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盏清香的茗茶,氤氲的气息里弥散着一位知天命的成功者娓娓道来的“人生玄机”。
其实都是再朴实不过的言语,要努力,要付出,要热爱,要自律,读完却又意犹未尽,期待着下次心境浑浊之时再度翻开。
松浦弥太郎的书每每读完都仿佛能从凡尘俗世中抽离那么一瞬,得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感受,进而对生活也产生热爱与向往。也难怪他被称为“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
《松浦弥太郎的工作术:应对未来世界的34项使用技能》当然是一本讲工作的书,但在松浦弥太郎看来,工作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是相当大的一部分。
在第一章第一小节:工作就是让自己成为有用之人中,他写到:
我认为工作并不是一种个人喜好,而是一种把自己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因此不要过于纠结自己想做什么,而是要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我们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他人获得幸福。只要记住这一点,就能够对工作做出正确的选择,每天的工作方式也会发生变化。(P7)
在第二章第二小节: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方法中,他写到:
在休息日,没有必须做某事的义务,想做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换句话说,如果自己没有做决定,就什么都不可能去做。(P54)
在休息日,没有人指示你应该做什么,这时候更要遵守生活的节奏,我们可以将双休日定义为“培养自主性的训练日”。即使是周日,也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爽快利落的换好衣服,按照自己的日程去践行自己的想法,这种休息日训练可以使你自己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相融合,协调一致。(P65)
读来醍醐灌顶。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生活和工作刻意隔离,去营造一种“对垒”的感受,不能在工作中享受价值,生活休闲中融入对工作的思考,去双向助益,让人生更加气定神闲吗?
当然,这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松浦弥太郎仍然坚持他一贯主张的简约哲学:
我的藏书也非常少,无论是书籍还是工作文件,只把有必要的东西放在大脑的抽屉里就可以了。但是每个人的大脑容量有限,因此,要避免过度填塞,放进去一个就要扔出去一个。和整理物品一样,大脑也适用于这个原则,要想在工作中产生好的想法,做出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整理整顿的状态。(P)
大家都知道,我从来不会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打来电话,也几乎不接,因此我的手机铃声也很少响起,感觉手机就是为了怕自己有急事才配备的,我始终坚持用最少的用品轻松地进行工作。(P)
他还在书中提到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获取信息的原则:
对于信息,我们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无论是邮件还是网络,我们都只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被动接收着信息,并非自己主动采取行动获取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不会从天而降,只能自己去主动获取。所谓信息,其实就是一种经验,我认为不必过于相信二手信息,甚至三手信息,这毫无意义。(P)
任何一条路,如果不试着去走走,就根本不知道哪条路是自己喜欢的,是否和自己希望的一样,抑或是不是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站在山脚下,认为“这座山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所以一直驻足不前的话,那么眼前的景色永远不会发生变化。(P)
从他的另外几本书,如《个基本》《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思考的要诀》等来看,松浦弥太郎非常善于从底层逻辑入手,去找寻事物的本质,再以最为简便的方式去践行。这种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或许正如他在前言里写到的那样:
诗人里尔克曾经说过,活着就是持续的烦恼,持续的烦恼是活着的证据,也是一种幸福,绝不要试图去寻找答案。(前言P4)
这想法已经颇具禅意了。仔细品味,韵味悠长。
答案往往就隐藏在问题中,或许我们缺乏的仅仅是厘清问题的思路。那就借由这个“真诚的生活哲学家”的文字,一起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吧!
P.S.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设计感,买来送人会是不错的礼物。赠人书籍,共同成长,再我看来,此为真益友。
-END-
往期读后(点击标题直接跳转):1.我愿意为你失去我姓名——东野圭吾《白夜行》读后2.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3.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摆渡人》读后4.在绝望中重生——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读后5.当你让金钱流动起来——《金钱的灵魂》读后6.他写完笑了,我读完哭了——季羡林《牛棚杂忆》读后7.愿得一人无所求相知相守尽余生——《我们仨》读后8生命自有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乐途高歌
WangLe52Love
写作除了反思,也为分享
欢迎转载至朋友圈和群聊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