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西线无战事》,但她仍凭借着自己的《奇想·天动》设计出了那个《字母表谜案》,让大家都确信她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年5月共读书4本,分别为: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字母表谜案大山诚一郎★★★☆
奇想·天动岛田庄司★★★★★
西线无战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全文共字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本书是笔者开设的第一期读书会的共读书目。在此也非常感谢所有支持我读书会的人。
岸见一郎是日本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专家,古贺史健则是日本以语录体见长的作家。两人的结合造就了这本书
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勇气为题眼,以获得幸福为主线,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逐步阐述这一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阿德勒的心理学派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革新,后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心理学流派中比较积极、易懂的一支,再加上通篇对话的体裁,进一步降低了阅读难度,是心理学、心理咨询或者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入门书籍。
②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本书,那一定是“勇气”。
下面我将用五个“勇气”来概括本书的内容,也就是作者想要赋予我们的
第一,不怕被讨厌的勇气。
即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必去寻求他人的认可。这亦是本书的题目,作者用了阿德勒心理学“课题分离”的理论去解释这一点:只要我们没有违法犯罪,没有影响他人的利益,即便你在睡觉前要检查遍闹钟,只要你自己觉得OK就是OK的,即便这有可能会被他人讨厌,但“讨厌你”他人的“课题”,你的行为则是你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去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③第二,接受真实自我的勇气。
以我三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来看,绝大部分人的烦恼,其核心都是不能接受真实的,有缺憾的或者平凡的自己。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又怎么能指望别人喜欢你呢?
进一步的,只有接纳平凡的自己,才能去悦纳别人。
④第三,改变自我的勇气。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会将很多事情定格于童年经验,而那些往往无法改变。阿德勒认为,这其实是人们在给自己设限——你将一个失败的事情归咎于某个不可改变的因素,这样就可以说服自己不作任何改变,因为改变的过程会很痛苦。阿德勒倡导目的论,认为凡事皆可改变,而且“总要有人先做出改变”当你自己开始改变的时候,就也会带动周围人一起改变。
⑤第四,追求幸福的勇气。
这是本书的终极议题也是落脚点。作者给出了幸福感的定义:他者贡献,即对他人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他者贡献是“主观贡献感”,即只要你自己觉得为他人做了贡献,就可以获得幸福。换句话说,这种幸福是你自己就可以赋予自己的,而不是靠别人给的。
⑥第五,保留差评的勇气。
即便本书的评价很高,但也一定有不少人不喜欢这本书。或不认同其理论,或觉得本书有鸡汤之嫌等等。
对于这些读者,我想说的是,你可以保留自己的差评,甚至是发表自己的差评,完全不需要为了迎合其他人而口是心非的夸赞本书。
因为用本书的观点来看,发表差评完全是“你的课题”,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⑦最后我想讨论一下如何区分鸡汤文和心理学专著的问题。
这实在是因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或自我成长的书,实在是太容易写成鸡汤了,市面上也确实充斥着很多标榜心理学的鸡汤书籍。
我以为,判断一本书究竟是鸡汤还是心理学专著,首先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基斯·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中提到的:
是否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是否发在了专业期刊上——的支持。
显然,本书的理论依据,阿德勒心理学属于这一范畴。
其次,我个人认为的一个判定标准是:有没有夹杂作者的私货和个人经历。
比如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虽然也阐述了他的科学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但几乎每章都夹杂了不少他竞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经历,这其实是大量注水的。
显然,本书通篇采用语录体,除了必要是例子外,再无任何注水。
⑧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字母表谜案大山诚一郎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它的豆瓣评分一度达到了9.5——没有任何一本推理小说能达到这个分数。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它的评分就已经掉到了8.2.
我也是在读的时候才知道,本书其实是大山诚一郎的出道作,本书共由四则短篇组成,其中第四篇是大家公认的“封神作”
而我在看完第一篇后,就确认这绝不可能是9.5分的水准,因为从文笔、人物塑造、诡计、推理都乏善可陈,甚至有不少硬伤。而9.5分,应该是没有任何瑕疵的水平。
我再看了下当初的那个评分,只有人评,我顿时明白了:这是再版刚刚推出后有人刷好评。
这里未必是作者本人授意,但确实很影响读者的心情和感情。
②公正的评价一下的话,本书的前三个短篇,也就是5分的水平,勉强上得了台面的诡计,被逻辑硬伤完全抹杀,实在让人一言难尽。如果单看第四篇,大概有8分的水平,没有硬伤,最后的反转也算精彩。如果将四个短篇放在一起来看,分数还能再加半分。
第四篇的终极反转,是建立在前三篇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体会到反转的精妙,就必须强忍不满读完前面的三篇,这种感觉就像餐厅推出的套餐里总要加上一两道特别难吃的配菜一样。
③综上,本书作为一位推理作家的出道作,足矣。
它的评分应在8.0-8.5之间。但这完全归功于第四篇。前面三篇是用乏善可陈的阅读体验换回了第四篇的最后一次反转。
但说本书是“神作”、“短篇推理小说的天花板”就不仅言过其实,甚至贻笑大方了。
我大概率也不会将本书推给其他人,因为前三篇的阅读体验太糟糕了。
④本书的第四篇是以绑架案为基底的——这类推理小说并不多见,在我看过的推理小说中,好像除了大山诚一郎的另一部小说集《诡计博物馆》中的第一篇之外,再没别的了。
反倒是有些电视剧中会有类似桥段,如电影《消失的爱人》,《我的危险妻子》的第一集,《毛骗》第二季的番外篇。
从这少数样本中我们可以发现,绑架案之所以写的少,是因为不好写。因为能设置诡计的无非两处:钱怎么拿走的,绑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绑架犯是谁。而绑架犯的人选,也无非就是人质自己、被敲诈者、被敲诈者的仇人(朋友)、警察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讲。第四篇将绑架目的作为核心诡计,因而很好的隐藏了绑架犯的身份,确实将绑架案写出了一些新意。
⑤“谁说一百万不足以引人行凶,一个亿才足以使人举起屠刀呢?只要算准了人心,钱财再少也足以引发杀意。”
奇想·天动岛田庄司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作者岛田庄司在日本有“推理之神”之称,他是新本格派旗手,“建筑类推理”开创者,绫辻行人、我孙子武丸、西泽保彦等新本格派著名作家的提携者和导师…平心而论,他也的确是在世的最优秀的推理小说家之一。
本书是吉敷竹史系列,岛田的“五神作”之一(另外四部为《占星术杀人魔法》、《异邦骑士》、《斜屋犯罪》、《北方夕鹤2/3杀人》),和《异邦骑士》一起,被认为是最接近他最高成就《占星术杀人魔法》的书。
在我看来,实在是因为《占星术》的诡计太过空前绝后,本书无法相比,其他方面本书可称是岛田最优秀的作品,和其他世界顶级小说也有一比。
岛田对推理小说的贡献,不仅在流派、新人、诡计等方面,还贡献了几个专属词汇。
②比如“岛田流”:专指以岛田庄司为代表(或者开创)的杀人手法。特点要想实现这一手法或工具造价甚高,或凶手身怀绝技,或需依赖一系列巧合,总之就是极其复杂,甚至只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
也许你会问,那不就是不可行吗?进一步说,在推理小说中连杀人手法都不可行,那不就是硬伤吗?
诚如此,为何岛田庄司还能有如此高的声誉呢?
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专属词汇“天谜地解”了。
一位网友将推理小说的谜面和谜底作为标尺,以谜面是否宏大、吸引人,谜底是逻辑严密、出人意料,大概可以将所有小说分为四种类型:
天谜天解:《希腊棺材之谜》埃勒里·奎因
天谜地解:岛田的大部分作品包括本书
地谜天解:《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地谜地解:没有看的价值
如果光是这样来看,还是不能说明岛田为何优秀。但他的“天谜”的“天”,不是“天上”的“天”,而是“天花板”的“天”。以至于即使是“地解”,也远比一般小说高明。
③我们来梳理一下本书的“天谜”:
昭和32年(年)的一个暴风雪之夜,在北上的列车上出现了一个跳舞的小丑。之后小丑在卫生间开枪自杀,众人发现时小丑尸体边摆满蜡烛,然后尸体当众又开了一枪,而在列车长关门,30秒后又开门时,尸体消失不见。
之后,早些时候卧轨自杀并被搬上车厢的无头尸体自己站了起来,甚至在追赶列车长,后来这具尸体亦不知所踪。
然后列车外一片鲜红,众人听到了如无数昆虫振翅般的嗡嗡声,列车因不明原因出轨,死伤十几人,有人看到了巨大的白色巨人,巨人甚至有血红的双眸。
这还只是本书的初始谜题——不,已经不能叫谜题了,应该叫谜团。
以我将近本推理小说的阅读经验,我没读到过比这本书还悬疑、离奇和宏大的谜团了。
说这是天花板级别的谜题毫不为过,科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天解”,哪怕是有些瑕疵的解释,只要能把以上所有谜题都解释得通,本书就足以封神了。
④何况本书的亮点不仅在于“天谜”,它还有着极优秀的社会派内涵,可说是本格派与社会派完美融合的集大成之作。
我觉得一本好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应该是让读者看完后在一般推理小说能带来的惊讶、赞叹等情绪之外,还有一层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有过这种感受的,除了本书,还有三本(我还没有读过宫部美雪和森村诚一)。
《白夜行》东野圭吾
《消失的十三级台阶》高野和明
《砂器》松本清张
《白夜行》是我推理小说的入坑之作,但随着我读推理小说越来越多,它在我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回过头来,我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或者勉强算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离神作或者9.1分的豆瓣评分还差的远——本书被东野的粉丝称作“无冕之王”——因为从来没获过奖。为啥没获过奖?那不就是水平没到获奖的水平嘛。
《消失的十三级台阶》则对日本的死刑制度有极详尽的介绍和极深刻的思考,但推理成分还是有所欠缺。
《砂器》则是社会派创始人松本清张的代表作,毫无争议的社会派天花板。对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这一话题的思考让人肃然起敬,警探西荣太郎的调查和推理丝丝入扣,叙述性诡计骗过了不少读者,而真相揭开时,那种悲剧感也让人扼腕叹息,而所有的这一切,还要再加上松本清张大师级的文笔的加持。
⑤我认为,《奇想天动》具备了《砂器》的一切优点。
我甚至从本书中找到了不少《砂器》的影子
比如初始谜团都是发生在列车上——《砂器》中也有尸体在火车轨道上被发现,还有一位貌美女子在车上把白纸撕成碎片扔出窗外——但这种程度的谜题显然不能和本书相比。
比如都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战情绪。
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都有很大的年代跨度。
都是双线叙事,侦探都是警察,都详细描写了警察的探案过程。
都巧妙的点了题,也用了象征意义。
甚至岛田庄司很少见的特别注重对风景,人文的描写——这是松本清张的写作特点。
岛田在本书中的文笔明显强于其他书,但和松本这样的一代宗师相比终究不如。
但还是我刚才所说的,天谜的魅力无人能敌。
⑥岛田描写主人公吉敷在得知关键线索时兴奋得不能自已,在得知真相时的痛苦,在凶手被揭穿真相时全身颤抖等反应,也是我作为读者当时的反应。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时,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过了三个小时,但内心还是不能平静,真的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现在的我对这本书和岛田都充满敬意。
⑦“为了查明这些真相,我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见过很多人,也走过不少路,但是和你的经历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我现在对你非常感激,很高兴自己能和你做过的事产生关联……我不会婉转地表述,也不明白自己为何感动,只觉得,所谓的人类实在是不简单…”
“可能是整个昭和时代日本人所犯之罪,甚至是今天仍在继续制造的罪孽吧!而上天就是要身为警察的他注意这点,好好予以把握和揭露。”
“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之中,面对遇见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完全明辨黑白,只是这样而已,请别再打扰我。”
西线无战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说到“西线无战事”这个词,我最先想到的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英法两国在西线和德国形成的“静坐的战争”,只有那几十天才是真真正正的“西线无战事”
而二十多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地狱”之名曾震慑着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以至于英法在二战前仍沉浸于畏战情绪,对纳粹德国一味绥靖。
②雷马克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年发表本书。次年本书被美国改编为电影震惊世界。年,雷马克移居瑞士。年,希特勒上台执政,本书被纳粹列为禁书——被禁的理由我们已经知道了。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打响,雷马克流亡美国并在47年入美国籍,年因病去世。
③可惜的是,雷马克笔下的主角保罗没能像他一样挺过战争。
年8月,一列德国运兵火车徐徐开赴西线。车窗内挤满了士兵。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都在其中。他们的心情或有不同,但大多数人都无比确信他们会在几周后成为胜利者。
但他们不会预知这场战争释放的杀伤力。他们以为他们会像父辈或祖父辈一样英勇地与敌人搏斗,却不知昔日的战争,无法与由重炮、飞机、潜艇、坦克,以及毒气和喷火器构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相比。
据统计,一战共计16,,人死亡
其中士兵9,,名
平民6,,名
共计21,,名士兵受伤(或致残)
共计万至1亿人受到战争伤害。
④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本书,我会用“平淡”和“混乱”
平淡是指本书用非常平静寡淡的语气描述着无比惨烈的战地情况,不加任何修辞和描述性语言,平静到冷酷和麻木——而这恰恰是上过战场的士兵的心理,否则他根本无法在战场上生存。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变得冷酷、爱猜忌、无情、满怀仇恨、残忍粗鲁——但这样很好,因为我们正缺乏这些特质。假如不经过这场训练,就直接把我们送进战壕,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疯掉。”
⑤混乱则是指,我读到最后也没搞懂主人公究竟隶属哪个部队,在战场的哪个位置,执行了什么任务,参与了什么战役,被哪支部队打败。
这不怪作者,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有多少士兵能知道这些呢?他们在战争中不过也是任人驱使罢了。
⑥这本书时常让我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我没看过书),时刻让我想起龙文章对乡亲们大声呼喊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王翰的凉州词我四岁就会背,但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其背后的慷慨悲壮。
据电视剧的弹幕说,在书中主角团都战死了。
死得很不悲壮,死得轻于鸿毛。
就和书中的主角团一样。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⑦我在中学历史和各种纪录片中了解到的一战,一直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
战争中没有正义的一方,而且所有战士都非常狂热。
直到我翻开,读懂了这本书。
一场遭遇战让他们折损过半,他们却因意外地能够获取两倍食物而高兴。
保罗和战友为躲避敌军炮火躲进坟地,结果很多人又葬身于此。
保罗中途休假,面对父亲乡亲好奇的提问不胜其烦。
他们对女人的渴求(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二战时蒙哥马利会提出增派女护士)
保罗在战壕中遭遇敌军,果断将其杀死后又不甚后悔……
我觉得我,包括很多“业余战争爱好者”都太天真了。除了战争狂人,还有谁会喜欢战争呢?
⑧让这本书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放大的,是作者写这本书,和我读这本书的年代。
本书写于年。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因为以作者为代表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一战亲历者,战争创伤者,他们如此苦心孤诣的反对战争,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仅仅十年之后,还是作者所在的国家挑起的二战,规模和伤亡又远超一战。
我一直认为,学习历史,一定要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
我无法想象,年的德国人、欧洲人在经历过一战,又看过本书后,当他们迎接二战时是怎样的心绪。
⑨他们一生无名,清白无辜——假如我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姓名,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忧愁,或许我的感动会有目标,会转为同情。但现在,我只感到他们身后芸芸众生的痛苦、人生可怕的愁绪和人类的冷酷无情。
一道命令就能让这些沉默的身影变为我们的敌人,或变为我们的朋友。某张桌子上放着一份我们无从知晓的某人签署的文件。于是本该遭世人蔑视、受到最高制裁的罪恶成了我们持续多年的至高目标。
小王子本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