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儿童推理小说好火爆,短短时间之内我就读过《夜行动物侦探团》《科学侦探事件簿》《数学小天才探案组》,推理+X的儿童小说模式似乎很受欢迎。
这套打着吉竹伸介国内首部插画推理小说的《错觉侦探团》其实也没有脱离推理+科学的套路,不过是将重点放在视错觉的问题上,从因为大小、远近、长短产生错觉的入门篇,到因空间、倾斜度产生错觉的进阶篇,再到因为明暗、动态产生错觉的高阶篇,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揭秘那些视错觉把戏,追踪每个故事的真相。
关于视错觉问题,我们的启蒙故事大概来自《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与《错觉侦探团》中的视错觉理论一对比,《两小儿辩日》只算是入门级的视错觉问题,就像故事中四个朋友讨论的大月亮一样。其实视错觉研究还是很热门的,它属于认知科学,国外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研究队伍。而且视错觉在生活和专业研究中也获得广泛应用,比如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正如故事中小翔妈妈就从视错觉问题上得到了很多设计灵感。
《错觉侦探团》一共三册,每册一个主线故事,还有几条暗线穿插其中,说是烧脑,不过是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令人恼火,比如艾浩宾斯错觉图,艾姆斯房间,卡尼莎三角,赫尔曼格栅错觉、谢巴德错觉、洛戈文科错觉、大内错觉等等。而它们所对应的图片或者现象,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见过。有了作者更详细的讲解,每位读者都能从这场错觉盛宴中有所收获。
不过说实话,《错觉侦探团》在诸多儿童推理小说中能突出重围,关键就在作者抓到了一个可拓展有意思的创意点——视错觉,而故事性就比较平淡,不存在有张力的起承转合,语言也不是那么有感染力,文采也谈不上,就像流水账。这一点在《科学侦探事件簿》上也很明显,可能是日本作家的通病吧。
儿童小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在故事中是会慢慢成长的,尤其是心理上的变化往往能给小读者很大的启发。其实读完故事我更好奇柚佳和爸爸的关系如何,每次出场感觉都要遭到女儿的一顿数落;叶月是否真心热爱演戏的工作和由此而来的应酬;文太为什么对吃的东西那么着迷,甚至都有些疯狂;小翔的不自信从何而来。
但是在《错觉侦探团》中,三册故事讲完也没感受到人物的成长变化。区分四个孩子通过作者贴好的标签就可以,文太爱吃,叶月是个童星,柚佳会跆拳道还有个警察爸爸,小翔有个设计师妈妈和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所以这四个孩子虽然是主角,但是给我的感觉很平面化,似乎只是来串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z/1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