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白夜行 >> 白夜行插曲 >> 正文 >> 正文

不懂推理套路,看一百遍白夜追凶也白费

来源:白夜行 时间:2017/11/29

一位朋友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推理小说,看到第十页的时候,发现有人在一个名字旁边做了标记,写着“凶手”二字。借书的朋友当时就气晕了,很是绝望。因为推理的核心是谜团,推理的过程就是解谜的过程。正是悬疑、猜测和推理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近真相,最终获得解谜后的恍然大悟。这是阅读推理小说的根本享受。

看悬疑推理类影视剧也是如此,谁也不想在体验解谜快感之前被告知人是谁杀的。就拿最近热播的网剧《白夜追凶》来说吧,贯穿全剧的大谜题就一个:究竟是谁犯下了灭门案?而这部剧的过瘾之处还在于,大谜题像一根线串联了一系列小谜题,所有小谜题的解开都为大谜题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大小谜题像藤蔓纠葛缠绕在一起,使整部剧情节复杂、耐人琢磨。

剧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非破案王关宏峰莫属,他的推理能力之强令人叹服。他能从一些极易被常人所忽视的细节中找到线索,也能用自己强大的专业知识逼近真相。类似这样的探案高手,在推理小说和相关影视剧中不乏其例。

如果一个“原生态”案件放在你面前,你有足够的推理能力让真相水落石出吗?

神探代表:夏洛克·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与华生

一桩命案发生了,现场留下的唯一证物,是一副眼镜。你怎么破?想必一条绕不开的思路是,先识别这副眼镜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鼻梁宽窄,两眼间距大小……如果是有度数的眼镜,需要验出度数。如果是没有度数的墨镜,则又需要考虑别的可能。类似这样的推理,在推理小说中十分常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系列作品。

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他简直就是一个推理机器。无论破案还是日常生活,他基本上只看逻辑和道理,将一切情感干扰过滤掉。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是华生。每次华生讲出一些自认为很有道理的话时,总会被福尔摩斯嘲笑,因为在福尔摩斯看来,华生的推理要么漏洞百出,要么感情用事。

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与华生

以下是百科对福尔摩斯某些方面的总结:

爱好:

思考,小提琴,拳击,击剑,化学实验,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论文。就他本人说:“我好动不好静,我非常憎恶平淡的生活,我追求精神上的兴奋”。

习惯:

穿着宽松睡衣,穿拖鞋,在家里练射击。烟叶放在波斯拖鞋上,来信用一把小折刀插在木制壁炉的正中央。在华生来之前常注射可卡因(百分之七溶液),在家做一些化学实验。

性格:

性情冷漠、孤僻(不愿意透漏自己的丰功伟绩),坚持已见,有点骄傲和自负(不过随着年纪的变化性格也有变化)。

天赋:

观察力、记忆力、推理能力,属于理性思维。还有超出常人的指力腕力与天才般的化妆才能。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拳击手,小提琴家。

福尔摩斯系列的作者阿瑟·伊格纳修斯·柯南·道尔

柯南·道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小说中设计了很多小细节,让性情冷漠、孤僻的福尔摩斯不小心地流露出柔软的内在,我们由此看到了一个冰冷的推理机器心灵深处令人珍惜的温度。恰恰是他内心的柔软,需要让他有过人的冷静与理性。他很清楚,感情用事无法引领一个人走向真相,唯有理性的逻辑推理,才能让案件水落石出。

福尔摩斯系列作品的写法,就是在华生与福尔摩斯这两类人的互相推动下展开的。他们越是不一样,小说就越好看。而他们对人性善的持守,构成了整个系列作品的基础。

柯南·道尔在天才福尔摩斯身边设置华生这样的人物,并以华生的角度记录下福尔摩斯的一言一行,使二者形象构成落差,从而带来小说非同一般的戏剧性乐趣。这种叙述手法被很多小说家借鉴,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他也是用了既非纯客观又非盖茨比主观的角度,由一个盖茨比身边的年轻小伙子,带着各种复杂情绪来记录盖茨比,才使得这小说如此好看,又如此耐人寻味,树立了其经典地位。(杨照《推理之门由此进》)

硬汉派代表:马洛

马洛的塑造者作家雷德蒙·钱德勒

与福尔摩斯这类聪明绝顶的侦探不太一样,有一类擅于推理的侦探属于硬汉派。其中以雷德蒙·钱德勒笔下的马洛为典型。

谈马洛这个人物之前,需要解释什么是硬汉。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种美国文化了。常见的美式早餐

一定要有吐司、要有奶油、要有柳橙汁、要有培根或火腿,更重要的,一定要有两颗蛋。服务生来点菜时,一定要问:蛋要怎么做?有很多种选择,可以单面煎、双面煎、炒蛋、煮蛋,而煮蛋又分七分蛋、九分蛋,这都是蛋黄没有全熟的,煮七分钟的蛋黄还有点流动,煮九分钟的蛋黄嫩软嫩软的,最后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hard-boiled,全熟、煮老的蛋。(杨照《推理之门由此进》)

有这样一类侦探,他们就像全熟、煮老了的蛋,被称作Hard-boiledDetective,也就是“硬汉侦探”。

说起Hard-boiled,还有两位作家不得不提。一位是村上春树。他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英文书名中,冷酷仙境被表达为hard-boiledwonderland,而他在那次题为《高墙与鸡蛋》的著名演讲中也说了,“对。不管墙是何等正确,蛋有多么错误,我仍会站在蛋一边。”这里突出了蛋的另一个特性,它再硬,也是蛋,它的生命基底是柔软的。而高墙,永远是冰冷的高墙。

文坛硬汉海明威

另一位与“硬汉”密切相关的作家是海明威。读过海明威小说的人,尤其是读过原著的人,应该能够感受到他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他从不重复任何一句话,也绝不写冗长委顿的句子。这样的语言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地亚哥,永远有强劲的一面。“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的硬汉连王小波都佩服不已: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王小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有了村上春树和海明威这两位大作家对“硬汉”的诠释,想必就不难理解“硬汉侦探”这类人物了。

硬汉侦探属于不完美侦探,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桑地亚哥,在与鲨鱼和大海搏斗时,往往受到伤害,甚至以失败告终。同样的,雷德蒙·钱德勒笔下的侦探马洛,生活中处处不如意,在州检察官办公室工作被炒鱿鱼,其原因不得而知。而他对于过去的感情生活等也都守口如瓶。他对私事一直奉行不言不语的原则,但我们就是能从他身上看到沧桑感,也深信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他一定经历过许多各式各样的大风大浪,但他不愿意讲,再奇特的遭遇,他的态度始终是:“这有什么值得讲的呢?”没有什么好多说的。这是从海明威传给哈米特、传给钱德勒的一种硬汉笔法。我们只能,我们也必然,从这没有什么好多说的态度里,去想象、去猜测他不愿意张扬和不愿意炫耀的过去,藏了多少轰轰烈烈,多少可歌可泣。(杨照《推理之门由此进》)

马洛没有福尔摩斯那么聪明,他没有贝克街B的房子供他推理案情,他也无法站在高于罪犯和警察的位置来眺望整个案件。他所能做的,只是东奔西跑,靠细心的观察和调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探案解谜。他们会经历常人所遇到的难题和内心挣扎、情感纠葛。从这个角度上说,“国内首部硬汉派悬疑罪案剧”《白夜追凶》里的破案王关宏峰以及他的弟弟关宏宇都属于这类。

在被美国推理协会认证的“史上百部最佳推理小说”之一的《漫长的告别》中,马洛的形象更加丰满。村上春树在不止一遍读这本书之后,还一直追问:“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或许反过来能说得更清楚些。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腻这部小说呢?”

不止一个侦探

很难想象一部推理小说里没有一个侦探作为主角会是什么样子。一般来说,推理小说理应有一位进行推理解谜的人作为主角才对,他可以像福尔摩斯那样比普通人智商高出许多倍的人,或者像马洛那样比普通人倒霉一百倍却又能无数次爬起来的人,再或者,他可以是一个普通刑警,可以是一名法医。然而,有一位名为宫部美雪的日本推理小说家却十分大胆地在小说《模仿犯》里没有设定任何推理主角。那么,案件的推进如何实现呢?

其实,没有任何一位推理主角还意味着,书中众多人物都可能为推理做出努力,只是有时候他们并不自知。宫部美雪在小说《模仿犯》中动用43个角色,每一个都血肉丰满。她没有写丢任何一个人物,而是让每一个人物都有展开诉说的机会。

勉强要在《模仿犯》里找主角,那么最接近主角的,是凶手。凶手取代了侦探,在小说里占据了最接近主角的地位。可不可以让凶手当主角,让我们得不到侦探的保护?(杨照《推理之门由此进》)

杨照先生所谓“让我得不到侦探的保护”指的是把读者从侦探视角“解放”出来,不再站在侦探视角去识破罪犯、胜过罪犯、压过罪犯,而是去思考更为深刻的问题。

宫部美雪

宫部美雪增添了小说,而非推理的一个主题,不只探讨罪与罚,她还要带着我们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罪与罚已经是很沉重的主题了,而宫部美雪的野心还要更大一点,她要去碰触人与人的彼此理解,或不可理解。(杨照《推理之门由此进》)

《模仿犯》一共三部,第一部铺陈谜团,铺陈一个凶手和警察捉迷藏的谜团。照理说,第二部应该写警察如何解开谜团,掀开凶手真面目,揭露其犯罪动机。但宫部美雪没这么做,她笔锋一转,在第二部一开始就让凶手上场,以全知视角,让凶手将案件讲述一遍。

第二部开头的第一句话是:

栗桥浩美第一次杀人是在他十岁生日那天,当时“和平”就在他身边,是和平教他杀人的方法。(宫部美雪《模仿犯》)

这就开门见山地表明了:凶手有两个人,一个是栗桥浩美,另一个是和平。直截了当。但这丝毫不影响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兴致,读者恰恰会沿着作者布下的线索打开第三部,直到读完。当你从这《模仿犯》三部曲中走出来后,所获得的,不只是由推理而来的思维快感,还有对“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

凶手成为故事主线

有一部推理小说与《白夜追凶》在形式上有些相似,那就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亲密关系,前者是双胞胎兄弟,后者是恋人。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因为案件的原因在主动避免同时出现,总有一个“见不得光”。

稍有不同的是,《白夜追凶》中,一个是有冤案在身的弟弟,一个是想办法为弟弟洗脱罪名的哥哥,而《白夜行》中,一个是为了对方幸福而犯下罪行的亮司,一个是配合亮司完成罪行的雪穗。

小说中这段文字已经被奉为经典: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东野圭吾《白夜行》)

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两个生命牵扯到一宗离奇命案里,通过20年的巨大时间跨度展现复杂的人性和无常的人生。爱情、罪行,善恶两级交织在一起,读完让人很难说清到底该对谁报以同情,对谁投以仇恨。小说给人心带来的巨大冲击让我们深深为之着迷。

东野圭吾

无论宫部美雪,还是东野圭吾,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清张革命”的重申。什么是清张革命?清张指的是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他的小说里,犯罪动机和犯罪事实同等重要,甚至犯罪动机比犯罪事实更重要。读者所看到的不只是案件的经过,凶手是谁,他用什么手法犯案,用什么技巧逃避追捕,最终又如何落网,读者最感兴趣的是凶手的犯罪动机。

一个案件结案的真正标志是找出凶手的犯罪动机,这个动机所反映出的人心叵测和人性的复杂足以让我们冒一身冷汗。松本清张用三十年的时间,出版了八百本书,他平均每天写九千字的稿子,所要质问读者的,归根结底是一句话:

如果有人为了这样的动机,犯了这样的罪,你如何看待、如何评断?

对松本清张而言,找到凶手不过是另一层悬疑的开始——一个人是怎么变成凶手的?

由网剧《白夜追凶》,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相似的题材。但依据杨照先生的观点,悬疑推理类小说,还是要看以上这几部经典,它们所讲述的,不只是侦探,不止于谜案。

■推荐阅读:

柯南·道尔作品

一八八七年《血字的研究》(AStudyinScarlet)

一八九〇年《四签名》(TheSignofFour)

一九〇二年《巴斯克维尔的猎犬》(TheHoundoftheBaskervilles)

一九一五年《恐怖谷》(TheValleyofFear)

雷德蒙·钱德勒作品

一九三九年《长眠不醒》(TheBigSleep)

一九四〇年《再见,吾爱》(Farewell,MyLovely)

一九四二年《高窗》(TheHighWindow)

一九四三年《湖底女人》(TheLadyintheLake)

一九四九年《小妹妹》(TheLittleSister)

一九五四年《漫长的告别》(TheLongGoodbye)

一九五八年《重播》(Playback)

宫部美雪作品

一九八七年一月《邻人的犯罪》

一九八九年二月《完美的蓝》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魔术的耳语》

一九九〇年九月《Level7》

一九九一年二月《龙眠》

一九九二年七月《火车》

一九九三年三月《继父》

一九九四年四月《地下街的雨》

一九九八年六月《理由》

二〇〇一年四月《模仿犯》

二〇〇六年八月《无名之毒》

二〇〇七年八月《乐园》

松本清张作品

《点与线》

《砂器》

《零的焦点》

东野圭吾作品

《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红手指》、《恶意》、《谁杀了她》、《我杀了他》、《新参者》、《盛夏方程式》、《黎明之街》、《放学后》、《圣女的救济》、《伽利略的苦恼》、《大雪中的山庄》……

每日赠书

●你对哪本推理小说感兴趣?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新书一本。

《秘密》

[日]东野圭吾著连子心译

《秘密》在日本读者票选东野圭吾作品中位居第2名,仅次于《白夜行》。《秘密》日文版销量突破万册,在东野作品序列中能达到这一规模的还有《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黎明之街》等出色作品。

文章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本期编辑:兰川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1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