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插曲 >> 正文 >> 正文

翻拍扎堆,本想一本万利,却丢了西瓜捡芝麻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22/8/26

一直以来,电影市场有一个重要关键词是“翻拍”。

最近上映的包贝尔执导的《阳光姐妹淘》,邱泽、许玮甯领衔主演的《当男人恋爱时》,都是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

《阳光姐妹淘》海报

韩版《阳光姐妹淘》年上映,以优秀的口碑出圈,是当年韩国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韩版《当男人恋爱时》年上映,由韩国实力派男演员黄政民主演,口碑不俗。

两部翻拍电影在同一个档期亮相,无疑是时下影视圈“翻拍热”的一个缩影。

《当男人恋爱时》海报

近年国产电影翻拍愈演愈烈,不胜枚举,如《十二公民》《麻烦家族》《西虹市首富》《“大”人物》《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小小的愿望》《误杀》,等等。

今年以来,春节档的《人潮汹涌》,也翻拍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同时,还传出《仙剑奇侠传》《白夜行》《我,到点下班》等翻拍的消息。

只是,翻拍虽扎堆而来,但获得优质口碑的寥寥无几。

1

翻拍非原罪

就事论事,翻拍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手法。顾名思义,翻拍就是把别人已经拍过的作品,进行重新创作,变成新的作品。

翻拍多在相同介质之间,比如从电影到电影,从电视剧到电视剧。在某些情形下,翻拍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对经典的翻拍。

经典意味着有流传的价值。但经典诞生在某个具体的历史语境里,这可能产生一个后果,即一些经典表达的价值观念、美学形式,无法吸引新一代年轻观众。

这时,与时俱进的翻拍,有助于延续经典的生命力,让经典在新的时空语境下影响更多人。即,翻拍可以“再造经典”。

这也是为什么,每隔几年,就有人翻拍根据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大文豪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在国内,一个很典型的翻拍现象是金庸作品。

年版《神雕侠侣》

金庸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书剑恩仇录》《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等小说都被翻拍了至少七八次。

虽然这几年的金庸剧翻拍都不尽如人意,但年代,也有好几个经典的翻拍。

像备受好评的年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年陈小春版的《鹿鼎记》,都是第三次翻拍。

年版《鹿鼎记》

由此可见,翻拍不是原罪,翻拍也有佳作。

2

逐利冲动

除了“再造经典”外,翻拍成热潮,还因为它有利可图。

其一,翻拍的原作多是成功的作品,本身就经过市场考验,项目周期更短,稳定性更高。

通俗点说,有得分很高的作业让你“借鉴”,创作会更快一点,搞砸的可能性也低一些。端午档的《阳光姐妹淘》《当男人恋爱时》,因为有经典的样板,起码都能流畅地讲一个故事。

何况,如果是原创作品,从立项到剧本完成,到投资完成,再到执行拍摄,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翻拍能压缩整个周期。

其二,翻拍的原作本身具备IP效应,在宣发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光姐妹淘》,国内很多影迷都看过,观众熟悉这个故事,作品天然有了群众基础,宣发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

其三,翻拍作品常常也是新人制造机。尤其是一些翻拍的偶像剧,主要采用新人演员。

在IP效应下,新人得到足够多的曝光率,很容易就一炮而红。比如年版《流星花园》口碑不佳,但还是捧红了王鹤棣、官鸿、梁靖康等人。

《流星花园》口碑惨淡

影视作品逐利无可厚非。但是,当前翻拍备受诟病,就在于绝大多数翻拍不是出于“再造经典”的目的,而是纯粹的逐利冲动。

制作方只是想蹭一下IP红利,赚到流量和金钱就走,并没有将主要精力花在创作上。

无法本土化、演技尴尬、篡改经典剧情、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布景粗糙、缺乏新意、不接地气等,是翻拍作品常常踩中的雷区。

因此,翻拍出现了“十翻九扑”的尴尬情形。不仅没有经典重现,有时反而在糟蹋经典。

3

本土化的难度

端午档的两部翻拍作品,难免被观众拿来比较。公正地说,它们都不是烂片。

对于翻拍作品来说,“不烂”是底线,能否变成一个新的经典故事,才是它应该追求的目标。

相形之下,《当男人恋爱时》的口碑,要比《阳光姐妹淘》好得多。原因是《当男人恋爱时》成功地本土化了,把一个发生在韩国的爱情故事,讲得“台味十足”(推荐闽南语版)。

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语言、行为方式,都更贴近本土观众的思维与趣味。

邱泽可塑性很强

这让它成为不同于原版的本土化“经典”(从言情商业片角度)。所以,《当男人恋爱时》在我国台湾地区率先上映时,以4亿元新台币的票房,成为台湾电影史上排名第六的电影。

珠玉在前,包贝尔翻拍的《阳光姐妹淘》,只是亦步亦趋跟着原版讲故事,语境本土化做得不够落地。

翻拍版以年为过去的时间背景,但年代感的营造,依赖的还是很表面的东西,比如金曲串烧、鹅黄大逆光滤镜、一些有年代感的器具等,缺乏人物与年代发生深刻联系、能带来冲击力的桥段。

如果作为一个原创作品,《阳光姐妹淘》是中等水平,可如果跟原版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4

莫挤压了原创力

逐利冲动下的扎堆翻拍,不仅仅制造出一些“垃圾”作品,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它还会破坏行业生产机制,尤其体现在对原创的挤压和伤害。

一方面,当翻拍成为“多快好省”的路径,制作方一拥而上,甚至“饥不择食”,连原作口碑了了的作品也被翻拍时,一些优秀的原创剧本则可能失去了立项和拍摄的机会,被挤压出市场。

表面上看,翻拍的项目安全性更高,但翻拍项目收益也比成功的原创作品低。

国产电影票房排名前列的作品,《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都是原创性的作品,其中并没有翻拍电影的身影。

另一方面,当翻拍成为影视创作的主流方向时,编剧的主要工作就成了“依葫芦画瓢”,挑战性高一点的也仅是“二次创作”。

就像编剧汪海林批评的,制作方“更愿意你把已经火热的几部‘揉捏’在一起,略微改一个设定,我们管这个叫打补丁编故事。我写一个原创故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打补丁只需要几个月,所以现在大家都不热衷去费力不讨好地原创了”。

编剧“一次创作”的原创能力没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当编剧缺乏原创力,影视生产失去原创力,影视生态将走向贫瘠荒芜。

翻拍为辅,原创始终都该是推崇的主流。

同时,既然翻拍,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新表达,要“再造经典”。否则翻拍也只是拾人牙慧,班门弄斧,徒增笑耳。

欢迎投稿,影评、剧评、书评、综艺观察等均可,一经选用,稿费从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12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