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杂志之旅推送的第篇文章
文丨AndyLsr
01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一天中,太阳会升起,同时也会落下。
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
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
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自己身上的光芒消失。
东野圭吾《白夜行》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可能仅仅只是在一念之间。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的言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在这自由的背后,充斥着关于人性的反思。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舆论程度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
总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到底是网友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
每一则公共事件之中,“热心”和“冷漠”从来不曾缺席。
年5月28日,在山东一麦当劳快餐厅,罪犯为发展“全能神”教徒,因向被害人索要手机号码,遭拒后遂认定其为“恶灵”。被害人遭到五人殴打致当场死亡。
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广东省佛山市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年10月20日深夜,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
年2月14日,北大学子弑母案令全国为之震惊,谢天琴被人残忍的杀死在某中学教职工宿舍的住处内,经民警侦查,其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人热衷围观悲剧,也热衷于在茶余饭后对悲剧发表见解。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一件件足以在整个社会掀起舆论狂潮的事件中。
媒体要找“亮点”、专家要找观点、网友要找情绪点。
大家似乎都想从罪犯或是受害者的心理活动中剖析出一些什么。
这些血淋淋的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
也充斥着围观者对案件把玩和反思的态度。
网络上永远不会缺少在道德高地之上的咒骂,愤怒的审判,傲慢的正义,以及那句“这样的人渣,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网络上每个人都是有最健全人格和三观的君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抛开网络的那层伪装和保护。
在键盘之外的世界,平凡人在面对同样的社会事件时,是否还具有义愤填膺的勇气?
02
《我们与恶的距离》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一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最近,一部叫《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台湾电视剧刷爆了朋友圈。
豆瓣作为国内影视剧电影评测最权威的机构更是为此剧给出了高达9.5的评分。
图片来源:网络
该剧讲述的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延伸出的几个家庭间的不同立场、不同参与者的故事:
因孩子在杀人事件里遇难而导致家庭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因儿子杀人于是避逃人群,生活在至暗之处的加害者家庭;
帮各种死刑犯辩护而受尽媒体及舆论谴责的法扶律师家庭;
弟弟患病带给姐姐人生课题的精神病患者家庭。
这四个家庭的人看似互相之间没有交集。
但在各种戏剧性巧合的推动下,他们互相之间产生了各种情感复杂的联系。
但这种联系并没有沦为狗血的剧情。
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从社会底层到中层,从旁观者到当事人之间的各种遭遇和思考。
让我们看到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其实都有着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在该剧每一集的开头,我们都会看到一段电视画面,然后是扑面而来的无数网络留言。
在这些网络留言中,几乎看不到冷静客观的话语,有的全是各种咒骂与讽刺。
这是不是很熟悉?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对这些可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每当有社会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些言论。
人们肆意的用网络工具发泄着自己的情绪,却丝毫不会去关心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些言论和观点在事情还未真相大白之前确实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图片来源:网络
该剧的演员们贡献出了炸裂的演技。
在我们享受这些演技带来的视觉冲击之下。
每一句台词及背后映射出的社会现象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一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图片来源:网络
整部剧中最刺痛人心的,是凶手的妈妈哭着喊出的这个句子。
03
人性,是最经不起试探的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关于人性,你最想说什么?”
点赞最多的回答是一个视频。
视频里,一名小偷乘醉汉醉倒,偷了他的钱包。
醉汉醒后不小心跌入地铁铁轨,所有人都视而不见,只有小偷回过头,挺身而出把醉汉救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恶,人性就像一个玻璃瓶。
你想要证明它牢不可摧,却拿锤子把它砸碎。
然后你对着一地狼藉说:人性怎么这么丑恶、这么经不起考验?
恶魔:为什么他们都叫我恶魔天使:因为你杀人了恶魔:可是我分明救人了恶魔:为什么他们都叫你天使天使:因为我救了人恶魔:可是你分明杀人了天使:因为他们没有看见啊
图片来源:网络
的确,每件社会事件的背后,主导舆论走向的那些人可能在一念之间就将无形的刀刃刺向了当事人。
虽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但是网络上的恶言恶语成为了“杀人”最轻松的方式。
网络暴力盛行的当下,人人自危。
早前一则新闻出现在公众视线。
一位17岁少年在车中被母亲责骂,一时想不开打开车门转身跳进河里自杀身亡,后悔莫及的母亲跪在桥上泣不成声。
作为当事人,孩子去世,这位母亲恐怕是这世上最难过的人。
可能我们无法体会到这种痛,因为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但是在我们追看这则新闻的后续报道时,评论区却有不少攻击她的声音。
认为她不懂教育,逼死了孩子。
试想,在这样的痛失爱子的情绪下,再看到这些评论,如果是你,你作何感想?
04
事物的两面性
每每有社会讨论度高的事件爆出后,我们都喜欢站在绝对正义的角度去批判犯错的人。
却很少认真思考他们犯错的原因。
对于犯错的当事人,不是非黑即白的指责谩骂就是各种语言暴力的加持。
试问,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我们如何自处?
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有标准答案吗?
图片来源:网络
“正义从不会缺席”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夙愿,事实也的确如此。
每一次的“作恶”终究会被正义凌迟。
但是在这世间,一个绝望的现实是:“恶”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虽然法律可以消灭一个凶手,可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罪。
但法律不能像太阳一样,照亮所有的角落。
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在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前,我们都只有依靠法律来定夺。
如果每一次的社会事件中的好人坏人都交由网友言论来判断的话,那要法律和正义何用?
在不了解当时情况并且未从事件本身角度去思考。
光凭自己可笑的三观来长篇大论抒发言论,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网络中杀人的刀。
在这个言论相对自由的网络社会,人人都可能成为“恶人”。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教育、书籍、网络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三观。
对任何事情停留在正确看待而非错误评价的层面,这也让很多网络暴力仿佛打在了棉花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善与恶并存,绝望与希望并存,公平与偏见并存,扭曲和真理并存。
这是现实的世界,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的世界。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Tel:(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xs/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