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高黎贡山》 ——新浪名博怒江新鲜旅小记 文/雷立刚 1 传说 在经久的传说中,遥远神秘的怒江,有一道神奇的月光,即便白昼,它也照样明亮,而夜晚,它更是无限妖娆,令夜晚敞亮。 古人说,怒江境内虽是穷山恶水,但勤劳勇敢的各族山民,不畏艰险,在大山深处生生不息,这种人性中不屈服的顽强精神,终于感动了上苍——山路崎岖,地势陡峭,所以上苍垂怜,给了怒江一枚神奇的石月亮,让夜晚明亮,先民们在白夜里行走,终于从远古一直走到了今天,走进了文明,走进了幸福。而那曾经的穷山恶水,也化做了今日源源不断的能源与旅游资源。 出于对这个传说的向往,我参加了这次新浪名博怒江新鲜旅。 我以为传说大多不可信,怎么可能在白天看到耀眼的月光?没想到,这一次,传说却是真的。
2 昆明 年12月15日中午,从成都出发,一个小时就飞到了昆明。 那天十分晴好,飞机离昆明较近之后,飞得不高,下面的地貌山川清晰可辨,视野里全是起伏的群山和红色的土地,看不到大面积的平地,较之以成都平原的丰饶水土,昆明似乎在农业上先天处于劣势。 然而,从下了飞机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昆明乃至云南,在旅游上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首先闪耀在云南人身上,他们的热情爽朗,是云南旅游最好的“软黄金”——那天,由于我所乘坐的国航航班工作失误,我本人已经到了昆明,但托运的行李却居然还在成都。 在我投诉之后,国航将我的行李,在晚上的航班中运到了昆明,那时,已经夜晚11点,昆明机场的运送人员本已下班回家,由于我第二天就要去怒江,因此,机场工作人员又特意从家里回到机场,开车将我的行李送到城里,于深夜1点,交到我手上,这样的敬业,感动了我,使我对昆明人由衷生出敬意。
3 从昆明到怒江 12月16日清早,我们就从昆明启程,沿着高速公路,经楚雄、大理,奔赴怒江。 去云南之前,我并不知道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去怒江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一个州,竟然能会聚如此多的不同民族。 怒江州里的独龙族、怒族,属于怒江独有的中国特少民族,而怒江,则是在全中国范围内,民族族别成份最多和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这个如此显著的特征,我认为,可以作为怒江旅游品牌的一个推广的重点。 中国地大物博,这句话,不仅在新疆、西藏、内蒙等大面积省区感受强烈,即便在面积不算大的云南,也时刻有这种感受:我们从云南地理中心位置的昆明,到了西北区域的怒江,竟然足足开了一天的车。
4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名官员从卫星扫描图片中发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奇观,从此引起全世界的 但在怒江,“三江并流”还制一种喝酒方式,甚至可以说指代一种生活方式——热情好客的怒江人,用三个人同饮一杯酒的豪情,诠释着“三江并流”在地理之外的人文涵义。
5 上刀山下火海 关于爱情,关于信义,人们常常用“上刀山下火海”,来表示矢志不渝、情比金坚,然而在怒江,“上刀山下火海”不仅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也是一种写实:16日傍晚,经过一天的疾行,抵达怒江州府“六库”之后,我们先是喝了“三江并流”酒,然后见识了真正的上刀山下火海—— 自古以来,傈僳人便用这种粗犷热烈且有些惊险的方式,纪念传说中的英雄——英雄在白夜里穿行,赤脚踩过刀面如履平地…… 两根碗口粗、20多米高的钢管耸立在场子中央,近百把钢刀架成梯状依次排开,代表五种神力的五色纸花挂在梯子两边,如同鲜花盛开的天梯一般,一路直伸向夜空。钢刀凛冽的银光,映射着寒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白夜? 这一次,掌管仪式的“掌师”是一个六十余岁的傈僳族老人,束着镶嵌贝壳的腰封,穿着传统的傈僳族服装,踏着古老的锣声鼓点,走向凛凛“刀山”和熊熊“火海”。 他先是捧着用蒿枝和纸符泡着的“圣水”开始敬各方神灵,而后踏着音乐,纵身跳上刀山,布满青筋的赤手握住了刀刃,满是老茧的赤脚则踩着青锋,一步一高,一高一险,怕上了“刀山”的高处,白色的衣服与月光溶为了一体,在半中闪动。 “但是,我们这里的白夜,指的却还不是这个。”当地的一个老者,微笑着对我说。
6 四声部合唱 依然是夜晚,见识了真真实实的上刀山下火海,我们的车在向导带领下,开到了高黎贡山脚下,这是怒江西岸山麓上一个叫百花岭的傈僳族村寨,小小的寨子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南茂教堂”,教徒们以演唱傈僳语无伴奏四声部、多声部见长。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特意盛装做了表演。 那阵阵委婉动听、和谐温暖、发自肺腑的歌声,仿佛是从天上飘来的仙乐,大部分是由世界名曲组成,使您感到多么熟悉又那么遥远的旋律。正是他们将这些歌曲用傈僳语无伴奏多声部的演唱方式,唱响全国。曾经,在中国电影节期间,他们以一首《友谊天长地久》倾倒观众,获得演唱金奖,并第二届中国国际合唱会上获得奖,被称誉为“天籁之声”…… 多声部合唱在怒江,有着悠久的传统,是以傈僳族的“摆时”、“优叶”、“木刮”为代表,一般以对歌的形式进行。吟唱时,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并随着节拍欢快自如地摆动腰身,其乐融融。领唱词一般至少两句,多为四五句不等,合唱一律唱最后两句,是属于少见的多声部原始复式音乐珍贵遗产。它以即兴唱、诗韵浓、词句对仗工整、大量采用比喻手法和两个声部以上组合的特征,具有比喻形象、隐喻巧妙贴切、节奏明快、顺口入耳的民族特色,打破了外国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中国无多声部音律的定性。 而如今,在大南茂教堂,以傈僳族多声部合唱为根基,与基督教外来民族文化的传播相结合,形成了以无伴奏、原汁原味、优美动听的四声部合唱。这个成员全部是怒江州傈僳族农民的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团,曾参加、年两次国际合唱节,以优美动听的世界名曲合唱引起了轰动。 这次,我们如此有幸,这么近这么真切地亲耳聆听到了这天籁之声,那何止是声音的合鸣?分明还是真诚、善良、美丽、坚强的合鸣啊——台上的每一个合唱者,她们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是最真诚和善良的光芒;她们衣着并不华贵,比起大城市里的女郎,她们简单朴素,但却那么美丽;这些全是农民的歌者,生活在如此贫瘠的大山上,但她们那由衷的幸福感,在歌声里弥漫开来,让我深深明白,幸福与坚强密不可分,幸福的人往往都是坚强的,而坚强之后,往往会迎来我们的幸福…… 听着她们的歌声,看着她们如花笑靥,我竟然有些恍惚起来,仿佛魂游天外。那些合唱的女孩子们,唱着唱着,她们的笑容象花一样绽放开来,我忽然感到,我们这些城市里的人,生活条件远比他们好,却有那么多的不满足,在纷扰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反而不如她们幸福。那么,我们到底错在了哪里? 这半山腰上的教堂,是简陋的,山巅上的月光从教堂的窗户里透进来,一切仿佛如梦似幻,我又问陪同我们的那位当地老者,这应该就是白夜了吧,老者笑笑,依然摇头。看来,我只有继续追寻那传说中的“白夜行”了。
7 高黎贡山 我一直相信,人喜欢上一个东西,可以是从听到它的名字开始的。 高黎贡山,在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山脉的名字时,我觉得我就喜欢上了它。没有理由,或者,有某个神秘的理由,但我不知道而已。 出于对这个名字的喜爱,我还特意查了它的由来——高黎是景颇族一个家族名称的音译,“贡”为景颇语,是“山”的意思。高黎贡原意为“高黎家族的山”,后来的汉人按自己的习惯在“高黎贡”后加又加“山”,最后形成高黎贡山的名称,“高黎贡山”最早始见于唐代著名学者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 地理意义上的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里最西部的山脉,北连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岛,无论是在气象学还是生物学上,都具有从南到北的过渡特征。高黎贡山北段位于西藏境内,称伯舒拉岭,山体作北偏西走向。进入云南贡山县后,称高黎贡山,呈南北走向。 我们之后几天的行程,就基本上在高黎贡山脚下,陪伴着怒江一路前行。 我们眼前的怒江,是一条被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夹峙着的颜色幽蓝的河,大山的挤夹使这里形成了一条多公里的峡谷。峡谷相对高差达-米,多呈"V"字形,江水就从这"V"字的尖底部流过,两边尽是平均坡度在40度以上的大小山梁和峰脊。 怒江峡谷,如同大地母亲胸前那深深的乳沟,然而却不带有丝毫色情的暗示,她端庄地横亘在那里,述说着大地母亲的丰饶。而高黎贡山,则是那隆起的乳房,它同样也不带有任何情色的暗示,而是以神秘与挺拔,寓意着大地母亲的不可侵犯。
8 记忆之城 知子罗是一座记忆之城,它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拔米处的山梁上,是曾经的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 直到年,怒江州府才迁往六库。知子罗逐渐衰微。 年,有地质预测说,知子罗上方的山体可能滑坡,于是,碧江被撤销县制,归并到泸水和福贡两县。知子罗县城被拆除一半,剩下的一半成了一个镇,最后又变成了一个村。如今,这个村的常住居民仅有几百人,年轻人大都搬迁到山下或外出打工去了。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全世界都在进步,惟独知子罗,却在不断退缩? 然而,正是它的这种退缩,却成全了它。如果知子罗和其他城市一样,随着时代不断前进,那么,今天的它无非是无数个现代城市中的一个,如今千篇一律的城市是如此的多,你即便走过,也会迅速将它们忘却,但知子罗不同,它因为退缩而成了一座记忆之城,所有的时光仿佛都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下子凝固起来,预测中的山体滑坡迟迟未来,而这座城市去已经风干成为了过去时光的一个标本。
9 丙中落 沿着整条怒江穿行,我时常都会想起一句话——“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然而,一路北行,靠近怒江大峡谷的尽头,水势在某一处却忽然婉约,出现了一个舒缓的大弯,这就是怒江第一湾。 过了怒江第一湾,很快,眼前出现了宛如仙境一般的一个小镇,她的名字叫丙中落。 如果只是看这风景,而不考虑一路走来的行程,我会以为这是瑞士阿尔卑斯山麓的小镇。 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小镇啊——银妆素裹的卡娃卡波雪峰,像一条银色的巨龙腾空延绵,巍峨苍郁的高山从四面将她环抱,两条溪流如洁白的哈达,飘在她的胸前。怒江像一位激昂的歌手在她的脚下歌唱。孜丹湖却似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点缀在她的眉梢。 田园、农舍、寺庙、草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她的周围。好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美景。 这就是云南最西北面的一个乡镇——丙中落。 她美得如同一个传奇,美得如空谷幽兰,美得仿佛不真实,但是,这一切分明又如此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激荡着每个人的灵魂。
10 石月亮 那天夜晚,在丙中落,恬静的乡村之夜,我们和热情的主人一起,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唱歌,一边饮酒。 虽然是冬天,云南依然不算很冷,清亮的月光穿过稀疏的树枝,洒在藏家客栈的坝子里,也撒在我们的肩膀上,四周果然明如白昼——火光与月光,让夜色一点也不阴沉,而是充满了宁静与希望。 在这样的月夜,良辰美景,与世无争,不是我一直所渴望的吗? 直到第二天返程,再次经过怒江边上的一段,车停在了某一处,老者指着高黎贡山的某一处,对我说,你看,那就是我们怒江人白天也能看到的月亮。 我看过去,只见那高高的高黎贡山峰巅,真的有一个天生的石月亮,它实际上是一处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当地人告诉我,那洞虽然远看着很小,但其实,洞深百米,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亮光的石洞,它仿佛从开天辟地起,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 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那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甚至还需要一点运气,否则,根本无法接近它。 我们行程匆忙,自然是只能远远地观望了,我看了一阵,而后独自走到怒江边的石栏杆旁,那里是看石月亮最好的去处。旁边有个简单干净的小卖部,一个怒族服饰的小姑娘,正在小卖部前织布,小卖部的小音箱里,正反复放着一首钢琴曲,我一听,十分诧异——竟然是德彪西的月光曲。
我很吃惊,问小姑娘怎么会有这个碟子。小姑娘用流利的汉话告诉我说,半年多前,有个法国游客,经过这里,看着石月亮十分着迷,向她们小店借了根板凳,在这里坐了两天,每天看着石月亮发呆,他回国后,给她们小店寄来了这个CD碟,说,是关于月亮的最好的曲子,配得上这石月亮的风景。 我朝前走了几步,手撑石栏杆,立在那里,遥远处是白昼中的石月亮焕发出的异彩,脚下是怒江滚滚的波涛,耳畔则是《月光曲》轻盈的旋律—— 当德彪西那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的旋律反复响起,我仿佛看到了梦幻般的月华。和弦的反复,使月光蒙着淡淡的悲伤,接着,速度轻快的声音急促地奏响,则又让我仿佛看到月光在空灵地闪烁…… 在这雄奇的怒江峡谷,在这白昼里的石月亮的照耀下,我的灵魂终于仿佛离开了沉重的肉身,空灵地在白夜里穿行,明月当空,四野空无一人,而那浮动着的融融月光,辐射每个角落,柔和地笼罩了万物,也笼罩住我,如同大地母亲的拥抱…… 我知道,从今以后,我将永远记得怒江,永远记得这永恒的坚如磐石的月亮…… (全文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dy/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