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创作于年,是东野圭吾的处女作之一,亦是其成名作,令他一举夺下“江户川乱步”奖。
因为创作较早,这部书与东野后期的作品还是有差别的:
《放学后》以一种舒缓而又自然的语言引领着读者深入其中,相较于《白夜行》《幻夜》《恶意》等作品中的压抑而又诡异的氛围,我们可以称之为“小清新”:朦胧的爱意,纯粹的渴望,平凡的幸福……
这可能也与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关吧——清华女子高中。
整部作品都是围绕着这座女子高中展开的:主人公前岛老师三次在放学后遭人暗算,但均未得逞。自此以后,学校里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村桥老师在男更衣室身亡,现场被设置成密室;竹井老师在学校运动会上被杀害,原因是与“我”互换了各自扮演的角色(原本竹井扮演乞丐,“我”扮演小丑)。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有隐情被牵扯出来,而主人公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向真相逼近……
学校既然作者把地点定在了女子高中,那么故事的发展肯定与女学生们有关了。
书中每个女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自甘堕落却又心地善良的高原阳子;成熟冷静、“被当成大人看待的”杉田惠子;激进而自尊信强的北条雅美。
但她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莫测难懂的“少女心”。
谁知少女心?
大家知道,胡乱剪掉一个女生的头发,她可能都会气得想自杀,而书中的女生们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青春叛逆期。
正如书中所言:
“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她们来说也很重要。反过来说,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中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
因此,当一个女生感觉到恐惧、无助、耻辱、羞愧、绝望时,她的行为是不可预估的。
人生不像黑板,不能擦掉重来同时,抛去文章中的犯罪动机,《放学后》作为一部本格派小说,也是非常出色的。考虑到高中女生的能力,书中这个密室设计得非常巧妙,如果不是“我”偶然发现,这个局可能无人能解。
学生本格派作品的特点,就是读者可以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起参与破案,享受这种过程,而《放学后》也不例外。从“我”和惠子发现村桥老师的尸体,到警察调查村桥老师和麻生恭子的关系,再到竹井老师在学校运动会上与“我”互换角色……我们跟随主人公前岛的脚步,一步一步,抽丝剥茧般地解开“密室杀人”问题。
当谜底被解开的时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让我想起了滨尾四郎的《来信勿拆:杀人鬼》。仇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不管犯罪动机是什么,一旦仇恨成型,那么非得实施之后方能释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交织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即便是很熟悉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捅你一刀。
相比之下,大家的青春虽然平凡,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却已经幸福了太多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1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