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有一位很传奇的化学家,他的名字叫舍勒,全名是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WilhelmScheele)是他开启了近现代化学研究的大门,然而在当时因为没有发表过学术文章而不为人知。
18世纪的化学实验室,与我们的现在不同,这种不同之处不仅仅是仪器上的天壤差别,安全准则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差甚远,对于我们不准在实验室里面吃东西的要求来说简直是背道而驰,在哪个时候的化学家基本上都喜欢亲自“品尝”一下自己做出来的东西。
这简直是一个要命的操作,我上大学那会,想在烘箱里面烤红薯都被老师骂还想不想活了。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千万不要在实验室里面烹饪食品,也不要用烧杯喝水,最好不要在实验室里面随便吃东西,做完实验立刻洗手,安全第一。
18世纪的化学家们应该是把自己看作美食学家了,这不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就这样被化学家们给尝出来了。一位俄国化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将自己实验室里的东西都舔一遍,然后发现了一种比蔗糖还甜的白色晶体,后来把这种白色晶体命名为糖精。当然你可以想象他伸着头在实验室中,一个一个的品尝实验试剂,就好像有人在后厨偷偷吃东西一般。
还有一个印度人,是一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的研究生,他硬生生地将导师说的“test(检测)”听成了taste(品尝)“,居然勇敢地舔了一口他的实验品(要知道,他当时在做的可是剧毒的杀虫剂啊)。好的,他成功地做出了比蔗糖甜倍的甜味剂——三氯蔗糖。
再比如,舍勒。
舍勒对食品和药物行业有不小的影响。早年,他在水果和树莓中发现分离和提纯酸的方法,也发现了牛奶中的乳酸。舍勒对油脂、脂肪也做过大量的研究,并制取了甘油,就是那种最经典的保湿剂,全世界化妆品里添加最多的成分。爱美的姑娘们都应该感谢舍勒!
舍勒从14岁就开始在药店做学徒,在学习制药之余,也专研化学知识,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天赋建立自己的一套学习体系。后来跟着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贝格曼学习,甚至帮助贝格曼解决了很多问题。
早起舍勒研究的对象知识可食用的无毒物质,不知道是否是这一时期养成了品尝化学品的坏习惯。直到年,舍勒在研究氟化钙(萤石)的时候发现了氢氟酸,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量制取氢氟酸的人。随之他发现这种特殊的物质竟然能腐蚀玻璃,于是亲口尝了尝这种气体,不仅如此还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这种物质气味奇特,但并不讨厌,味道微甜,使嘴角发热,刺激舌头”。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不是口中发苦。要知道氢氟酸气体有剧毒,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倒下,不仅如此他还尝过更厉害的:
氢氰酸
看过东野圭吾一个著名小说《白夜行》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东西。舍勒在研究普鲁士蓝的时候,成功从普鲁士蓝中分离出氢氰酸,他描述了这种液体的颜色、气味,还品尝了氢氰酸的味道。但是他奇迹般地又活了下来。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还因为他喝过砷酸铜绿色溶液,而被世人认为这是一种无毒的染料了,据说拿破仑的行宫中就有大量的砷酸铜染料。(拿破仑真是惨啊!又是使用铝制碗筷,又是房间里都是砷酸铜的。)
舍勒在他不足38年的一生中完成了近千个实验。他短短的一生为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jj/1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