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少年的你》,被震撼了一把,后来却看到有关这部电影涉嫌抄袭的信息,而且首次见到“融梗”这个词。对被称为“融梗天后”的原著作者玖月晞没怎么了解过,也没看过她的书。就电影《少年的你》来说,说它抄袭或者“融梗”东野圭吾的小说,很难有说服力。国内观众即使没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大都对他的《嫌疑人x献身》和《白夜行》的主要情节有所了解。但在观看《少年的你》这部电影的过程中,非要把一些情节与东野圭吾的小说对应,只能说这部分观众对于抄袭这样的事过于敏感。好比一个对蜜蜂过敏的人,看到一只蜻蜓飞过来,一巴掌把它拍死,之后还不承认自己滥杀无辜,谁让它长得那么像蜜蜂呢。本来抄袭、模仿、致敬就很难分得清楚了,现在又多出了个“融梗”,观众成熟了以后,不仅喜欢为自己制造麻烦,为电影行业也制造了很大的难题。严格的来说,没有哪部电影是不存在借鉴的,这个尺度在哪,并不是靠几个相似的情节就能判定的。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次看的过程中我想到的是成龙的《新警察故事》。前者在年上映,后者年就上映了,两部电影有个很大的相似点就是,正义完全被邪恶势力牵制,代表正义的一方一度处于信仰崩塌的地步,演员方面,吴彦祖那个角色相当于蝙蝠侠里的小丑。诺兰的厉害之处在于能从更多维度对人性进行考验,使得正义沦落到彻头彻尾的失败,为了挽回正义的尊严,蝙蝠侠不得不“献身”,隐瞒世人,进而将已经黑化的双面人奉为英雄。在这个过程中,蝙蝠侠、小丑、双面人之间几乎等同于thegood、thebad、theugly,如此一来,诺兰是不是又抄袭了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呢?大概没人会这么认为,更不要说诺兰的《盗梦空间》抄袭今敏的《红辣椒》了,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就我这半年多的阅读经验来说,当发现两个相似的经典文本时,也会沾沾自喜,仿佛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似的。例如在看完几本福克纳的小说后,再看莫言老师的《丰乳肥臀》,就觉得莫言老师模仿福克纳的痕迹相当明显,甚至觉得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一些情节,与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里的一些情节也极为相似。尽管我知道这根本算不上抄袭,但依然无法说服自己,或者不愿否认自己的阅读成果。直到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歌德的一段话,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惑。“人们老是在谈独创性,但是什么才是独创性,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要发生下去,直到我们过完了这一生……如果算一算我应该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下来的东西也就不多了。”记得《少年的你》里有这么一段情节,周冬雨和易洋千玺躺在一间小屋里,周冬雨躺在床上,易洋千玺躺在沙发上。深夜两人都没睡着,易洋千玺问周冬雨,热不热啊,周冬雨问易洋千玺,硬不硬啊,易洋千玺顿时面红耳赤。“热不热”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想得再远也差不到哪去,“硬不硬”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理解偏差了。到底是沙发硬不硬,还是身体硬不硬,不能还没听人解释就霸王硬上弓,怕就怕先入为主的思想。「任何事,只要养成习惯,就会千方百计地坚持,不顾真相,远离事实。」在观影和阅读的过程中,养成甄别抄袭与否的习惯本身是没错的,但即便如此,也要对自己的这种习惯持怀疑态度,任由自己的“性子”想入非非,至少是不那么客观的。个人认为,《少年的你》是部很棒的电影。我没直接经历过校园霸凌,所以很难从电影情节中获得共鸣,单从观影体验上来说,它带给我的精神享受已远远超越某种局限的情感共鸣。这种享受恐怕也是很个人的东西,不谈也罢。我虽然没直接经历过校园霸凌,倒是在中学时期见证过“校园英雄”的事迹。初中时期我在校外租房,当时房东的儿子上高中,与我们几个小伙伴住在一起。他是校园一霸,每晚回来必会跟我们谈论他当天揍了谁,砍了谁,调戏了哪个姑娘,不过他对我们几个房客倒是很友好。某天晚上,他满脸通红,捂着肚子进屋,血刷刷地滴在地板上,随后倒了下去。医院,医生说他的脾被人捅了出来,好在没有性命危险。出院以后,他很快恢复到以往的生活,继续跟我们谈论他的英雄事迹。毕业以后我就没见过他,直到去年,我回老家时在一家快递站点偶遇到了正在收发快递的他。他明显认出了我,我们谁也没跟对方说话,那一瞬间,他当年给我树立的“英雄形象”彻底消失。无法得知他这些年经历了什么,能够确定的是,当初那个在校园爱逞英雄的少年,如今已在生活中归于平凡。同时也能猜到,他那些毫无意义的英雄事迹,此后还将在他口中不断地述说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z/1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