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小体量文艺片,《柳浪闻莺》最大的卖点可能就是郑云龙了。
在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播出之前,华语音乐剧演员大概怎么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还能演上院线电影。然而,仅一档综艺节目,就让郑云龙、阿云嘎等人“一朝成名天下知”;这几年,他们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从舞台走进电视,再走进大银幕。
然而,无论是郑云龙参演的《柳浪闻莺》《三贵情史》,还是阿云嘎主演的《海的尽头是草原》,都称不上是能让他们尽情发挥的“音乐剧电影”。在国内不尽成熟的业态之下,先不说“音乐剧电影”这个门类究竟存不存在,就连常常与它沾亲带故的“歌舞片”都不怎么受到市场待见。
显然,歌舞片和音乐剧都是舶来品,前者与国内观众的观影趣味不太相符,后者又因起步较迟而被划为“高档消费”。但是,看着《西区故事》《爱乐之城》《汉密尔顿》等好莱坞同类影片的成功,看着像林-曼努尔·米兰达(“林聚聚”)这样的全能型音乐剧人才大放异彩,我们自然也希望国内能赶上主流发展步伐、填上相关类型空缺。
那么,“音乐剧电影”究竟是什么?推动其发展,华语音乐剧人做过哪些努力?当前业界又有哪些探索?
01
作为复合类型的“音乐剧电影”
从名词定义的角度来看,要区分“音乐剧电影”和“歌舞片”并不困难。国内从业者和观众常感混淆的原因,主要也是翻译问题。
简单来说,根据美国电影学院定义,倘若音乐配合歌词(有时再辅以舞蹈)在一部电影中极大地推动了剧情、发展了角色、由此成为电影叙事的一个部分,这部电影就可称做“音乐剧电影”。
转换回英文,音乐剧就是musicaltheatre,音乐剧电影就是muscialfilm,两者都是舶来用语。与此相对,“歌舞片”更多地是挺具误导性的本土说法,通指人们印象中“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叙事手段及表现形式。按此说法,除音乐剧电影外,宝莱坞电影、迪士尼动画、乃至本土戏曲录像等形式都可被归为中文语境下的“歌舞片”。
▲《汉密尔顿》演出剧照
不过,无论嚼取何种定义,对当前的内地电影市场似乎都有舍本逐末之嫌。长久以来,走进剧院看音乐剧的内地观众基数较小,歌舞片大类的票房底盘体量不大。因此,情报君认为,比中外对比更有意义的,是习得一套成熟的类型片创制经验;比叫文嚼字更有意义的,则是认清“音乐剧电影”作为一种复合类型的卖点所在。
首先,剧本是最最最关键的。无论是先有剧场还是先有影片,一个好的故事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追捧。比如,作为一个脱胎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故事,《西区故事》有着爱情+歌舞+犯罪等多种类型亮点;又比如,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则有着历史+爱情+现实主义等多重主线。
当然,现今更需考虑的可能还有剧本故事的现代性问题。毕竟,名导如斯皮尔伯格,还是在翻拍《西区故事》上小小地翻车了。
其次,歌曲绝对是要用心打造的。从《音乐之声》的《Do-Re-Mi》《Edelweiss(雪绒花)》,到《西区故事》的《Tonight》、《悲惨世界》的《IDreamedaDream》,再到《吉屋出租》的《SeasonsofLove》、《致埃文·汉森》的《WavingThroughaWindow》……没有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电影会缺少一首出圈的歌曲。扩展到广义上的歌舞片,《狮子王》的《CanYouFeeltheLoveTonight》、《马戏之王》的《ThisisMe》、《爱乐之城》的《CityofStars》等等,统统也是“洗脑名曲”。
▲《西区故事》经典镜头:vs
最后,要对影片做到精准营销。
与一般剧情电影相比,音乐剧电影/歌舞片自然有着更高的歌/舞比例。然而,当我们在国内营销相关类型的时候,又是否真的需要大打特打“歌舞”标签呢?
情报君认为,并非如此。其一,即便是近些年来有所起色的内地音乐剧演出市场,国内也还缺乏像百老汇那样等级分明的筛选制度。在百老汇,一部新剧往往得先经过小范围试演、外百老汇公演等环节,才能拥有驻场、巡演、电影化等资格;这其间,观众用脚投票,自然便做到了去芜存菁。
其二,当前的本土原创音乐剧显然还不足以供应影视化改编,电影人屡屡尝试相关题材,实际上也是做着零观众基础的项目开发。因此,降低一般观众对“歌舞片”标签的期待,提升专业观众对剧情和音乐的认可,再借此发酵口碑、精准击中感兴趣人群,可能才更有效一些。
02
奋斗中的华语音乐剧人
由此可见,要让华语音乐剧演员有音乐剧电影可演,非郑云龙一人出圈所能解决之事。
在华语音乐剧界,不缺与郑云龙齐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专业演员,郑云龙在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也说,现在国内的音乐剧演员至少也能称得上是“不缺剧演了”。
不过,比起业务能力,当下国内音乐剧演员(话剧演员同理)想要演上院线电影项目,可能还是更被看重商业价值。
▲阿云嘎、白百何、蒋奇明
比如,在参加《声入人心》之前,阿云嘎就已接连参加过《快乐男声》《超级先生》《中国正在听》等选秀节目,作为北京歌舞剧院一员,他也参加过不少任务性演出。但是,直到《海的尽头是草原》这个与其匹配度极高的项目出现,阿云嘎才演上了院线电影。又比如,在电影领域渐露头角的音乐剧/话剧男演员还有蒋奇明。《 》时期,蒋奇明还只是一个小配角,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他便能挑起更重的任务了。
女演员方面,则不得不提白百何与韩雪;前者是中戏音乐剧系科班出身,后者则接演了重要剧目《白夜行》。但与阿云嘎、蒋奇明等“自剧上影”的路径不同,白百何到年才首次出演了李宗盛作品音乐剧《当爱已成往事》,韩雪的“假唱事件”还惹来了不小争议。
真正“自剧上影”的华语音乐剧女演员去哪里了呢?除《尚气》张梦儿外,暂时还没看到。
▲《尚气》张梦儿
但需注意的是,与华人闯荡百老汇的先驱费翔一样,张梦儿式的闯荡好莱坞也是凤毛麟角、难以复制的。
据公开信息和采访资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梦儿都在国内演着音乐剧;年时,凭着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中的优秀表现,她还获得了第13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佳女主角提名。随后,张梦儿负笈海外,偶在一个交流群中获悉试镜机会。在寄送了一段试镜视频后,她最后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地进入了《尚气》出演名单。
不得不说,张梦儿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幸运色彩,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更多怀揣梦想的华语音乐剧演员。然而,华语音乐剧领域始终还是缺少一个像“林聚聚”那样的全能型人才,从教育到行业,我们还有着很长的耕耘之路。
03
无论影/剧,亟需深植品牌意识
除人才培养外,华语音乐剧作品本身也需得到有效夯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无论是音乐剧开发、影视作品开发、还是影剧联动,都得把品牌意识深植在心。
首先,在音乐剧方面,当前很多本土作品(包括原创、汉化、改编)都还没能拥有像百老汇或西区那样的长期曝光。这样一来,很多优秀的作品或全国范围内巡演几轮就封箱了,根本没能将自己的品牌效应根植观众心中。
比如,第二届华语音乐剧大赏在前几天刚落帷幕,活动上共展示了28部华语音乐剧作品,但比如像《摇滚浮士德》这样有口皆碑的作品,演不到两轮就宣告封箱。诚然,运营一部音乐剧成本不低,疫情带给现场演出市场的冲击也十分沉重,但若要推动长期主义上的影剧联动、甚至IP开发,驻场、巡演、建立品牌,缺一不可。
其次,在电影方面,虽然当前内地市场上广义歌舞片的票房天花板都比较低,但从历年数据来看,这个天花板实际上是在被一点点撑高。这样的进步,就表明了观众对这个类型的熟悉度有在一点点增加,对这个类型的筛选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对此,情报君综合灯塔专业版和猫眼专业版上的“歌舞片”分类整理出了内地票房前十作品(暂且不论这个标签分类准不准)。先看整体数据,-年,该类型影片的票房区间大约在几千万到2+亿之间,年后,该类型影片的整体票房区间则上涨到了1-5+亿。然而,无论是数量、体量、票房,外语片都超过华语片;在外语片中,又以迪士尼出品“制霸”市场。
尽管如此,华语片中周杰伦《天台爱情》的成功和年陈可辛《如果·爱》的好口碑,依然证明着华语创作者能在这个类型上有所建树。这些案例也再次证明了剧本、音乐、精准营销之于一部“歌舞片”的重要性。
最后,在影剧联动方面,国内当前基本还只停留在联系不深、相互独立的“共享母题”层面。
就拿新近作品来说吧。比如经典历史题材《赵氏孤儿》、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太宰治名著《人间失格》等等,在被拍过电影、电视剧之后,又来了一部华语音乐剧。又比如,音乐剧版《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能有多少惊喜?
而至于北京精彩最新开机的《一闪一闪亮晶晶》,不知能否突破类型上限,以全新的品牌姿态来与观众见面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yy/1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