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我们发起了
“晒出你的”读书日活动
邀请济南广大家长和学生参与读书打卡
此外我们也与长清中学合作
给高一9班、10班开设双师阅读课
鼓励大家读一本喜欢的书
并写下读书笔记
以下是入选的优秀笔记
快来欣赏吧~
1.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是一片翠绿Aboutcontent阅读书籍:《复活》2.中国史Aboutcontent阅读书籍:《中国史》3.人性与道德生存与死亡Aboutcontent阅读书籍:《人间失格》4.且听风吟静待花开Aboutcontent曾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题记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第一部作品,即处女作。不长,对于村上来说,创造这部作品的原因是“想在那里建造一个能使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简洁的“房间”,使村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爵士乐酒吧老板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相对于《风》(简称)这部作品,我想,概括为“巨大而凌乱的关于夏天的回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说是回忆,是因为在《风》中,主人公“我”来回忆他八年前发生过的故事,但这些多年以后回忆的往事对于“我”来说,也只能被当做醉后的呓语。
一、风吟
《风》讲述了村上春树20岁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我”在暑假期间,带着学潮的疲惫,倦鸟归巢后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村上将自己化成两人,来回忆他逝去的青春:“鼠”和“我”。
“鼠”的家庭是极为富裕的,但他却厌恶“有钱人”,甚至包括他的父亲。并且“鼠”在孤独中爱上一个女孩,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其孤僻的令人绝望。在《风》中“鼠”就代表了青春时代迷茫的迷失自我的典型人物。而“我”是一个来自东京的大学生,14岁时发高烧后,变成了只把心里话说一半,与他人永远保持着距离的人。
“我”与“鼠”喜欢在“杰氏酒吧”中喝酒聊天,老板“杰”是一个40多岁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常常给“我”和“鼠”开解心事。一次“我”和往常一样在酒吧中喝酒,在上厕所时,发现原来的地面上的积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烂醉如泥的女孩。“我”与“杰”商量后,由“我”来将女孩送回家,并照看了她一夜。女孩醒后认为“我”侵犯了她,她发现自己身上一丝不挂,赤条条的。“我”告诉她事情的原委,并且自己“什么都没做”衣服也是她自己脱的,自己还怕其酒精中毒照看了一晚上。但女孩只是毒刺般说了句:“倒还蛮体贴!”自从这次,在“我”和这个女孩不清不楚,纠缠不清的关系下,展开了一段似无而有的的短暂恋情。
《风》在讲述“我”与这个女孩的故事时,还穿插着“我”的心理活动和“我”经常收听的广播电台,还有的就是与“鼠”的闲聊。整篇文章脉络并不清晰,这同其他小说大不相同,《风》是像拼图一样的,它随意的在书中自由拼凑,组成了抽象的文章,但在每一节与每一节之间,又仿佛连有千丝万缕的丝线一般,不容舍弃。
在《风》中的那个女孩是体现“我”的重要人物。她左手少了一个小指,是儿时不小心卷入电动清理机所导致的。而她表现出的就是“我”无时无处不在保持的距离感。对于“鼠”也是如此。在文章后文,“鼠”变得抑郁反常,曾无话不对“我”说的他这次却一字也未向“我”提起。“我”对于“鼠”的这种状态感到反常,便去问“杰”但他却说让“我”自己去问,待到“我”返回时,“杰”问:“说了?”“说了。”但其实“鼠”并未跟“我”透露什么,而“我”也明白,便不再追问下去。
或许对于村上来说,之所以自己在《风》中分饰两角,正是因为“鼠”就是村上青春时代的缩影,迷茫不知道方向,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无法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而“我”则是村上明白自己的缺陷,为了不打搅别人,所保持的“极度个人主义”。而“我”这个角色所表达的就是:不能告诉你我对于生活的困惑之处,也无法让你了解我的孤独与痛苦,所以我只能借由描述我和我周围的人的生活,让你体会这些,而如此,也不过是在最深的黑暗里传来隐约的风声,转瞬不见。
这些和第一节中说的一样“没有任何添枝加叶之处”简直像“一览表”。《风》共有40节,每一节都像独立的个体,但又像是冥冥之中带有丝丝联系——便是独属村上春树的“距离感”。
二、距离与孤独
村上用他独特的,带有距离的笔表达了当代人们的生活风格。《风》中村上借虚拟的美国作家哈特菲尔德之口如此说道:“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与距离。”心理话说一半,不想跟别人交心,留下的一半就是距离感。村上的著作中,大部分小说人物皆是如此,欲言又止,而又充满心事。村上在距离这方面不仅仅体现在小说人物中,在语言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般的小说,语言文字都是与作家挂钩的,语言即作家,作家即语言,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他们被压在一个大抽屉里,不管从中拿出什么,都带有作家的体温。让人读起来紧张不安,被压得喘不过气。而村上却一反常法,他将语言与自身刻意的保持一段距离,自己就像隔岸观火一样远远地看着语言自身组织、搭建成型所叠加而成的建筑物,甚至采取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态度。
我在初三接触《风》时,更是大为不解,为何一定要刻意的保持这种令人读之不解的距离感呢?到后来上高中后,这个疑问便不解而答。正是因为村上深知,在现代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或隐痛,难以诉诸语言,正如《风》中第一节所言:“直言部位是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违,直率的言语就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在这个意义上,距离就是理解,是温情,是关心。这是男主人公“我”一贯的做法和姿态。
《风》中体现“我”的距离感主要是和那个“断指女孩”的故事中:“我”在杰氏酒吧中将一个喝得烂醉如泥的女孩送回家,陪这个赤身裸体的女孩过了一夜。这时的“我”仍旧执着于距离:“我最大限度的张开手指,从头部开始依序测其身长。手指挪腾了八次,最后测到脚后跟时还有一拇指宽的距离——大约一米五八。”实际上“我”却是保持了距离,尽管同醉的不省人事且一丝不挂的女孩同躺于同一张床上,但“我”“什么也没做”不仅如此,对于女孩的内心世界,“我”也无意介入,尽量拉开距离。例如女孩后来骗“我”说去旅行了,实则并未去,而当女孩问“我”是否“想听真实的”时候“我”则故意岔开话题:“去年啊,解剖了一头牛。”女孩很快就明白了:“什么也不说就是。”“我”便是通过这种佯装漠不关心的态度来表达他特有的关心。
但是,如果只能通过这种“保持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关心,那未尝不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崩坏,一种悲哀,一种矛盾。
《风》中贯穿全文的主线,便是“我”与这萍水相逢的“九指姑娘”的十八天恋情,两人的关系也因为“我”刻意保持的距离感,而变得十分微妙,就仿佛只是简单而又分寸的触碰、甜蜜又适可而止的依赖。其实说白了,不仅仅是小说中,现实中的人们也时常会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萍水相逢一般,就像流浪者的短暂集聚。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村上通过寡淡如水却又暗含深刻意味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久别重逢、心有灵犀的错觉,是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错觉。尽管“流浪者”并不清楚彼此的经历,但在某个时刻,似乎大家都是知己,一字一词便可达到心照不宜的效果。
这样的距离感对一些寡言少语、与“世俗”都保持隔断的人来说,那就是“心照不宣”因为这种距离感的保持方式便是以“终结交流”的方式来表现无法被说或不愿说出的感受,对于这类人来说,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也就是现代情侣之间常说的“给对方互相留一点空间”。
说白了,现在的社会是极需要距离感的。现在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苦衷与隐痛,如若“打破砂锅问到底”,试想,换做是谁恐怕也不会好受。这不仅是关心,更是种礼貌,是一种懂事理,明事理的表现。
当然,这的确是片面的,因为刻意的疏远,会让那些“热情如火”一般的人潜意识的感觉:这人是不是有孤僻症?是的。距离除了带来孤独、空虚和寂寞,它本身就是一种焦虑和不知所措。
对于距离这事每每当我捧起《风》时,总会觉得相比较于“村上距离”,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总让人感到凄凉与寂静,或许,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克制,敏感和距离,背后所反映出的其实是无可名状的孤独和找不到生活意义的空虚。这是多么悲哀啊,因为这种距离感刻骨铭心、撕心裂肺,却又无可奈何。
我又何尝感到例外?也许,我之所以钟情于《风》不过是村上春树先生所描绘的距离感很安静,很温柔,它轻柔细腻地拿捏了普通人心底某些柔软存在,让读者有一种舔舐的伤口的共鸣.......
三、听风
就风本身而言,我个人拙见认为其有三种含义:1、短暂的,稍纵即逝的。2、轻的,无重量的。3、不可察觉,触摸不到的。而《风》中的人们我想也是如此。
《风》中充满着任何青年人都有的对于青春逝去的感伤,如同“我”一样,八年的经历与故事,也仅仅存在于那寥寥几张稿纸上面,除此之外,无人能证明青春存在过,就是那样一个充斥着海潮的气息,洗发水的柠檬味儿香气,路面烤焦了的柏油味儿,还有那女孩肌体的触感的夏天中,青春来了,走了,没留下什么,只是怀念与希望罢了。
我始终都会这样认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一个是数字,一个是人的感情,而后者更甚于前者。《风》中所体现出的感情并未体现出爱情,有的只是孤单与疏离,或许这同日本那样紧张且发展快速的社会因素有关系,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生计所忙碌。就像是那“断指女孩”,认为“我”侵犯了她,但并未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喊天哭地,而是问“我”:“几点了?”“九点了。”“没时间了,你也快回自己家吧。当然,有家的吧?”她这是要赶去上班。
其实,到头来想想,《风》中没有着重的去描写家庭,或许,对于“我”来说,最具有亲情感的恐怕是“杰”,由此观之,《风》所要可以表达出的也就是一个人的境况,是空虚的,同时也是安静的、自由的、孤单的。其实里面的每个人都在和孤单作斗争——各种孤单,各种不被理解的痛苦,然后不断地被黑暗的时光吞噬掉。但是,村上也曾在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中这样说道:“哪怕再黑,再厚,它的背面也是闪闪发光的。”若天有情,愿世人走出暂时的阴霾,与黑暗斗争,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风》中,最为吸引我的,便是那若有若无、似断实连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那“断指女孩”。“我”与她莫名其妙的谈了恋爱,即便没有人表白。“我”与那个女孩聊心事,吃牛排,听唱片,最后,毫不察觉的离开,这也许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弊病吧。就像是“我”睡过的那三个女孩一样,到最后,“我”竟记不清她们的样子甚至连名字也忘得一干二净。这可悲,更可叹。
“说白啦”,《风》通篇讲述的便是“无疾而终的浪漫”和《风》的第38节最后处说的一样:“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最后,再提一下那位“断指女孩”和“我”的三个前女友吧。这是极隐喻的,在日本,抬起尾指代表着“我爱你”,而那女孩失去的便是左手的尾指,之所以选择辞去工作一去杳然,恐怕也是因为她早已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了吧。
再说那三个女孩,她们在村上以后的著作中其实都有所影射,在我初看《风》时便觉得朦胧的熟悉,后来才发觉:第一个与“我”分道扬镳,有可忘记的理由的那个女孩,也就是村上在后来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的里泉;第二个给“我”留了纸条说我是“讨厌的人”的女孩则是《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樱花,最后一个吊死的法学专业的女孩,也是我最为感伤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
四、尾
它无法捕捉却又无处不在,轻盈散谈,又叩击门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阅读书籍:《且听风吟》5.云是鹤Aboutcontent阅读书籍:《草地上的云朵》6.《白夜行》读后感Aboutcontent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题记
我有一段时间很迷恋悬疑小说,于是找来了东野圭吾和蔡骏的几本书,蔡骏的书我看了两本,分别是《生死河》和《玛格丽特的秘密》,怎么说呢,他的书有一种很奇妙的吸引力,无论你是如何的善于思考,都不会猜中结局,而且它会在冥冥之中一点一点的指引你往下看,蔡骏的逻辑思维很强,文笔也丝毫不逊色,我很喜欢他的书。
但是相比之下,东野圭吾在我心里要更胜几分,在我看过的他的书里面,除了《解忧杂货店》比较温馨,他的大多悬疑小说总能给人一种绝望。
《白夜行》是我至今为止看过的第六部东野圭吾的作品,也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一部很难归类的推理小说,这里面有破案和推理,也有绝望的爱情和守候,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斗。但不管怎样,东野圭吾成功的塑造了雪穗这个孤傲冷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物形象。
这本书里面所写的两位主角,都是肩负着悲惨命运的人物。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雪穗竟然惊人地主导了这一切的发生。而且比起“共生”,我觉得雪穗与亮司更像是一个人的正反面,互为因果。至于被无数人讨论着的“爱”的问题——生命的最初,那肯定是爱吧。至于后来,与其说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我倒觉得那更像是一种孤注一掷,因为别无选择,只能紧抓着这唯一的信仰。
《白夜行》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两遍,第一遍的时候特别震撼,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凄美的爱情。白夜行三个字已经成了一种黑暗绝望的象征,东野圭吾以超人的才华营造了一个无比缜密晦暗的社会大网,错过一行字就可能错过了最关键的链条,书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无法挣脱的命运之路。
其实“侧面描写”是文学中的常见手法,但整部书完全采用侧面描写法,古今中外独此一部!因此才有了“说不尽的白夜行,看不够的白夜行。”雪穗和亮司算是青梅竹马,亮司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女主雪穗,对于雪穗这个角色,我一开始真的是特别恨,自己小时候经历了性侵之事,为什么要把身边一个一个的那么好的朋友也推向深渊?我觉得她长大之后,很多事明明可以不用做。她完全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
还有很多细节的部分,我感觉自己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但是看完这本书对我影响还挺大的,就自然而然会害怕雪穗这种女人,试想,如果身边有这种存在,该有多恐怖。
寒假时间宽泛,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此次重看,我发觉东野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佳作。全书貌似写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实则都是紧紧围绕主人公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展开,然而全部采用了第三者的视角,关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几乎完全没有描绘,十九年的历程,写出的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的细节,需要读者自行想象和拼凑。
《白夜行》混淆了本格派和社会派的边界,相形之下,连《嫌疑人x的献身》都显得有些刻意,相信《白夜行》也是东野的妙手偶得吧,之后连他自己都很难超越。其绝望而离奇的故事因时间的间隔而显得愈发沧桑复杂。虽然有很多缺点,比如前半段节奏失控、人物情绪塑造够不上气氛营造、语言不够精致、个人风格也仅限于故事层面等等。
但是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其悬疑的营造方式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除了这两个苦大仇深的人物间无望的爱情是十分震撼人心的,但是通过他们所表达出来的爱的珍贵以及人性的绝望才更耐人寻味。
从一开始看似的波澜不惊,到后来的急转直下,即便已经很容易猜到两个最重要人物的交汇,东野圭吾都有条不紊的按自己的节奏走。大概中间的部分不自觉的就对人物有了感情,对桐原与雪穗的排斥,在桐原那句“人生就是在白夜里行走”突然有了感触而改观,可后来很快又因为情节发展淡忘了。在我以为雪穗的魔鬼形象已经不可动摇的时候,在离最后一页只薄薄几张的时候,最初的真相还是让我张大了嘴。雪穗这幅模样的原因,比我能想象到的只深了一层,却指数级的增加了我对她的理解,解释了这种扭曲,即使我依然同样厌恶她而后的作为。结局没有那种期待的“大快人心”,却又是最合理的一种无奈。
雪穗虽然从小被母亲卖给变态大叔,但她用自己的聪慧和狡诈活得风生水起,对于犯罪部分,与其说是她心态扭曲不如说是本性所使,其实她说她活在没有太阳的底下,却有亮光代替了太阳,我不认为这个亮光是代替她杀人犯案的桐原,而是她自己,那种哪怕抢夺,会让人遭遇不幸也要努力生存下去的态度,比起其他女性她遭遇最惨,但是她也是最有独立精神的人,相比其他为了爱情盲目受害的女性,她却毫不在意。所以她有一种跟其他女性截然不同的光环,虽不择手段,却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该书翻译的文笔比较质朴,但是气氛营造得很好。故事是一段段阶梯式地进行的,如果剥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连主角也是从整个气氛构架起后才渐渐浮现的。小说看起来很顺畅,也没有一般推理小说的那种强烈的紧迫感,而是一种幽幽地如同灵魂一般的存在感贯穿整部小说。
故事并没有给出什么方向性和指示性,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提问,人内心如同黑洞深不见底,究竟它的极致在哪里。故事并没有一直强调“白夜行”之类的主题用词,只是由女主角一次浅浅地道来,更多的是后半段笹垣警官对他们用枪虾与虾虎鱼的比拟。黑夜与白天,仅仅是一瞬之间,相隔的却是本质的区别。人最害怕的也就是光亮的太阳不再升起……
第二遍看完之后相当平静,就像东野圭吾在书中的文字一样,客观冷静宛如一条冷冷的长河。但回味一想,又觉得心里有千言万语却被不知名的东西堵住无法畅怀。网友评论里说得很好,一个人为了夺取,而另一个人为了赎罪,为了他们心中仅有的爱而编织出一张张魔网。最后那句她一次也没有回头给我震撼最大。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坚如磐石,同时也没有喜乐悲伤,幽灵般存在而已。没有回头的雪穗让我们读后感到更多的是悲凉和无法言表的心痛,差点忘记了她们杀了很多人。
没有专心看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女人已经变得冷漠无情,可给我的感觉却是:正因为如此,越是冷漠就越是在乎,她不是没有情感,也许她觉得全世界都是亏欠她的,但她唯独亏欠亮司,她必须要代替他活下去。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淡淡的一个表现之下蕴藏着什么样复杂的心情。
其实我很希望有一天他们俩能走在太阳下,手牵着手去看夕阳。而不是在黑暗中不择手段的谋生,虽然知道那一天已经来不了了,但还是希望最后的雪穗能够宛如新生,迷途知返。总之,看完这本书,我对结尾的后续有很多种遐想。
阅读书籍:《白夜行》我们为以上入选的同学邮寄去了小礼物
这是我们的一份小小心意
谢谢同学们分享了如此精彩的阅读收获
现在的后浪们确实了不敌~
希望你们的读书之路能越走越远~!
活动背景
4月8日在长清中学校园内
新东方一对一牵手公益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新东方济南学校读书人公益小分队
借助紫藤花助学服务中心的公益力量
成功与长清中学达成合作
将借助“线上双师课堂+线下教研支持”模式
对长清中学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帮扶
为高一9班、10班的学生
提供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定制课堂
在签约仪式当天
我们的语文志愿者教师也去了
和两个班的同学们顺利面基
阅读课的新世界大门
就此打开~
让有些事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让有些事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充满希望
新东方济南学校读书人公益小分队
一直在路上~
END扫码加入读书打卡和同学们一起坚持打卡
多阶小奖励等你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