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纳豆家
01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参加了一个读书分享会。大家讨论读书的意义,话题挺好的,我也很久没有逛过书店了,就一起去了。席间主要是听大家说,偶尔我也会发言。
现场来的基本都是还在上学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几个年轻人轮流发言的时候,都谈到自己年龄焦虑,有个年轻人说自己年龄大了,很多事都觉得来不及了,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来救赎自己的困惑,主持人问他多大了。二十二。主持人问他的焦虑具体是哪方面,他说,自己马上毕业了,没有存款,还没有想好是该找工作还是考研,也没有谈恋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说完22岁年轻人看着主持人,似乎这样就已经解释了自己的焦虑。在场的很多人也都在点头。
我三十三了,除了有一份确定的工作,而这份工作也确保了我这辈子发不了财,除此以外,我好像不比二十二有更多的优势。我工作了九年,给自己买了一台全部办好不到六万的电动汽车,我最欣赏的就是它便宜和省钱。我攒了这么多年的钱,准备给自己买房子,去读书分享会的前几天和朋友一起看楼盘,听到我想贷款,销售委婉的说:来我们这里基本都是全款,不过也未必都能买上……好家伙,我一点不迷茫,我直接绝望。
如果二十二岁的年轻人知道三十三岁的人生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他还会不会焦虑?或者,绝望了呢?
可这些,和读书没什么关系。
书能救赎困惑吗?我倒觉得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怀揣苦难经历而把自己的困惑与痛苦描述出来。能成为传世佳作是因为苦难的情感引发共鸣。
而针对二十二岁的困惑,救赎自己的,应该是去好好做简历试着找工作,去买考研辅导书,去行动,去尝试。这个时候无论读什么书都只能帮我们描述情绪,让我们知道自己经历的别人也经历过,这样我们就不那么孤单,心里好受点。
只是阅读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现状,由阅读得出的启发作出的行动才可以真正的解决我们的困惑。
02
在推荐书籍这个环节,大家都说自己读的一些名著,一些经典,后来话筒传到我这里。主持人问我,你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是什么?我坦白的说:早上修电风扇看的说明书。
开了个玩笑。后来,我说自己以前最喜欢看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后来喜欢看《城南旧事》,近几年因为东野圭吾的《恶意》入坑,买了他的一系列书籍,后期发现作家的套路也是大同小异,于是《白夜行》看了一半没有继续读下去。虽然很多人都追捧《白夜行》,说是推理经典之一,但,我确实看不下去。
主要原因是人物名字多,我经常看了后章一个久未出场的人却怎么也想不起前面关于他的铺垫情节。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喜欢看哈利波特,因为主要人物就三个,太好记了。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经典的电视剧被朋友安利过好多次我也入不了坑,记不住名字加脸盲,真难。
我确实看书不多,这个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只是我想要坦白,打破自己维护虚无人设的可能性。看书不多所以写文章很干涩,没阅读美感。但我常阅读,每天阅读,读的都是些工具书,因为必要原因。
我总畅想,有一天坐在家中一隅,四面墙三面书,一面落地窗,外面大雨倾盆,我席地而坐,伸手全是我计划里的书,随便抽几本翻几页,多好。
03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比赛,大巴车两个小时。一上车我就掏出一本《人体解剖学》,“津津有味”的看着,对,就是假装津津有味,因为旁边坐着老师。其实路途颠簸,我连书上的骨架画的是男是女都分辨不清,但,我得看,我得在老师面前表现我爱学习。
后来,老师也掏出书来,一本《故事会》,大概他上车前在路边摊上买得就是这。我瞥见那书上字有重影,画面简单,一两页就完结了一个故事。老师很快翻完了,递给我:你看吗?
不了,我看我自己的书。
老师笑了:你能看下去吗?我一本书都看完了,我看你一页纸都没翻。我吐了下舌头,如释重负,把书塞进包里,老师把书递给我:这不是在课堂,不是看这些书的地方。找点书打发一下无聊,不要刻意的去读书。
这段话对于我之后的阅读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不再介怀自己“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而是根据需求来读书。有时为了考学,有时为了工作,有时为了打发时间,不强迫自己什么时候读书,该读什么书,而是看自己想读什么书,需要什么书。推荐书单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别人爱看的我看不下去虽是好书我也不看。
别人的书单开出来,我们读了那些书,也不会成为别人。不要把读书的行为升华,阅读本身不会让我们灵魂净化,品德高尚,只是一个途径,帮我们看世界看人生,给我们作出选择提供价值。
读书是为自己读的,不是为了让别人因为我读过什么书来评价我的价值。
这也是我想给大家有关于阅读的意见。
——点个“在看”,共同成长——感谢阅读支持,欢迎转发点赞,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