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高效阅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书籍的不同种类而采取合适的速度,那么首先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对书籍进行分类的问题。“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对于读者来说,判断一本书所归属的类型,简单的方法是阅读书名,然而这种方法并不总是能奏效。有些书名看起来像是一本小说,然而其内容却属于论述性文笔,反之亦然成立,甚至有些作品形式是小说,而其反馈的问题却是论述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书籍分类方法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文对检视阅读进行了详尽介绍,而详尽阅读就可帮助我们判断一本书所属的类型,具体来说,你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所重点地开展。“你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最少要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宣传的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当然,光是知道书籍的分类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都在谈论写什么。比如说小说类主要的特征是虚构性,而说明性的论述类作品,主要是为了传达知识。在这一章中,作者还对理论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区分。首先一个基本概念是科学和科技之间的区别,前者注重理论探讨,而后者注重实用价值。理论性知识和实用性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这其实也是知与行的重要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事实上,一本书不论其内容性质和质量的优劣,都不会影响到其属于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大多数经济学的作品都具有实用性特征,因为它教你怎么做才能使得个人利益、社会利益最大化,是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作品。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经济类作品是理论性阐述的,毫无疑问,这是存在的。理论性作品的分类通常有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学科的略微差异,然而现实是,这些作品往往会存在难以分割的交叉区域。作者在这一部分阐述了历史作品和科学作品的特点,“历史就是纪事,处理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而“科学则不会太在意过去的事,它所面对的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事”,也就是说“科学家寻求的是定律和通则”,顺带背负着预测未来的责任。如何区分科学和哲学作品呢?“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相对而言,“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事实或观察,不会超出一般人的生活经验”。而且科学和哲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组成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果说科学家是以实验为基础,或仰赖精确的观察研究,而哲学家只是坐在摇椅上的思考者”,虽然这个观点存在不足,但是大致符合两者的特征。第七章,透视一本书“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找出一本书的骨架”,分析阅读分多个阶段完成,并没有前文中对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的要求那么简单,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需要掌握如下四个基本规则:(1)依照本书的分类与主题作分类;(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上述四个规则是检视阅读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而且四个规则存在递进关系,对书籍分类是上一章所提及的内容,也是阅读一本书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规则二实际上要求读者先对书籍进行检视阅读,然后再进行总结归纳,以抓住主旨,进而达到理解书籍的目的。规则三的工作量是最大的,但一般可通过作品前面的目录总结而得,而且并非所有书籍都值得你遵循规则三,一定是那些好作品和论述性的书籍才需要你这么做,规则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开展深入交流的要义,只有明白作者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才能知道作者为何这么写,也就真正读懂了一本书的精髓。以个人的阅读经历来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是以侦探类小说的形式呈现的社会深层次问题,即儿童性侵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杀害相关人,是因为儿童时期遭受了难以磨灭的伤害,这本书也是在呼吁人们重视这个问题,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包括家庭,都应当尽一切努力消除儿童性侵的发生。也许我的这个理解还不够透彻和完整,这仅仅是我对这本书阅读了一遍之后所感知到作者想要提供的思路,《白夜行》的内容很丰富,还涉足更多其他领域的思考,这需要我更加深入的细读。每天思考的乐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