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亚欧非D48奥古斯图夫→博日梅骑行72km晴
关山虽重重,吾心不改初。
----------题记
昨天晚上计划着今天早上五点起来出发,完成今日傍晚抵达多公里外的“沃姆扎”或“奥斯特鲁夫”的骑行计划。
结果由于昨天晚上,几个喝醉的年轻人在绕着公园旁边的邮政大楼练汽车飘移,导致我早上太困。
我在迷迷糊糊中关掉闹钟,一觉睡到上午八点多。
今天抵达“沃姆扎”或“奥斯特鲁夫”的骑行计划肯定泡汤啦,因为波兰的八点多相当于立陶宛的九点多。
虽然波兰和立陶宛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但和北京的时差却不一样,“波罗的海三国”与国内时差5小时,就是说在时间上九点天黑。
而波兰与国内时差6个小时,也就是说在时间上是8点天黑,所以在出发时间上也要提前一小时。
上午九点半,我骑出了“奥古斯图夫”城区,但没有走国道E67。
而是走的61号国道,经格拉耶沃---什丘琴---沃姆扎---奥斯特鲁夫---维什库夫---首都华沙,这条路在地图上显示会近十多公里。
其次我以为避开主干道车辆会相对少些,这样也可降低自己闻汽油味和出车祸的几率。
谁知恰恰相反,车的数量不见少,路况却很糟,还没有自行车道。
因为以字母E开头的“国道”是多是洲际通道,在修筑规格上要比国内的其他道路高些,自行车道会留出来。
这次算是失策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还是要认真安全走完的。
这十天来一直沿着国道E67骑行,E67途径五个国家,起点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结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市,总里程约为km。
波兰是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发达国家,人均GDP美元。
但这个数字貌似不太可信,按照这个统计中国的人均GDP已达美元,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仍有6亿人的月收入低于元人民币。
在沿途的建筑上可以看出,多为两层楼房。但在建筑风格上日渐脱离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国家风格,有波兰自己的特色。
从俄罗斯远东→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德国,深入乡村,实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由贫至富的一路。
但给我的另一种感受是,波兰人没有前者的乐观心态,生活貌似过的貌似很压抑。
早餐没有吃,收拾好09:30出发,11:30我骑到了24公里外的“拉伊格鲁德市”,我在路边的一个小公园休息,顺便做点饭,不然两腿发软骑不动车。
把太阳能充电板放在地上,这样或许能充的快些,但我发现太阳能板充满的充电宝,却只能充三次手机??,平时用插座充满的充电宝可以充四次的。
远看波兰的国旗和五星红旗是不是有点神似
做饭时一位阿姨路过时指着手里拿着的一大盒饼干冲我笑着说:“Hello,youcanshareit.”
我眼看都做好了,就不想吃她的饼干了,就说:“No,thankyouverymuch.”
阿姨笑着走了。
今天这顿午饭很丰盛,三个鸡蛋+一个红菜椒+半袋面包。
和我一块吃过饭的都知道,我一松腰带,就意味着“战斗”进入了第二阶段,没吃饱,又煮了袋方便面。
就像老周说的:“最喜欢和你这样的人一起吃饭,因为永远不用担心有剩饭。”
但那主要是因为我骑行在路上,好久没有吃过中国饭食的缘故。
吃完饭,研究一下地图,从地形上显示,我到首都“华沙”这段路,经过的是“波罗的垄岗”和“马祖里湖区”。
对于骑行过青藏高原和新疆天山山脉的我来说,这点坡度确实不值一提,但连绵不绝的小坡,着实让人闹心。
由于坡度太小,体验不到下坡,只感觉一直在上坡。
中国西部虽然高山很多,但是有上坡就会有下坡。我记得我骑行翻越天山山脉时。
从早晨6点开始进山爬坡,一个上坡50公里,一直边骑边推,到下午4点到达坡顶。
然后一个下坡就是60多公里,自行车负重一百斤左右。速度50迈,2个小时抵达沙漠之村“鱼儿沟”。
摘自《探路2:乌鲁木齐至格尔木段》
由于那天下天山时顺风,风力大概6--8级,站都站不稳,顺风下坡,每隔30秒就要一次点刹。
不然速度就会超过自行车安全值速50迈、然后递增60迈、70迈、80迈·······直至翻车。
那天2小时下天山,由于频繁点刹,磨平了后轮刹车碟片。
还有就是那种60公里下坡,8级风相送,骑着自行车,那种从头到脚的刺激感是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
就像没有学过冲浪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站在潮头的那种感觉。
我看着地图,不知不觉的躺在公园的长椅子上睡着了。
醒来时,发现坐在我对面的那位老大爷已换成了个小伙子,和我差不多的年纪,在用facebook跟他女友聊天。
我让他帮忙打了一壶水,当我正在和他聊天时,一位阿姨走过来问,问我俩见过她的钥匙没有?
我说没有,她说完谢谢后又跟着丈夫一起继续在公园里寻找。
昨天在苏瓦乌基遇到的“皮特·库里沃”大哥送我的维C片
这位阿姨我有印象,之前她在距我不远处的一处长凳上抱着孩子坐了一个多小时。
回家后发现钥匙??丢了,又回来找,我后来在快离开市区的人行道上又碰到了他们夫妇。
他们很高兴跟我打了招呼,看样子应该是已经找到了钥匙。
教堂后的墓地
今天的路一半起伏路,一半平路,比昨天要好骑一些。
下午在路上遇到了一段施工路段,应该是在进行阶段性拓宽,61号国道靠近“什丘琴”城区的路段也在拓宽。
可能是由于人手少的原因,他们修路是一点点的往前推进,修路速度太慢。
仔细观察,他们修路貌似比我们多了一道工序,修的也比我们的路厚一些。
先平整路面修建排水管道,然后在碾好的土层上再铺两层厚厚的石头路基,分别压实后,再上柏油。
修路工人中,有个戴墨镜的漂亮小姐姐,穿着筑路工人服装显得很有范儿。
去年我从乌鲁木齐骑行到青海格尔木,恰逢在修青海格尔木→新疆库尔勒的铁路,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同时在施工。
在沙漠里,数百辆装土和装石头填充路基的卡车排成了长龙,好像一个练兵场。
同时在阿尔金山无人区里,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凿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样的场面在外国貌似永远也见不到吧??????
所以在基建速度这方面中国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
但是我路上还看到另一个问题:修路一般都有中铁或中建某局承建,然后再外包给“皮包公司”,“皮包公司”再承包给包工头。
包工头带着同乡或同村的人负责施工,实际上的中铁员工不多,主要负责核心技术。
国营公司每年都在亏损,这个可以理解,因为速度快,投入就多,收益就慢。
但是部分的灰色亏损是不是可以通过加强监察去避免掉呢?
摘自《探路2:乌鲁木齐至格尔木段》
在路上时,一位国内的朋友“娟姐”,看到了一位正在环非自驾的哥们儿被赞比亚移民局扣住了。
她是位善良的姑娘,出于安全考虑劝我回家。
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因为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一旦回头便是一生的遗憾。
于是我回复了句:“关山虽重重,吾心不改初。”关掉手机继续往前骑。
外出旅行,签证是个大问题??啥时候卡扎菲建立的“非盟”也能像“欧盟”一样来个大联合,弄个申根公约区,实现一张签证走遍非洲。
这两天我迷上了刀郎的歌儿,一路上都在循环播放刀郎的歌曲。不错我是个“农民”,喜欢刀郎的歌曲理所应当。
波兰虽然是个贫穷的发达国家,但在多年前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回想今天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路边骑自行车的一家人,一位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孩子,前面大一点的儿子骑着小自行车。
波兰人供应神明的地方和我们国内供应财神爷一个道理,供应祖宗的排位也和我们之前一样。
只是现在国内提倡“去神化”和“马克思唯物主义”,家里摆放的祖宗排位不见了,中国古代诸神的香火也难以为继。
我的宗教观是,信仰神,并不是真的信神,而是对自然的敬畏,敬畏有个标杆,所以出现了神。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神,也就没有了敬畏。对自然没有了敬畏之心,等待的结果很是明了。
中国人有宗族观念,俗称“抱团”,或者叫亲情观。村里死了人,都讲究入祖坟,进祖庙。
在中国的乡下很少见到单个的坟,大多都是家族性的聚集成片。
而波兰乡下的墓碑则是随处可见,有的在树下,有的在路边,有的在屋后,有的在院落里。
世界之所以奇妙,是因为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饮食不同·······
傍晚我抵达一个叫“博日梅Borzymy”的一个小村子,村头有个公交亭,所以我就打算在那里宿营。
因为能遮阳避雨的公交亭是欧洲村镇的标配,这也是我沿途最中意的宿营点。
我今晚宿营的公交亭
公交亭旁边是一处荒地,荒地上一户农民正在搭建蔬菜大棚,还没有完全竣工。
对面一位正在铲牛粪的大叔,站在自家院子里,隔着矮小的木栅栏,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位稀客,他邀请我去他他院子里搭帐篷。
我走进一看,满院子的牛粪,我尴尬的笑着说了句谢谢,挥挥手说不用了。
在公交亭下搭好帐篷之后,我就开始做饭,一顿美餐之后就躺在帐篷里睡着了。
由于这条小路毗邻61号国道,所以晚上不断有车辆通过,间歇性的醒了几次,但总体睡眠还是很好的。
今日消费:三餐都是自己做的,没有购物,所以消费0元。
年8月26号晚于横穿亚欧非第5国波兰·博日梅Borzymy村子里的一处公交亭下宿营
路上不仅有最美的风景,还有最美的缘分
??
感谢一路的遇见,谢谢你们
请帮忙点击右下角“在看”和”文末广告“。您点击一次,后台会收到0.3元,感谢支持,码字不易,希望我的游记对您有所帮助。
潇湘纯仁请帮忙点个“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iyindu.com/byxcq/10451.html