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结局 >> 正文 >> 正文

凌晨三点的铁轨上,躺着一具脸被砸烂的无名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21/5/30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http://m.39.net/pf/bdfyy/

本文约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上文说到,5月12日凌晨,东京的蒲田车站发生了一起骇人的虐尸案。

受害者三木是个退休的老警察,平时乐于助人,从来没有和别人有过什么冤仇。凶手和三木在酒吧里亲切交谈后,在酒里下了药,把他带到偏僻处,扼死了他。然后,凶手将他的面部砸烂,把尸体丢弃在了铁轨上,试图将三木的死,伪装成被列车碾过的意外。

因为凶手是随手捡了地上的石块来毁尸的,所以他的衣服上理应沾有大量的血迹,但并没有人目击到那么一个形迹可疑的人。

这是让负责此案的今西警探始终想不通的一点。

他推测,应该有人暗中帮助了凶手,让他有机会换掉衣服,隐藏自己。可惜,这个推论一直没有被证实。调查停滞不前,今西警探陷入绝境,直到杂志上的一篇随笔引起了他的注意。

今西打电话给杂志社,询问杂志中提到的那件事是否有真实的原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又指着文章里的某句话问道:“‘这是今年5月碰上的一件事’……具体来说,是发生在哪天呢?”

对方告诉他,是5月19日。

一个大胆的假设浮现在今西的脑海里。但在获得实质性的线索之前,今西不打算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任何人。他默默打包起行李,开始购买车票。

那个年代,警察的调查工作基本上还是靠腿。

没有监控,没有那么多的科技支持,有的只是警察们一次又一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实际操作起来,难的不是“假设”,而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求证”。最后能够破案的线索,或许只有那么一两条,而在此之前的大部分线索,最终都会指向死胡同。

人在死胡同里转悠久了,就会陷入虚无。如果一桩案子始终没有告破,这种空虚的感觉或许就会跟随自己一辈子。越是有经验的老警察,越想减少这样的遗憾,也就越懂得锲而不舍的可贵。

今西警探费尽周折,就是为了搭乘文章中女孩乘坐过的同一趟列车。在文章的描述中,女孩沿途往外抛洒着某种碎屑,仿佛某种天真的游戏。但今西觉得,这个举动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单纯。

他打开了车窗,密切地注意着列车经过的站点。离那桩案子过去已经有三个月了,窗外的山岭也呈现出夏季的景象,草木茂盛,风景秀美。今西忧虑地望着外面郁郁葱葱的绿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女孩抛洒的那些碎屑,还有希望找到吗?

通过杂志社那边获得的线索,今西推断,那个女孩深夜往车窗外抛洒碎屑的地点,大概是在这些车站之间:盐山——胜沼,初鹿野——笹子,初狩——大月,猿桥——鸟泽,上野原——相模湖。

从这一堆站点的名字可以看出,抛洒的地点并不集中。

女孩抛洒碎屑也是时断时续的,难以判定她具体抛在了什么位置。更何况,经过了三个月的风吹雨打,它们是否还在原地,也是一个极大的疑问。

唯一的希望是,这些地方都是山区,罕有人迹。铁路又不像是寻常的道路,一般也不会有行人踏足。既然现场被破坏的可能性比较低,那么今西警探也就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机会。

现在,他已经下了火车,站在盐山车站的铁轨边。征求了站长同意后,他开始沿着铁轨寻找碎屑的痕迹。天气很热,铁轨很长,站长一再嘱咐他,要小心过往的火车。

今西心里清楚,这次调查肯定谈不上轻松。

但真正开始搜寻,他才意识到现实比自己想的还要残酷。

他本以为,这些碎屑是白色的,在绿色的草地上就会比较显眼。他只需要紧紧盯着枕木之间的地面和轨道两旁的草丛,总能发现一点端倪。但从行驶的火车上往外丢东西的人,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铁轨边有纸片,有碎布,有空瓶子,有吃过的空饭盒……还没走出米,今西的精神就已经被杂物干扰得有点涣散了。

从零零散散的垃圾当中,寻找那些小碎片,真的有希望吗?

但既然费尽周折地来了,他总不能不尝试一下就空手而归。于是,在烈日的炙烤之下,他一步一步走完了第一段路程,除了差点中暑,一无所获。喝了口水,第二段路程的巡查又开始了。

站长说得没错,来往的火车很多,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带起一阵凉风,但车子开走之后,静止下来的空气,比之前更为闷热。今西脚步沉重,越来越觉得这次调查可能又进了死胡同。铁轨仿佛向着无限远的方向延伸,嘲笑着他的异想天开。

现在支持着他往下走的,只有那一股不甘心放弃的信念了。铁路在山间蜿蜒,在前方不远处穿入了一个山洞,两侧都是断崖斜坡,唯有山洞中的隧道可以通行。即使是白天,隧道里的光线也不算充足。今西走到隧道口,正要继续前行,摸了摸身上,却发现自己忘记把手电带来了。

看来,不得不折返了。就在他有一点灰心的时候,隧道入口旁的草丛里的某个东西忽然吸引了他的注意。

今西警探的胸口宛如被猛击一拳。

找到了!

草从里的那几个小碎片,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今西费了所有精力要寻找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捏起一角,把其中的一个小碎片捡起来,举在自己的面前端详。

那是一个看起来略有些脏的暗黄色碎片,仔细看材质应该是某种棉织品。经过这么多天的风吹雨淋,布片已经变了颜色,但那上面分明有一个类似染上深褐色颜料的斑点,虽然只有一丁点,却看得清清楚楚。

今西又捡起来一片。这次的深褐色范围更大。他的眼中充满了喜悦,继续一片一片捡起它们,把它们放在自己手头的空烟盒里,暂为保管。看起来,是隧道无形中为碎片的保存提供了天然庇护。只要能找到第一片,后续的搜寻工作也就变得更有希望了。

从日出到日落,今西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徒步走了36公里,踏过了那个女孩抛洒碎屑的所有路段,最后终于收集到了13块碎布片,它们有的沾有污渍,有的则比较干净。但从材质看,都属于同一件浅灰色的外套——这与目击者看到和死者三木一起去酒吧的年轻人的穿着相同。

布片上深褐色斑点的鉴定结果出来了。

那些都是人血,而且和三木的血型一致。

现在,今西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在此之前,他一直思索着处理血衣的方式。如果凶手真的有帮凶,那么帮凶也有可能替凶手处理了血衣。血衣是重要的物证,埋起来或藏在家里,都有曝光的可能。如果要烧毁一件衣服,即便躲起来偷偷进行,也会产生焦煳的怪味,惹人注意。那么,有什么办法才能不被人注意地处理血衣呢?

比如……化整为零?

杂志上那篇随笔所描述的内容,刺激了时刻在思索的今西的大脑。

他大胆推测那些碎片可能就是被剪碎的血衣,但无凭无据,光有这样的脑洞显然是不行的,今西也不能贸然动用整个警局的人力为自己的一个假想而去拔光铁轨两边的杂草,筛出所有的碎屑。

他只能靠自己去验证假设。

碎布片的鉴定结果振奋了所有人,今西当然更加喜出望外。他的调查工作终于要走上正轨了,现在只要找到火车上的那个女孩,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凶手了……

但那时候,车站并没有乘客的身份登记信息,时间又过去这么久,同行的乘客又不认识女孩,找人也就没有什么头绪。调查又一次卡住了,寻找碎布片的所有辛劳,仿佛也都化为乌有。

只能写信联系手写记录的时代。

直到某个公寓里发现了一具女孩的尸体,今西警探才意识到,他们一直在找的那个人,就在眼前。只可惜,她已经无法再吐露任何一点同伙的信息了。

女孩叫里枝子,是某个剧团的工作人员。

现场调查显示,她死于自杀。

在她的遗物里,今西警探发现了那个用来装血衣碎片的小手提箱。专栏的作者有一点写得没错,火车上的女孩的确是孤独的。她没有留下遗书,但抽屉里有一本经常写的日记。日记里都是一些悲婉的倾诉,字里行间,提到的都是自己无法在阳光下拥抱的恋人。但里枝子工作的剧团里,几乎没有人知道她在恋爱的事实。从里枝子的日记里看,出于某种理由,这段恋情不能见光,她卑微地爱了那个男人三年,为那个人“做出了牺牲,还要保持某种殉教般的欢喜”,但这种痛苦绵绵无绝期,让她不堪重负。

在今西看来,里枝子的秘密恋人,应该就是虐尸案的凶手,为了帮助他,里枝子不得不半夜登上列车,把剪碎的血衣撒向窗外的虚无。她或许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之后的几个月里,无处不在的新闻报道,必然让她意识到了真相。

她爱那个男人,却也无法承受内心的自责。或许这就是她选择自杀的原因。

就算到了生命的尽头,里枝子依然爱着那个躲在暗处的男人。

所以,她的日记里,对那个男人的名字,一字未提。

孤独的女孩。

看上去,今西警探的工作又一次回到了原点。

他的脑海里有种隐约的预感,如果里枝子的秘密恋人,有着无法曝光的恋情,和必须维护的形象,那么,死去的三木是不是也知道他的某个秘密呢?三木本来的旅行计划里,并没有东京这个目的地,他是怎么忽然决定改道的?如果顺着三木生前寄出的最后一张明信片,前往三木旅行的最后一站,是不是能找到更多的线索呢?

越来越多的假设,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今西的眼前铺开。

看来,他又该出门了。

阅读《砂器》的过程,是一场奇妙的体验。

读者跟随着今西的视角,不断逼近真相,却又不断走入僵局。

火车上的女孩,只是众多线索之一,这部分情节,也只在书中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今西和凶手,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在页的小说篇幅中,往复周旋,直到最后一刻,所有的线索才串在了一起,将震撼的真相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砂器》最初是在报刊上连载,追更的人数无比庞大,最终连载了两年才宣告完结。出版后,也是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轰动。但这厚实的页数,难免也会让很多新读者望而却步。

我的两个朋友也阅读了这本小说,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一个朋友看完之后很是愤慨,吐槽:“没用的屁话太多了,警察也太逊了!”

而另一个朋友的评价则非常有趣,我这里单独摘一部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不停浮现出一个很不恰当的词:命悬一线。

命悬一线,不是指书中生死未卜的角色们,而是指整个案子的调查过程,始终都靠着一口气吊着,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无法告破的僵局。但这种非常真实的破案过程,在现实中有可能是经常会出现的,确实太难了,太慢了,不够新奇,也不够刺激。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的命运也是“命悬一线”,差点儿就会被读者放弃。最终案子能告破,可见警察的信念和执着。作者是在涓涓细流中,给读者展现了汪洋大海。”

确实如此。

我自己读《砂器》的时候,也差点在第三、四章左右的地方放弃阅读。因为出场的人物实在太多太杂了,线索四面八方涌来,而我们就像是书中的今西警探一样,不断吸收着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或许现实中的查案也是如此,就像今西在铁轨两边寻找碎布片一样,你想要的东西,往往藏在一堆垃圾瓦砾之中,光是为了找到它,就已经耗尽了精力。把有用没用的东西放在一起,串成一个完整的案情,更是难上加难。为了看明白人物的关系,我做了几页的笔记,把案件的一些关键线索列了出来。正是在这样模拟办案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了隐藏在汪洋大海背后的草蛇灰线。

你能在东野圭吾的一些作品里,同样感受到这种氛围。比如《新参者》里挨家挨户拜访目击者的加贺警探,身上就流淌着和今西警探一样的血液。而这种将人物铺展开来,又用一根细细的线索串在一起的方式,《白夜行》里东野的演练,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东野圭吾觉得松本清张影响了自己的创作,并不是客套话。

虐尸案的真相和后面的故事,请原谅我不再在这里一一展开。

毕竟,《砂器》的故事,亮点不在于解谜。如果单纯寻找刺激的阅读体验的话,《砂器》确实不作为我的推荐书目,但你如果想要沉浸式感受下60年代的日本,在所有条件都很简陋的情况下,像今西警探那样的老警察是如何一步一步破案的,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如果你对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有更多的兴趣,你或许还会发现,这本书的明线写的是今西的破案之旅,暗线写的则是战后日本社会对自身的反思。新与旧,死亡与重生,过去与未来,一切的寓意,都已经藏在封面的俳句之中: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

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

凶手到底是因为什么理由,才对退休的老警察三木下此毒手呢?书名中的砂器,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大胆猜想。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去小说里小心求证(笑)。

如果你们喜欢今天的更新,请点赞和在看继续催更吧!

我是带你在书屋漫游的Alice,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的书目,也欢迎发到评论区,说不定下一期我们共读的书,就是它。

主稿:Alice;质检:天空;审核:鲁鲁修;排版:CC

配图来源:pixabay、《砂之器砂の器?()》《砂之器砂の器?()》《我们的存在》《仲夏夜惊魂》豆瓣电影

推荐阅读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