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剧照 >> 正文 >> 正文

太平洋学报肖洋北约对俄ldquo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21/9/16
怎么确定是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66059.html
医院订阅哦!

北约对俄“双钳攻势”的波罗的海拐点

作者:肖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极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来源:《太平洋学报》年第1期

华沙峰会进一步强化了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乌克兰危机后,北约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的军事调遣,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双钳攻势”。“北钳”重点攻防以巴伦支—波罗的海国家为核心的近北极地区。“南钳”重点攻防以巴尔干—黑海国家为核心的东南欧地区。北约缺乏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援助能力,也无法应对俄罗斯区域反制系统的威胁。如今,北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闭合在波罗的海的战略空隙,但面临俄罗斯巨大的军事压力。波罗的海是北约东扩的力衰之地,亦是俄罗斯撕开北约包围圈的最佳选点。

北约;华沙峰会;双钳攻势;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开启了北约新一轮扩容的序幕,同时也推动着欧洲地缘军事格局的嬗变。年7月9日,北约史上最大规模的峰会在华沙闭幕,遏制与威慑俄罗斯、加大在中东欧成员国的军力部署是本次峰会的核心决策。如今,北约与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军事摩擦日益呈现常态化,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国防经费不断攀升,甚至连芬兰、瑞典等中立国也在考虑加入北约。自苏联解体以来,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和解面纱终于难以承受国家安全之重而飘然落地,曾经的“斗而不破”已让位于军事恫吓与武力炫耀。如今,已经很难用孰是孰非来判定扰乱亚欧稳定的始作俑者,当学界聚焦北约在反恐、难民、互联网管理等领域的功能转型时,不应忘记其本质仍是践行西方“先发制人”安全逻辑的军事组织,是美国主导全球安全秩序的工具。明乎此,在与俄罗斯对峙的问题上,顺理成章的疑虑就是:北约东扩的极限在哪里?北约集体防御能力是否能有效覆盖所有成员国?北约华沙峰会决定向波罗的海四国派遣多国部队,同时加强在黑海地区的军事调遣,这一南一北的动作,形成北约遏制俄罗斯的“双钳攻势”,将对欧亚地缘版图产生深远影响。

一、北约对俄“双钳攻势”的战略部署

双钳攻势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思维,是指将己方军力分为两路,从两个方向分割包围敌方,在军事地图上形同螃蟹出击的双钳。该战略的目标是迫使敌方两线作战,降低军事资源投放的集中度,从而减轻己方进攻所面临的阻力,其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减轻遭受敌方单次攻击所造成的损害。双钳攻势的实施条件有二:敌方总体处于守势、己方进攻能力与意愿较强。当前,北约对俄罗斯采取的就是双钳攻势,重点扶持俄罗斯西北和西南邻国对俄进行地缘牵制,最终将俄罗斯挤出东欧地区。

从地缘战略来看,北约对俄伸出的“双钳”分为南北两支。“北钳”重点攻防以巴伦支—波罗的海国家为核心的近北极地区。这是因为北极加速冰融,使之成为资源重地与亚洲—欧洲—美洲洲际海路要道,且北极作为高纬度地区,任何战略性进攻武器都能覆盖并快速攻击美俄欧所有军事要地。因此,从冷战至今,北极一直是俄(苏)美争夺制空权与制天权的军事对抗最前沿。年5月25日—6月5日,美、英、法、德、荷、挪六个北约国家与瑞典、芬兰、瑞士三个中立国在北极地区进行代号“北极挑战”(ArcticChallenge)的大型空军联合演习,以检验北约部队在北极高寒地区的作战与后勤补给能力。军演区域与摩尔曼斯克的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部近在咫尺,因此具有明显针对俄罗斯的进攻性色彩。

“北钳”依仗的支轴国家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支轴是挪威,负责监控、防范俄罗斯在北极巴伦支海、科拉半岛的海陆空军事活动,其中驻扎在摩尔曼斯克军港的俄罗斯北方舰队是其重点监控对象。挪威是北约欧洲成员国中最为亲美的国家,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挪威全面停止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并支持北约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挪威一方面不断渲染俄罗斯扩军北欧所产生的安全压力,另一方面不断怂恿芬兰、瑞典等中立国与北约在东北欧地区开展联合军事演习,试图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纳入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圈,以分散来自俄罗斯的巨大军事压力。同时,挪威宣扬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还有出于提高自身在北约影响力的考虑。南部支轴是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这四国都曾与俄罗斯有亡国亡种的国仇家恨,强烈要求北约增强在中东欧的军事力量。相较于国小兵微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体量较大、且恐俄心理强烈的波兰更适合作为北约遏制俄罗斯的桥头堡。波兰将本国的安全诉求与北约总体战略利益绑定,借助北约的集体防卫制度,以增强对俄罗斯的反威慑能力,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冒险主义思维的延续。

“南钳”重点攻防以巴尔干—黑海国家为核心的东南欧地区。乌克兰的分裂导致北约军事实力覆盖大多数的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西部地区的包围圈也扩展至黑海东部。“南钳”的目标有二:一是拉拢俄罗斯西南部邻国,特别是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作为北约下次东扩的候选国;二是实现巴尔干半岛的“北约化”,逐渐吸纳前南斯拉夫成员国,将俄罗斯的影响力彻底挤出巴尔干地区。

“南钳”依仗的支轴国家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支轴是土耳其。土耳其东临伊拉克、伊朗等产油大国,背靠外高加索三国和黑海,西接巴尔干半岛,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土耳其成为北约阻止俄罗斯向地中海扩张的桥头堡。此外,依靠北约集体防卫政策,土耳其的军事现代化水平较高,具备牵制俄罗斯的实力。因此,土耳其成为北约连接地中海与中东的桥梁——向北可成为格鲁吉亚抵御俄罗斯的战略后方,向南可对伊朗、叙利亚施压。

西部支轴是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国家对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远高于德国等老欧洲国家,其中以罗马尼亚为甚。罗马尼亚北接乌克兰,西接塞尔维亚,东与俄罗斯隔黑海相望,它既是北约的东南部边界国家,又毗连中东欧热点地区,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罗马尼亚不仅在摩尔多瓦割让问题上对俄罗斯积怨颇深,而且对俄罗斯军事干预乌克兰心存恐惧。为了自保,罗马尼亚要求北约将黑海列为最优先的防御地区,并开放领土、领海供北约驻兵。年4月16日—30日,北约在罗马尼亚东部加拉茨县(Galat?i)和康斯坦茨县(Konstanz)举行“春风15”(WindSpring15)多国联合演习,以增强北约在黑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年5月12日,北约在罗马尼亚德韦塞卢(Deveselu)空军基地部署的“宙斯盾”反导系统正式启动,形成对俄罗斯的反威慑能力。至此,罗马尼亚成为欧洲首个部署陆基反导系统的国家,提升了罗马尼亚在北约安全体系中的地位。罗马尼亚几乎是无条件地服从北约的军事改造与任务分配,向西与黑山、克罗地亚、波黑合围塞尔维亚,最终迫使塞尔维亚选择加入北约,彻底将俄罗斯挤出巴尔干;向东与土耳其配合,形成对俄的南黑海防线。可以说,选择罗马尼亚作为南钳的支轴国家,是缘于巴尔干地区大国与小国双重博弈的必然结果。

俾斯麦曾说过:谁拥有了日耳曼人和俄罗斯人之间的地带,谁就拥有了欧洲。由此可知,北约准备实施的第六轮东扩,已经搭建了一条北至巴伦支海,南到巴尔干,东抵高加索的攻防战略弧。这条战略弧极有可能成为北约与俄罗斯战略僵持的边界线。随着年5月19日黑山共和国获批加入北约,俄罗斯在欧洲的盟友仅剩下摇摆不定的塞尔维亚。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乌克兰、罗马尼亚、叙利亚已经将黑海地区升级为国际安全的暴风眼,北约正以南北开弓的方式掀起一场与俄罗斯的地缘空间争夺战,其目标不仅是将俄罗斯挤出欧洲,更在于剑指俄罗斯的中心地带,这就使得被喻为“俄罗斯西大门”的波罗的海,必将成为北约“双钳攻势”的重中之重。

二、北约在波罗的海的防务能力短板对于北约来说,冷战期间的最大威胁是苏

联重兵压境其欧洲盟国,而如今,乌克兰危机则表明这种威胁演变成俄罗斯采取突袭的方式在北约前沿国家获得有限的、但已既成事实的军事占领,这取决于俄罗斯是否能够凭借在东欧地区的压倒性军事优势抢占先机。北约的纵深防御空间,以及“遏制+惩罚”能力都围绕着东欧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虽然北约的俄罗斯战略始终围绕着遏制、封锁展开,但问题在于,北约对俄罗斯的围堵策略是否存在能力上的短板?事实上,防务能力薄弱的波罗的海地区,恰恰是北约对俄“双钳攻势”的软肋。

首先,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作战能力严重不足。一是地面部队数量少,缺乏重型装备。目前,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的兵力约11万人,重型火炮辆,坦克辆,这些小国的军队无力实施持久战,更多的是参与北约维和、军事培训等任务。而俄罗斯仅西部军区(WesternMilitaryDistrict)的兵力就达84万人,重型火炮辆,坦克辆,具有对北约的绝对优势。二是缺乏反制俄罗斯空中优势的能力。俄罗斯西部战区的战机共有架,多是俄罗斯新型战机,而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仅有战机架,且多是落后机型。北约军队中只有很少量的防空系统,难以覆盖整个东部盟国,并且极其缺乏新型战斗机、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空军基础设施。此外,北约缺乏战略轰炸机、大型运输机、空中加油机、海上巡逻机、电子侦察机,并且执行“对敌防空压制”和空中反潜等任务的导弹数量也不足。三是北约将海军主力部署在地中海—黑海等“南钳”方向,而在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北钳”则缺乏大型水面舰艇,使得俄罗斯可凭借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海军基地获得在波罗的海的绝对优势,凭借摩尔曼斯克的北海舰队获得在北冰洋的海上优势。

其次,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力调遣能力薄弱。北约的决策过程通常慢于俄罗斯,而且任何军队调遣都需要获得相关成员国的充分授权,即使是能够统率所有北约欧洲成员国军队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SupremeAlliedCommanderEurope),也仅有筹备军队的权力,而无对其发号施令的权力。为了应对军事危机而进行的地面部队调动,也需得到转移通道所在国的许可。例如,一个“高度戒备联合特遣部队”(VeryHighReadinessJointTaskForce,简称VJTF)通过铁路从西班牙奔赴波罗的海盟国,需要被授权使用法国、德国、波兰的国际标准轨和西班牙、波罗的海三国的宽轨,需进行两次换轨运输。事实上,北约尚无力举行旅级联合军事行动,这与动辄调遣师级部队的俄罗斯来说,在军事动员能力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基于不过分挑衅俄罗斯的决策底线,北约削弱或取消了一些能确保集体防御与对俄威慑的措施,例如,按照当前北约的部署计划,旅级军事装备被预先设置在距离潜在前线公里的地方,而冷战期间这个距离仅为公里,这就决定了北约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远在西欧的军事资源快速调配到地小兵寡的波罗的海盟国此外,北约取消了将网络攻击作为遏制俄罗斯的方式。

再次,北约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军援通道时刻面临俄白同盟的封锁。白俄罗斯是俄罗斯化解北约“双钳攻势”的关键盟友。正是由于得到白俄罗斯的鼎力支持,俄罗斯才能在北约凌厉的“双钳攻势”下获得反制的机会:一是俄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战略挤压线大幅前移,从而粉碎北约借道白俄罗斯为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提供援助的设想。二是能够随时对波兰发起快速攻击,不给北约留下早期预警的时间。三是获得了可以对亲美欧的乌克兰西部地区进行武力威慑的战略支点。就目前东欧战略形势而言,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与白俄罗斯的格罗德诺州形成掎角之势,能够东西夹击波兰与立陶宛的交通运输线,随时掐断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驻军的退路与受援线,使之一旦遭受俄军攻击,将面临外无援兵又无险可守的困境。

最后,波罗的海盟国对北约的集体防御能力心存疑虑。坦白说,波罗的海国家的自有兵力与北约盟国的驻军,都无力对俄罗斯西部军区进行火力覆盖。波罗的海国家缺乏战略纵深,面对外敌入侵难以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也使得北约无法对俄罗斯的军事活动进行预判并做出早期预警。由于缺乏强大的反击能力,所以当前北约并未做好应对俄罗斯入侵波罗的海地区的准备。事实上,正是因为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常规军事力量处于弱势地位,使得俄罗斯“先发制人”的战略能够有效维护突袭战带来的既得利益。北约向“两钳战略”的东部盟国派驻部队,其目的在于通过与东道国部队并肩战斗,以尽可能为北约赢得调兵遣将的时间。但北约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仅派遣四个营的兵力,既无法迟滞俄军的进攻,也难以形成对俄的有效威慑,反而让这些国家质疑北约的集体安全机制存在“重西欧、轻东欧”的倾向。因此,北约最为恐惧的是波罗的海国家遭受俄罗斯“闪电战”式的突袭,这将没有时间集结其他成员国的部队为其提供增援。不仅如此,北约还用适合远程危机管理的轻型步兵取代集团军,使之更难抵御以大量重型坦克为先锋的俄罗斯的“钢铁洪流”。这使得波罗的海国家担心当北约无力阻止俄罗斯侵占波罗的海国家时,会否选择将其抛弃,而集中力量维护西欧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瑞典和芬兰这两个中立国的存在,使得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对俄包围圈始终无法闭合,因此,北约对进一步加强与瑞典和芬兰的合作颇感兴趣。但是一些盟国,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担心,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的集体自卫原则,北约过度涉入瑞、芬等非盟国的安全事务,将会面临整体防务能力被削弱的风险,非但无助于增强波罗的海国家的自卫能力,反而会进一步引发俄罗斯的打击报复。同时,俄罗斯也看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约化”的威胁,于是凭借武力威慑迫使瑞、芬两国在潜在的冲突中保持中立,从而断绝北约将其作为战略纵深与海陆补给通道的图谋。

三、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反制措施

历史反复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国力衰弱的俄罗斯在核心利益地区,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武力拒止而非妥协退让来应对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波罗的海是北约东扩的力衰之地,亦是俄罗斯撕开北约包围圈的最佳选点。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面临来自美欧的经济制裁,国力受到较大削弱,无法与北约展开全面的地缘空间争夺,尤其是在巴尔干—黑海地区,北约全力出击的“南钳”攻势迫使俄罗斯采取了战略守势。但在缺乏战略纵深的波罗的海地区,俄罗斯强大的陆军与快速打击能力使其获得战略优势,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来迫使北约弱化“南钳”的进攻势头。由此看来,波罗的海是俄罗斯粉碎北约“双钳攻势”的突破口。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对北约的反制,主要包括从战略思想到具体实施的五个步骤。

一是坚持先发制人的核威慑战略。俄罗斯政府声称如果认为某国的军事演习已经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将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哪怕敌对方使用的是常规武器。一方面,俄罗斯的核武库是遏制敌对方直接入侵俄罗斯,以及干涉俄罗斯在其核心利益地区军事行动的有效工具,而那些部署了北约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或与北约保持密切军事合作的国家则是俄罗斯核打击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波兰、瑞典和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BornholmIsland)。例如,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后遭受美欧的制裁,就明确提及俄罗斯的核打击能力,以缓解外交压力。另一方面,俄罗斯看到先发制人的核战略能够在地区危机中破坏北约成员国的凝聚力。当俄罗斯发出进行核打击的信号时,就使得远离冲突区的北约成员国面临一个选择困境:是忠诚于集体防御义务而遭受被牵连的核打击,还是采取观望态度不介入波罗的海地区冲突?为了具备有效的核威慑能力,俄罗斯将其核武器操练整合进大规模的常规军事演习中,这使得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不得不忌惮遭受俄罗斯核报复的风险。

二是加快军事装备与指挥系统现代化。目前,俄罗斯正在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到年,整个军备改造费用将高达兆卢布(约合亿美元)。由于常规军备改造耗资巨大且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于是俄罗斯把更新核武器系统以及与海陆空军事单元相连的硬件设备作为优先项,这也是普京上台以来为提升俄军质量优势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尽管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集体制裁使其难以获得军事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技术,但经济制裁并不能完全动摇俄罗斯强军政治的决心。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叙利亚进行的军事实践,使得俄罗斯高度重视指挥系统、增强“情报、监控与侦查”(Intelligence,SurveillanceandReconnaissance)能力,进一步推动多兵种联合作战与后勤保障的深入整合,这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进行战斗集群的统筹调遣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增兵波罗的海地区。为了有效反击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军事试探与挑衅,俄罗斯国防部在年1月宣布成立第一近卫坦克部队(1stGuardTankArmy),并在与波罗的海国家毗连的西部军区新设四个旅级以上作战单元。即:第76空中突击师(76thAirAssaultDivision,人)、第15陆军航空兵旅(15thArmyAviationBridage,人)、第2特种兵旅(2ndSpetsnazBrigade,人)、第26导弹旅(26thMissileBrigade,人)。除此之外,俄罗斯还在波罗的海部署了其他主力部队,包括能够实施快速地面占领的第98空降师(98thAirborneDivision,人),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第海军陆战旅(thNavalInfantryBrigade,2人),部署在芬兰湾的第摩托化步兵旅(ndMotorRifleBrigade,4人),以及第9炮兵旅(9thArtilleryBrigade,人)等。上述部队都是俄罗斯军队现代化的佼佼者,其定位是执行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作战任务,做到能够快速占领一至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以赢得对北约的战场主动权。

四是构建反介入与区域阻绝武器系统。俄罗斯在西部军区、南部军区边境地带构建的“反介入与区域阻绝武器系统”(anti-access/areadenial,A2/AD)由多层空中防御、移动海上防御、陆海空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平台构成。该武器系统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是俄罗斯运用多层空间与本国军种优势,限制敌国军队在俄西部地区自由运动、对俄作战的新型武器系统。波兰和芬兰的东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全境都在A2/AD系统的覆盖之下,尤其是俄罗斯部署在加里宁格勒、圣彼得堡以及白俄罗斯的S-、S-防空导弹系统,是俄罗斯战区防空与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石,使得北约在波罗的海的所有空中军事活动,都在俄罗斯的打击范围之内。年1月,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M”(Iskander-M)短程导弹,能够有效突防北约在波兰伦济科沃(Redzikowo)的“宙斯盾”陆基反导系统(AegisGround-BasedMidcourseDefense),可在20分钟内打击北约在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空军基地、港口等核心军事基础设施。此外,一旦爆发冲突,来自加里宁格勒与白俄罗斯的俄罗斯地面部队可以迅速封锁连接波兰与立陶宛、仅有65千米宽的“苏瓦乌基走廊”(SuwalkiGap),断绝波罗的海国家从北约获得增援的陆上通道。目前,俄罗斯已经在波罗的海的加里宁格勒、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地中海的塔尔图斯港(Tartus)建立了多个“区域反介入圈”。

五是在波罗的海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俄罗斯军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使得其经常凭借军事活动来恐吓邻国,而在边境地区开展军事演习则是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军事演习在乌克兰危机之后达到顶峰,例如,年3月16日,普京下令北方舰队、西部军区空降师进入完全战备状态,俄罗斯军队以挪威、芬兰和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岛屿为假想目标,进行登陆作战演习,“布列斯特”号反潜舰在巴伦支海进行实弹演习,俄空军则在巴伦支海进行摧毁假想敌空袭的演练,同时加强俄军在新地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Franz-JosefLandIslands)的部署,以显示北方舰队捍卫俄罗斯国家安全的能力。年7月23日,为了回击北约在波罗的海南部举行的“波罗的海行动——”(BalticOperations)海上军演,俄罗斯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和白海开展了海陆空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包括核潜艇在内的上百艘舰艇参与其中,演习要求各作战部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部署,以能够胜任突发任务和临时任务,显示其大规模部队远程快速调遣的能力。此外,俄罗斯不断加强与白俄罗斯军队的战略配合能力。俄罗斯在西部地区开始推行民用设施军事化,进一步推进在战备期间的军民融合成效,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是无法比拟的。

由上所知,俄罗斯的国家战略目标是树立强盛大国的国际形象,而苏联时代留下的军事遗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当前俄罗斯与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呈现出“弱势均衡”,即俄欧在军事地缘领域的胶着对峙:一方面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北约,都受制于军事攻防能力不足的掣肘,进退两难,维持现状的意愿强烈;另一方面是北约部分成员国对俄罗斯军事进攻的畏惧心理严重,希望借助北约的集体防卫义务对抗俄罗斯的意愿强烈。在欧亚战略环境、北约和俄罗斯决策层的战略思维转变等新的因素出现之前,俄罗斯与北约在欧洲将继续维持这种弱势平衡状态。然而,在俄罗斯强大的军事综合打击能力面前,北约华沙峰会提出的“遏制+威慑”战略不得不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在北约防御力最薄弱的波罗的海国家,北约对俄的威慑何以为继?

四、北约强化波罗的海防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当华沙峰会聚焦于北约的威慑力时,就意味着北约悄然拉起战略回归的序幕。从当前北约在亚欧大陆的军事活动来看,其在所有方向上都保持着对俄罗斯的威慑,构建一张严密的包围网则成为北约未来最核心的战略举措。事实上,北约对俄“双钳攻势”已渐显成效,而面对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略突围,北约的当务之急就是填补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略投放能力短板,以提升俄罗斯对该地区采取突袭战略的成本。综合来看,未来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对俄威慑措施,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第一,向波罗的海成员国增派部队。北约峰会将焦点聚集在“保护华沙条约前成员国免受俄罗斯威胁”上,并进行一系列军事部署。一是在波罗的海和波兰派遣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军队组成的四个“国际营”,其中人的美军被部署在波兰东北边境的苏瓦乌基走廊(SuwalskieCorridor)附近。将“北约快速反应部队”(NATOResponseForce)扩编到4万人,从中选取精英组成“高度戒备联合特遣部队”,使其能够在两三天内到达东欧国家并执行联防任务。二是按照轮换机制在东欧盟国进行驻军和操练,鼓励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全力配合盟军入境,并开放民用机场、船舶、港口等基础设施供北约盟国使用。三是推动波罗的海国家进行军队改革,例如拉脱维亚废除征兵制而实行募兵制,打造能够快速反应的职业军队,而爱沙尼亚则通过改革义务兵役制来保持军事遏制力。四是成立里加战略司令部办公室,利用在拉脱维亚的北约“卓越战略通信中心”(StrategicCommunicationCentreofExcellence)对俄进行信息战,指责俄罗斯破坏地区稳定的军事行动,树立北约军事部署的防御性特征。

第二,拉拢芬兰、瑞典加入北约。尽管“军事非结盟”(MilitaryNon-Alignment)是瑞典和芬兰长期坚持的国防原则,但自冷战结束以来,瑞、芬两国的国防政策更加倾向于参与在欧盟和北约带领下的国际安全行动。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和俄罗斯在北极—波罗的海地区频繁的军事活动,迫使瑞典和芬兰开始讨论是否加入北约的问题。来自民族联合党的芬兰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AlexanderStubb)和来自瑞典族人民党的国防部长卡尔·哈格伦德(CarlHaglund)都公开支持芬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军事活动唤醒了瑞典人对冷战的恐怖回忆,因此大多数的民众支持瑞典加强与北约的合作。年3月25日,瑞典与北约签订《东道国支持协定》(HostNationSupportAgreement),从而使北约能够将部队部署在瑞典境内。如今,瑞典和芬兰已经被北约视为非常亲密的盟友和极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两国也是北约互助性倡议(PartnershipInteroperabilityInitiative)第三阶段——“增强机会计划”(EnhancedOpportunitiesProgram)的候选国,该计划旨在加强北约成员国在北欧地区军事演练的互助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和政治对话。

第三,执行“抵消战略”,破坏俄罗斯的反介入与区域阻绝武器系统。抵消战略是美国的核心国家战略,也是北约国家共同认可的防御思路,即通过发展先进武器来抵消敌对方的军事装备优势。反介入与区域阻绝武器系统是俄罗斯阻止北约介入东欧的重要屏障,其中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白蜡树”级攻击型核潜艇“北德文斯克”号是俄罗斯的杀手锏。为了阻止俄罗斯获得水下舰队现代化的优势,美国联合其他北约盟国,推动新型潜艇与反潜技术研发,构建以隐形潜艇、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P-8“海神”反潜巡逻机为一体的综合对抗体系,以“抵消”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装备优势,压缩俄罗斯的战略选择空间,持续强化北约在欧亚大陆的军事引领地位。

综上所述,北约东扩并未过多考虑东部盟国的安全需要,因为自冷战以来,北约已经不再是能够保障集体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工具了,当前,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美国提供操纵欧洲安全事务的机会。事实上,波罗的海地区曾经是美俄之间建立互信的示范田,如今却被推向东西方对峙的风口浪尖。然而,这并非完全出乎意料,因为从欧洲战争史的视角来看,这不过是欧洲地缘政治逻辑的昨日重现。如果人们执信于北约将向反恐、跨区域维和等领域转型,就无法理解波罗的海国家对随时可能被北约“抛弃”的恐惧心理。“离美国太远,离俄罗斯太近”,这是波罗的海国家挥之不去的地缘噩梦,也使之有理由担忧难以像其余26个盟国一样获得北约集体自卫权的庇护。北约从来都是美国军事制度霸权的基石,然而,每当俄罗斯“以超强硬对抗强硬”,北约东扩的触角就会迅速缩回到西欧、北美核心区。因此,华沙峰会框架下所讨论的对俄威慑与遏制问题,不过是一场随时准备“舍车保帅”的虚张声势。

编辑:李亚

亲爱的各位朋友,为了加强不同群体朋友之间的交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拟创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z/10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