理应有着更好的处理关系的能力,可似乎越是这样,越是忙碌,越是不知所措。
其实只是对这种“契合度”的要求更高了。
以前可以因为借一块橡皮,相约一起放学回家,变成好朋友。现在众多任务面前的压力,无法一一诉说,无法感同身受。
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而独立个体的契合,靠的是共性与吸引。
我所理解的分身便是这样。
/3
我很喜欢的waiting的一首歌中有句歌词:感受着你的感受,感同身受。
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如同针扎在谁的身上谁才会疼一样。
鸡毛蒜皮的情绪和深夜辗转的抱负,往往不可与人语一二。
偏偏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又很喜欢用感同身受。
比如前面歌词中提到的那种,表白可用;或是灵魂伴侣,知己之交。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主动了解对方的感受,在一段关系的维系中往往有奇效。
比如,尝试将“我……”换成“你……”,当然了,犯错后的狡辩并不适用。
寻找分身的过程,便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不必纠结与感同身受,契合的人自然会向磁铁一样相互吸引。
只是也许茫茫人海,不知会以怎样的面貌遇见自己的分身。
重要的是,你没来之前,我正爱着这样的自己。
早点休息,晚安
-END-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