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罔极Sir电影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在中国,继村上春树之后,红成现象级的日本作家,似乎只有一个——东野圭吾。迄今为止,这位“推理小说天王”已出版近百部小说。本人读过十二部。依我看,这十二部小说中,有三种(部)不同类型的作品,堪称“完美”。《白夜行》——社会派推理的一座高峰。其光芒并非犯案手法的诡谲,更在于从病态的日本社会中,逐渐剥开深受其害的个体命运。她的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没有回头《嫌疑人X的献身》——本格派推理经典名作。真正的“完美脱罪”。让法律无可奈何。没看过的可能要问:这不是教唆犯罪吗?抱歉,真正的完美,往往要伴随莫大的牺牲。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第三部不是推理小说。它虽拥有同样精奇的脑洞,却不像上述两部作品那么悲伤。相反读完以后,仿佛被灌了一大碗醇香的鸡汤(褒义)。愿你所得过少时,不会终日愤愤愿你所得过多时,不必终日惶恐温暖,沁人心脾。现在,万众期待与质疑中,由它改编的电影终于上映——《解忧杂货店》作为原著粉,看这部电影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奇妙有两点。第一:相对于三百页的原著而言,影片虽有大幅删减,但结构却并不乱。而我们知道,原著的结构,堪称精绝。事情要从无名杂货店,以及彩虹之家孤儿院说起。p.s.以下内容无重要剧透,可放心阅读小波(王俊凯饰)、彤彤(迪丽热巴饰)、阿杰(董子健饰)是三名孤儿,对彩虹之家孤儿院怀有浓厚的感情。听闻企业家张晴美(郝蕾饰)要将彩虹之家拆迁,三人愤愤不平,便入侵张晴美家大肆破坏。砸爽以后,逃跑过程中,三人来到无名杂货店避风头。这家杂货店,除了贩卖杂货外,还有两个功能——解忧人生困惑,类似于广播电台的情感热线。将烦恼写成信,投递进牛奶箱,过些天就会收到解忧爷爷(成龙饰)的回复。年,小男孩浩博(董李无忧饰)心生叛逆,便将画作投进牛奶箱,求解忧爷爷帮助。与父母不睦,是浩博的明线。暗线,是他无比崇拜的MJ(迈克尔·杰克逊),被指控性侵儿童。原著中,他崇拜的对象其实是TheBeatles(甲壳虫乐队)。但,电影改成MJ,反而更为合理、使人信服。虽然解忧爷爷劝浩博,不要和家人分开,但因MJ的被指控性侵,让浩博对成人世界彻底失望,由此走向一条无可挽回的歧途。浩博离开父母,一个人逃避度日,最后来到彩虹之家。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动因合理,情节推进流畅。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设计,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它的艺术指导,韩寒说——我们做了比较多的改编无论是里面的歌曲人物的表演还有人物的设定更接近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可惜……这么细密的编排,还是救不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奇妙”是,它的的确确用剧本设计,还原了原著的精巧结构,让人体会到东野圭吾的神之脑洞。第二个“奇妙”,是它只体现出结构,可作品应有的感觉,及演员的演技,几乎不复存在。就像一颗苹果,外表鲜红、规整、圆润,却无滋无味。怎么说?多年以后,在彩虹之家长大的浩博,改名成张默(秦昊饰)回到故乡,打听到自己父母的悲伤结局。他懊悔自己的离开,痛哭不止。秦昊的表演,是影片为数不多,勉强(没错秦昊也只是勉强)算有演技的段落。但还是很明显,秦昊并没能让情感爆裂。换句话说:他用力很猛,可我却没什么感觉。整个戏下来,都很像在“演”,而且像被逼着“演”。还不止秦昊一个。片中所有实力派演员(李鸿其、董子健、郝蕾),都看得出在展现演技,却很难看到情感流动。其余角色,更不忍直视。杂货店的另一个功能,是——让书信时空穿梭。也就是说,年投进牛奶箱的信,会出现在年的杂货店。彩虹之家三人组,发现这个秘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不!知!道!因为他们毫无表情。牛奶箱前,毫无表情。读信,毫无表情。弹琴,毫无表情。仰望高处,这么文艺的动作,迪丽热巴是怎样诠释的?抱歉,还是毫无表情。我不是在黑迪丽热巴。如果一部电影里,其余人物演技全部在线,唯独其中一位表现不佳,那可以黑。比如《绣春刀》的刘诗诗。再比如《绣春刀:修罗战场》的杨幂。以一己之力降低影片水准,当然可以黑。但《解忧杂货店》的锅,迪丽热巴没法背。早在上映前,王俊凯就在圣诞版预告片中,为影片定下了一个主题——僵尸电影。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如此欢快的歌曲,是怎样唱出浓郁僵尸感的?不得而知。整部片给我的感觉,就像王俊凯这首《铃儿响叮当》。单调,无趣,死气沉沉。但这个锅,王俊凯也没法背。同样毫无演技的,还有他——李鸿其,文艺片出身,金马奖最佳新人,台北影帝。即使在商业片《缝纫机乐队》中,他和周冬雨组成的龙套CP,也几乎抢尽大鹏跟娜扎的风头。但在本片,他饰演的秦朗,也只能适应环境,摇身一变成僵尸。想在北京打拼做音乐,却被家庭不断施压。理想与现实的取舍挣扎,让他无法看清路途,寻求杂货店的帮助。回信出现了……这封回信,或多或少要影响他的命运,所以此刻他的心情理应忐忑不已吧!然而,我想多了。和迪丽热巴、王俊凯一样,他取信时,毫无表情。读信,毫无表情。弹唱,毫无表情(或者像喊麦哥一样用力过猛)。迷茫,毫无表情。无奈,毫无表情。最不可思议的是——当父亲告诉他,要勇敢追求理想,别被家庭所累时,他居然能毫无表情地流下泪水(多半是眼药水)。用个恰当的比方:本片中多数角色,都像被吴亦凡附了体。平庸,空洞,乏味,干枯,一成不变。还是那句话:像被逼着“演”。除了她——迷途的汪汪(陈都灵饰)。影片到后半段,只有她的出现可称亮眼。能看出来她是谁?《左耳》里,傻白甜的小耳朵。陈都灵一改往日画风,从清纯跃至风尘,却无违和感。霓虹灯下,俗艳,美丽,忧伤,颓废。眼神都在传达某种隐喻。将九十年代社会底层女性的内心,演绎得颇为到位。一张动态图对比,高下立判——在我看来,影片13位主演里,陈都灵是唯一一个演技全程在线的。但影片的根本问题,其实不在于演技。更在于过度还原原著。有人可能要问:还原原著,难道不是优点吗?不是……因为过度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视听艺术、画面艺术),与文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好的改编,应保留原著的气和魂,再用视听语言将其展现出来。举个例子,同为日本暖心作品的:《情书》。《情书》的小说开头,是这样描写——渡边博子参加了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仪式藤井树的父亲正站在墓碑前讲及他儿子生前的点滴“博子?如果阿树多留一点时间便好了。”三年前的事就像在眼前当时,她跟阿树正准备结婚就在婚期之前,阿树参加了一个攀山探险旅程山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探险队改行一条少人使用的路在一个陡坡,阿树失足坠下悬崖假设庸才来改编,第一个镜头会先拍纪念仪式,再让藤井树的父亲展开叙述,然后画面切到博子的回忆,众人遭遇风暴……故事还原了,意境呢?如若这样拍,我何不去读原著?我们看岩井俊二,是怎样把那段文字用视听语言展现出来的——主人公博子,出场两分多钟,没说一句话。她先躺在雪地许多秒,仿佛已经死去一般,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光色渐亮,雪花渐渐飘落在她身上。忽然,她睁开眼睛,大口猛烈喘息。这时候,我们察觉到——哦,原来她没死,只是忘了呼吸。她站起身。我们看到她身穿丧服,隐约感觉到一些东西。她动手抖落掉身上的雪。这雪很多,可见她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沉浸在往日的思念与回忆里,一动未动。接下来,是一个手部特写。她想攥住什么,却又时而松开。她想把手松开,却又放不下,悲伤涌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她仰起头,望向天空,仿佛在感受什么,绝不只是感受雪花的温柔。现在,我们把之前从镜头里,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丧服、放不下、悲伤涌动、思念到忘记呼吸。原来,她仰望天空,是在寻找、感受她那已经逝去的爱人。最后,是一个全景。荒茫的雪地上,她踱步前进。随着镜头推移,我们看到前路是俗世的房屋群。至此,影片没出现一句台词,就让博子在深沉的悲伤和思念中,与远在天国的爱人告别。当然,如果不借助我的解读,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懂,说不出来它在表达什么。但正如姜文所说:你没看懂,并不等于你没看见。这就是视听语言的魅力。博子的情绪,此时已植入到你的潜意识,使你在潜意识里达成与人物的共情。换句话说:岩井俊二只用两分钟,且没用任何台词,就已将博子这个人物立住,且完美展现出原著的故事和意境。这才叫电影。而不像《解忧杂货店》的庸才们,用大量对白把故事讲出来——其实父亲快要退休了家人一直想让我接班可我不想放弃我的音乐梦想说出来的梦想,能有多大重量?从形体上,《解忧杂货店》确实很大程度将原著还原。结构严谨,从三人组进杂货店,到解忧爷爷的去世,再到张晴美收购孤儿院,使影片形成一个时空闭环(不剧透)……但实际上,这样的还原太过平庸、笨拙。就像把一部小说,精简成情节梗概,再做成音频朗读。故事犹在,意境全无。虽然梦想是要有的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回家也不是坏事如果说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像一碗高厨熬制的醇香鸡汤。那这次的庸才改编,则像快餐店的勾兑饮料。大口喝来,好像差不太多。但细细一品,就不是那个味。更重要的是——它没营养。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1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