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要不要?
大可不必,因为其实我们有更简单的方法。
明确所有的事情前,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认识自己,认识孩子。
你在贩卖焦虑的同时,焦虑在反噬你。
《小舍得》,田雨岚让我想到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不少野马会被它吸血后死掉,动物学家表示,蝙蝠吸血量很少,远远不足以致死,这些野马真正的死因是暴怒和狂躁。
野马在被吸血后的剧烈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吸血蝙蝠对野马只是外界挑战。
南俪在得知欢欢考了最后一名的时候也焦虑过,但是她依然是相对理性的。
事实上,很多人只看到了两位女主之间性格被夸大化的不同,大家并没有想过,南俪还有一个儿子,欢欢还有一个弟弟。
大多双娃家庭的教育压迫感明显要小于独生子女家庭,请对比身边案例,你会发现有道理。
先来实例吧。
生活中,很多朋友说羡慕我家儿子不费我的功夫,不用奔波补习班,成绩虽然不在顶尖,但是在重点之重点学校的上半部分已经是一只脚踏入了一本的门槛,拿奖拿到手软,荣誉磊了一叠。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上学很开心,放学也很开心,初二的孩子,几乎没有课外作业,读读闲书,看看电影,八点半准时睡觉,睡觉前会搂着姥姥的脖子说说班级里的趣事,会钻父母的被窝里彼此咯吱笑到天花乱坠。
好吧,你会问怎么可能?
是的,很多人认为在我们这种中学是不可能有这样轻松的孩子的。
事实上,有。
作为一个家长,其实我焦虑过,每次一小时。
当孩子被认为能做得更好却因为不够努力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外界的压力就是焦虑的来源。
问题的重点在这里:到底这个孩子是不是能够做得更好?他需要为之付出的努力和他需要放弃的快乐之间存在一个怎样的比例?这个比例值不值得?
小学的时候,大家都会问孩子,你长大了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或者说你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我儿子的回答是科学家。
哈哈哈,这是一个大多数男孩子都会说出的答案。
我说,太难了,科学家需要牺牲掉很多的时间,很多大多数人眼里的快乐。
他曾天真地眨着眼睛望着我,半信半疑。
于是,他很快地开始不再坚持这个理想。
但是他又显得有些蠢蠢欲动,对于我设置的障碍他觉得似乎并没有那么困难。
不久,他在一次学校的发明创造大赛中快快乐乐地寻找到了乐趣,一项很简单的发明创造为他得到了无数的荣誉,省市级的比赛大奖到国家专利的审批通过,他轻轻松松的被冠上了“小发明家”“科技少年”的称号,然后,触到了天花板,他觉得自己没有前路可走了,被架上去的荣誉太重,他十几岁的小身板明显需要长个儿,不能被压,但是这一点点的小成就又够他躺一阵子。
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他明显的优缺点。
优点是聪明,缺点是懒。
这句话是不是大家都觉得耳熟?因为很多成年人都会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孩子聪明还是蛮聪明的,就是不肯用功啊,懒!”
不,你并不懂。
聪明是有程度之分的。
轻而易举获得的成绩才能标注这个孩子聪明的程度。
智力不是靠刷题来标签的。
我开始和他聊天,我告诉他,你想要的生活,是今天的你自己决定的。
在爱豆泛滥的现代社会,孩子最容易被不切实际的梦想耽误,我给了他一面镜子,问他,你能成为爱豆吗?他笑得肚子乱颤,说道,“妈妈,我是属猪的,我是一只小猪啊。”
然后,我再问他,你觉得咱家是土豪吗?
他不假思索回答,“妈妈,你那么抠门,咱们家顶多就属于能吃饱肚子的程度。”
第三个问题,那你是官二代吗?
他更乐了:“我不是官N代,我连官一代都成不了。”
你小子倒是自知之明非常到位。
这下切入正题了。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在你长大后靠什么生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人生?
娃问:“是选择题吗?”
我说:“可以是选择题。”
于是,我们俩一起把可选择的选项一一列出,逐个分析。
最后,人家得出了结论,他想当个大学老师,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在分析利弊时候给出的条件之一,大学老师有分配性住房,不用贷款买房;大学老师可以在家乡生活,舍不掉的长辈亲情和家乡小菜。
这样就简单多了呀,咱们来倒推。
大学老师需要博士学位,娃儿,六年中学、四年本科、四年硕博,你确定?
确定!
OK,那我告诉你,你首先需要进一个什么样水平的中学,才有机会进入一个同等水平的大学,在这个大学里你还需要保证自己哪一个级别的状态才可以完成你的最终学业目标。
不鸡娃,你自己选的,你自己平衡,含着泪你也要把这条路走到底。
但是我给你一次反悔的机会,只有一次。
我告诉他,妈妈可以给他一次额外的机会,如果他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这次机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他最害怕的离开家乡。
在如此透彻和明确的目标下,他自然是学得轻松,活得快活。
他只需要问我,在多少的成绩范围内自己可以达到目标的学校,然后就完全是自己掌控了。
他不需要争夺第一名,因为压力太大不适合青春期人格的建立,而且一旦不小心超标了怎么办?科学家太累了!
这是心理暗示,若干年后我儿子再回来看到我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承认,我给了他心理暗示。
或者说,我在帮他建造自己的心理暗示通道。
结果导向,是建立孩子明确目标的最好方式,没有之一。
身为父母者,比孩子多的,只有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呢?
用我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你这样做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你想要得到什么的结局,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怎样去做。
所有明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都是可以被达到的。
切合实际也很关键啊,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数学课堂听不懂,课外靠补习班刷题还不能从容应对考试的孩子,你给他设定一个成为数学家的梦想,合适吗?做梦挺合适的。
《小舍得》里的那位钟老师是一个我比较反感的人物,我能理解老师的不易,但我不能理解他对子悠的暴躁。也许因为我家娃儿也是个小胖子,每次看到子悠这个可爱的小胖子受到的委屈就让我非常心疼。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伙伴们在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在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了一场“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将认为有“优质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而其实,这个名单只是随机挑选的,它用“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从而调动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某种期待心理,八个月后,测试者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普遍的提高。
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现象称作为“罗森塔尔效应”。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专业课程需要老师的帮助,心理课程绝对需要家长的灌输和引导。
自我目标感不强的家长,无法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自我学习习惯不好的家长,无法给孩子好的榜样。
看看你自己的样子,再去要求你的孩子,这是前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xs/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